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保健版 > 心灵空间 > 大众心理
编号:12866127
中学生暴力遭遇与问题行为:心理弹性的调节作用(1)
http://www.100md.com 2016年7月1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6年第14期
     〔摘要〕为考察中学生暴力遭遇与问题行为的关系,以及心理弹性的调节作用,采用青少年心理弹性量表(RSCA)、暴力行为量表(MSSVBS)的暴力遭遇分量表和儿童行为量表(CBCL)对山东省和山西省5所学校共800名初、高中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男生在遭遇心理暴力和躯体暴力上均显著多于女生;在整个中学阶段,高二年级学生暴力遭遇频率最高,问题行为得分也最高。实验结果表明,心理弹性在中学生暴力遭遇对问题行为的影响中起调节作用。

    〔关键词〕心理弹性;暴力遭遇;问题行为;调节作用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6)14-0004-05

    一、引言

    心理弹性(Resilience)主要存在三种定义:品质定义,结果定义和过程定义。品质定义是将心理弹性看作为一个人的一种品质或者个人能力,是个体所具备的特征[1]。结果定义则是从发展结果上来定义心理弹性[2,3]。过程定义是将心理弹性看做一种动态性发展变化过程[4]。刘虹[5]综合心理弹性的多重属性将其定义为个体在面对内、外压力困境时,激发内在的潜在认知、能力或心理特质,并且运用内在资源积极修补和调适机制的过程,以获得朝向积极、正向目标的能力历程或结果。世界卫生组织编制的《健康与生活经历问卷》中将“暴力遭遇”定义为:从小至今或过去一年内,凡直接遭遇过1次或者1次以上其他人的暴力攻击,包括心理暴力(包括人格侮辱,关系攻击,性骚扰,权利侵犯)和躯体暴力,定义为暴力遭遇事件[6]。基于青少年问题行为的内部结构,问题行为被定义为个体在其成长过程中产生了一种适应不良的行为,此适应不良行为是由个体本身的心因性和外因性而非其内因性,即神经生理性原因引起的,并且分为外倾问题和内倾问题。其中外倾问题主要是攻击、违纪以及学习适应不良等行为问题;内倾问题主要是神经质、退缩以及考试焦虑等情绪问题[7,8]。
, http://www.100md.com
    青少年暴力遭遇的发生与其本身的问题行为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Shahinfar等人[9]调查发现:行为表现出攻击和破坏性的儿童,容易成为轻度暴力的受害者。Albus[10]也指出:中学生的问题行为(卷入暴力事件、危险性行为事件、滥用药物等)与其暴力遭遇的经历与影响密切相关;与此同时,年龄较大的中学生,表现出反社会行为(如帮派成员、偏差行为、卷入犯罪等行为),较没有这种反社会行为的中学生,更容易遭遇到来自社区的暴力事件。Shahinfar等人对一组具有严重违法犯罪前科的青少年进行调查分析。经过研究发现,在被调查的青少年当中,有31%曾亲眼目睹过谋杀事件,45%曾遭遇过武器的袭击事件,40%曾受到躯体袭击的严重威胁,76%曾被推、打或搧耳光。尽管青少年暴力遭遇与其行为问题之间孰因孰果(即究竟是遭遇暴力导致其行为问题,还是青少年暴力遭遇是由行为问题所诱导),目前仍在探讨之中。但从国外相关研究的文献报道可以看出,青少年暴力遭遇与其行为问题的相关性已不容质疑。然而,国内中学生暴力遭遇与行为问题的研究则相对较少。

    暴力遭遇的经历为心理弹性的发展提供了契机[11]。从心理弹性概念发展历史来分析,学界对高逆境或高压力条件下,个体的发展并没有受到严重损伤现象的发现与认同,是心理弹性最终得以确立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心理弹性的研究存在差异且体现在测量方法上,于肖楠和张建新修订了国外学者编制的“CD-心理弹性量表”[12],发现心理弹性存在跨文化差异。国内学者陈建文、黄希庭等人编制的“中学生社会适应性量表”[13],其中的一个分量表为心理弹性,但是此量表更类似于人格量表,考虑不全面,未包含被试的家庭因素。心理弹性是个人的一种心理品质,心理弹性的高低与个体心理素质密切相关。心理弹性高的个体,即使遭遇暴力,也会保护其心理不受伤害,正常发展,而心理弹性低者则因遭遇暴力而出现问题行为,甚至自杀或杀人[14]。Paterson等人[15]以及Rak[16]在逆境条件下深入研究心理弹性的一些因素,其研究成果发现,个体一旦遭遇并度过暴力遭遇之后,其心理弹性就会产生。
, 百拇医药
    心理弹性应用于问题行为改善有着理论与实证的支持。心理弹性的作用机制表明,当个体遭遇压力事件,逆境、挫折事件时,保护性因素发生作用[17]。席居哲和桑标[18]构建了心理弹性结构模型的调节模型,认为一些保护性因素可以调节危险性因素对个体之后发展的影响,即有一类保护性因素在危险性因素诱发问题行为的产生中发挥调节作用。更多得到心理弹性理论是应用于问题行为的干预研究中。例如,实证研究中就有致力于防止和减少青少年危险行为、违纪违法以及其他行为问题干预的方案,还有为达到降低儿童行为问题的出现率,以及用于提高儿童完成发展任务能力的诸多方案等等[19,20]。

    已有研究表明,心理弹性对青少年的行为发展有预测性,部分问题行为的产生与其暴力遭遇有关,关于心理弹性中哪些影响因素,暴力遭遇中哪些因素会对哪些问题行为产生影响,研究者尚未得出一致结论,需要进一步的深入考察与研究。本研究假设暴力遭遇直接影响问题行为产生,且心理弹性在中学生暴力遭遇与问题行为之间起调节效应。

    二、研究方法
, http://www.100md.com
    (一)被试

    本研究的被试为来自山东省2所普通中学和山西省3所普通中学的学生,共800名,经筛选收回有效问卷784份(有效回收率98%),其中,初一年级166人,约为21.2%;初二年级122人,约为15.6%;初三年级146人,约为18.6%;高一年级122人,约为15.6%;高二年级118人,约为15.1%;高三年级110人,约为14.0%。男生389人,约为49.6%;女生395人,约为50.4%。

    (二)工具

    1.心理弹性量表

    心理弹性量表采用由胡月琴[21]编制的青少年心理弹性量表(RSCA)。该量表共27题,采用5点计分,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分别记为1~5分。得分越高说明该项目上的心理弹性水平越高。量表分为个人力和支持力两个因素,个人力包括目标专注、情绪控制和积极认知三个维度,支持力包括家庭支持和人际支持两个维度,五个维度的α信度系数分别是0. 75、0. 74、0. 66、0. 74和0. 79。, 百拇医药(渠立松 梁晓燕)
1 2 3 4下一页


    参见:首页 > 保健版 > 心灵空间 > 大众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