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16年第13期
编号:12854073
我和我的大学(2)
http://www.100md.com 2016年7月1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6年第13期
我和我的大学
我和我的大学

     同时,学生填写表格的过程中,指导师要安静、客观地观察学生的状态。有一次,4分钟过去了,一名学生还没下笔,我轻轻问她,是不是我刚才讲的不够清楚?学生回答,老师,听懂了,你放心,就是感觉时间太短,一下子定不下来。我知道定不下来可能有两个原因,可能是这位学生很要慎重,也可能是学生有点腼腆。于是我和她说,我尊重你的选择,或者尝试12个类型里先排除几个。学生点头同意。

    课堂完成的表格要不要分享呢?要改变高中生不主动举手分享的现状,关键在教师。我尝试用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用一个故事来推动新的故事。笔者试着在课件上呈现了三位校友高一时写的纸条(匿名),然后把他们的录取大学、专业汇总成表。通过对比,时间浸润的真实显示出其蓬勃力量,学生一下子欢腾起来,一位学生不请自来,主动分享,引来大家热烈鼓掌。

    一般可选两三位学生分享,也可以直接互动,挖掘生成性的材料。如,有一次,一位女生提出了想去远点的地方读大学,我马上问,有否和家长聊过,她坦诚地说,第一次和父母提,家长反对,后来考虑到至亲就定居在那个地区,家长的态度缓和了好多。教师顺势提醒道,选择是自己的,但个体是和世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要符合社会主流思想,也要参考家长意愿。

    (三)及我阶段

    1.操作要点

    及我阶段稍有难度,将当下的自己和未来的大学形成交集,落实执行力,我倾向比较走心的做法,但是走心不能走过场。考虑到已经毕业的学生是“校园过来人”,在读的是“校园人”,我尝试了“校园过来人”和“校园人”对话,非常可行。选取有代表性的校友的文字,可以自然地将高中的我和未来的大学形成交集,达到“及我”的效果。也可以选比较走心的文字。如,微信推送中有诸如“为什么要读大学,上大学努力的动力”之类的信息,这类信息的选择余地非常大。如:

    “希望将来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

    “身无饥寒,父母未曾亏我;人无长进,我以何对父母。”

    2.指导师优化策略

    及我部分通过“我和我的大学”的诠释完成对生涯个性问题的关注并回应课题。这些文字需要在主体阶段氛围营造得较好的状态下讲述出来。

    及我阶段要关注学生个体的独特性,独特性最显性的表现是行动。互动表格中“我的行动”一栏,要提醒学生是具体的行动;也可以事先将行动分类,教师尝试现场征集,以关键词的方式在课件或者黑板上汇总学生分享的具体行动;也可以使用高拍仪,由学生自己上来直接呈现表格并分享。40分钟的实践完成,这张表格正是课程生成性的材料,可以放入学生生涯档案。

    以上案例属于40分钟常规课,通过解决“本科大学”主题的生涯共性问题,引导学生明确“我”和大学的交集,在此过程中体验到个体奔向生涯愿景的存在感与幸福感。

    (作者单位:浙江省温州中学,温州,325014)

    编辑/张帆 终校/王抒文, http://www.100md.com(乐颖)
上一页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