当前位置: 首页 > 保健版 > 家庭健康 > 青春期保健 > 青少年成长
编号:12832106
完善支持系统,促进流动青少年的社会融合(1)
http://www.100md.com 2016年5月1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6年第10期
     〔摘要〕流动青少年的社会融合是促进社会安全稳定的前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我国流动青少年心理健康整体水平偏低,流动青少年城市认同感、归属感较低,受困心理、失衡心理较普遍,导致犯罪率上升。为推进流动青少年社会融合,亟须加强流动青少年社会融合心理支持系统建设,从构建流动青少年心理干预的衔接与贯通机制入手,逐步完善流动青少年社会支持系统,从而推动流动青少年社会融合。

    〔关键词〕流动青少年;社会融合;心理支持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6)10-0018-03

    流动青少年是我国社会处在转型期出现的一个重要社会群体,迁移和流动使其生活模式、生活习惯等受到都市生活的极大冲击,随之而来的是态度、意识和行为等方面的改变。流动青少年心理问题的成因包含社会、学校、家庭及身心等诸多因素,因此,促进流动青少年的社会融合是保障社会安全稳定前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 百拇医药
    一、流动青少年社会融合面临的新形势

    (一)流动青少年已成为城市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流动青少年主要由农民工子女(以在校学生为主体)、进城务工青年、跟随父母进城的未就业青少年等组成。流动青少年的特点是生活环境处于城与乡、城与城、城市内部的流动中,生活状态处于学习、就业、待业的变化中。2014年12月底,我国城市流动人口达到2.53亿人,其中流动青少年占流动人口总数近三分之一。近九成的已婚新生代流动人口是夫妻双方一起流动,与配偶、子女共同流动的约占60%[1]。

    (二)流动青少年社会融合已经成为保障社会安全稳定的前提

    充满活力的社会往往是流动性比较大的,而流动性大的社会又往往存在各种突出的问题。流动青少年处于生活环境不断变化中,生活不安定,居住不固定,给社会治安和社会管理造成巨大的压力。近年我国流动青少年犯罪占到了青少年犯罪总数的67.8%[2]。有研究者认为,流动青少年在流动中所产生的生存风险带来了合法性手段和社会资源的缺失,流动青少年在情感和规范上对越轨亚文化群体形成依赖,这容易使其走上犯罪道路。
, 百拇医药
    (三)促进流动青少年社会融合集中体现在经济、社会和心理三个层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流动青少年是社会中重要一员,他们既是评估社会和谐的重要指标,又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流动青少年社会融合主要集中在经济、社会和心理层面的适应,这三个方面是依次递进的。经济层面、社会层面的融合标准是由流动青少年心理层面对城乡生活的对比、城市生活的主观感受和预期等决定。心理层面的融合包含流动青少年的职业适应、居住空间、社会交往、社会参与和社会认同。而流动青少年心理层面的社会融合,又能促进流动青少年形成积极的心理状态,增进经济层面、社会层面的社会融合。

    二、流动青少年社会融合心理支持系统建设的迫切性

    (一)流动青少年心理健康整体水平偏低

    流动青少年规模逐渐扩大,而流动青少年心理健康整体水平偏低,超过半数的被调查流动青少年存在轻度及以上的心理问题,来自不同类别学校的流动青少年与本地青少年在心理健康水平上存在一定的差异[3]。流动青少年跟随父母远离家乡来到陌生的城市生活和学习,往往会由于经济条件、政策、群体亚文化、刻板印象、自身因素等种种原因导致处境不利,从而引发各种问题[4]。研究显示,流动青少年的强迫现象、情绪不稳定、学习压力、焦虑、人际关系紧张这五个问题最为突出[5]。
, http://www.100md.com
    (二)流动青少年城市认同感、归属感、社会融入程度较低

    流动青少年社会融入的前提是能够接受城市文化,被城市文化所同化,在城市环境中重新适应社会。在融入的过程中,流动青少年通过改变对生活地域的自我认同,在角色、身份、生活模式、归属感和认同感等方面对城市中的结构性制度规定逐步接受和适应[6]。而现实是,流动青少年大多出生于农村,在适应城市文化和生活方式的过程中,必然会引起文化冲突和思维碰撞,在融入城市社会的过程中或多或少会产生矛盾心理,甚至出现极端行为,从而引起犯罪[7]。流动青少年对城市生活的心理认同是社会融合的重要基础。身份认同感、归属感的缺失,直接影响着社会公平感,而社会公平感又是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核心。

    三、如何构建促进流动青少年社会融合的心理支持系统

    (一)构建流动青少年家庭、学校(企业)、社区心理干预的衔接与贯通机制
, 百拇医药
    根据流动青少年的生活现状,可以分为在校(还可再分为不同层次、地域学校)、辍学、待业等不同类型;根据开展流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实施途径,可把流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分为家庭、学校、社区等不同途径。现阶段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体系较为成熟、服务体系较为完善,流动青少年的社区心理健康教育与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也不断取得进展,但流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完整性、连续性并不能得到保证。因此,针对流动青少年的实际特点,构建流动青少年心理干预的长效机制,必须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首先,要健全流动青少年心理干预政策法规,推进法律层面的流动青少年心理干预工作;其次,设立流动青少年心理干预协调机构,从制度层面推进流动青少年在学校(企业)、家庭、社区等心理干预的衔接工作;最后,搭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家庭心理健康援助信息共享平台,建立学校心理教师、社区心理工作者的信息沟通、角色转换、任务转介的贯通机制。

    (二)完善流动青少年家庭、学校(企业)、社区、社会四位一体网络化的社会支持系统

    有效的社会支持系统能减轻心理应激、缓解紧张状态、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建立以个人社会关系网、流入地企业、社区、政府相结合的流动青少年社会支持网络,引导流动青少年积极参与流入地的社会事务,促进流动青少年与流入地户籍居民的良性互动,增强流动青少年的社会保障机制和社会融合机制,减少流动青少年不良行为发生的机率。根据不同类型流动青少年,构建由家庭、学校(企业)、社区、社会四个子系统组成的社会支持系统,通过培育管理、教育关怀、帮教服务和防护接纳四级功能系统来保障流动青少年的社会支持。, 百拇医药(王道阳 张孟原)
1 2下一页


    参见:首页 > 保健版 > 家庭健康 > 青春期保健 > 青少年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