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壮大(1)
〔关键词〕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诞生;成长;传播
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6年第12期第二讲“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起源”里,我们看到经过传统文化漫长的孕育,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在时代召唤下诞生。那么,它是怎样发展壮大的呢?可以概括为三高:高起点诞生,高质量成长,高效率传播推广。
一、高起点诞生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素质教育在我国逐渐兴起,并成为热潮。1985年中共中央颁发的《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指出:“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而素质的核心是心理素质,这就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诞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我们做了大量的思想准备,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和著作,其中典型代表就是《教育心理学的新使命:提高新一代国民心理素质》(《教育研究》,1992)和《传统国民心理初探——兼与西方比较》(《心理学探新》,1992),这两篇文章随后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为正本清源,我们还立足传统文化,发表了《孔子的心理卫生思想》(《齐鲁学刊》,1991),《孟子的社会心理思想探析》(《齐鲁学刊》,1990)以及两篇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文化根基”的文章(《高教探索》,2001;《江苏高教》,2003);本世纪又发表了《中国传统文化里的心理卫生思想探析》(《心理科学》,2001),还出版了著作《心理传统——全人发展的教育根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将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到了弘扬传统美德、立德树人的高度。比如,在《教育研究》(1992)发表了《中国传统德育观与当代西方德育观的比较》,在《教育研究与实验》(1996)、《高等教育研究》(1996)专门探讨了中国德育传统及其现代化问题,继而在《教育研究》(2006)发表了《美国道德教育50年的演进历程及其启示》,从而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诞生奠定了扎实的德育基础。
, http://www.100md.com
建国以来,教育部和国家领导人曾发文或指示十次之多,要求减轻学生过重学习负担,但在实践中落实效果不佳,这也从实践角度为心理健康教育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将学习问题作为重中之重。为此,我们在《心理发展与教育》(1990)发表了论文《儿童学习障碍的诱因与诊治》,可谓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思想聚焦学习的前奏。围绕学习这一主题,我们在《教育研究与实验》(2001)发表了《浅论双脑教育与减负》,在《教育研究》(2006)发表了《多媒体环境中动机、意志和成绩的整合理论》。同时,以语言教学为突破口,探讨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教学渗透,在《教育理论与实践》(1996)发表了《论言语能力及其语言教学改革》,在《课程·教材·教法》(2000,2001)分别发表了《正视中国英语 体现民族特色》和《从双脑全能教育思想看外语教学改革——运用脑科学研究成果优化外语教学》,在《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发表了《基于双脑全能教育思想的5-Ⅰ科学识字法》,在《中国教育报》(2003)发表了《双语全脑识字:从双语趋同入手》。为配合新课程改革,还出版了《新课程教师专业化发展理论与实务丛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其中《优质高效:因材施教的教育追求》和《协作互动:资源整合的教育力量》两本书对优化教学、减负增效做了深入系统的指导。为深化减负增效,实现因材施教、寓教于乐的目的,我们还强化了科技手段,比如,在《教育研究》(2002)发表了《网络教育的真谛:人文交互环境下的个性化自主学习 》,在《教育理论与实践》(1999)发表了《科技进步与教学手段现代化建设研究》,在《江苏高教 》(1996,1997)分别发表了关于科技进步与教育评估变革的系列文章。
, 百拇医药
心理是脑的功能,是大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因此,世界范围对脑的关注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诞生提供了更高的平台。21世纪是脑的世纪。1989年美国国会通过决议,将20世纪90年代定位为“脑十年”。1991年欧共体成立了“欧洲脑十年”委员会,推动欧洲脑研究及欧美之间的合作与交流。1996年“世界经济论坛”在瑞士宣布成立“脑研究联盟”。同年日本完成了“脑科学时代”的宏伟规划,并制定了战略目标,投入巨额经费用20年时间完成,力图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围绕脑科学及其创造潜能开发,我们从革新教育出发,有选择地做了一些初步研究,比如,在《教育评论》(1992)发表了《教育思维方式变革刍议》,进而深入到脑潜能开发,在《教育理论与实践》(1992,1993,2002)分别发表了《国外关于问题解决与教育的研究述评》《教改的战略重心:加强科技创造力教育——关于开发科技创造力的若干思考》 《右脑对创造性问题解决的贡献:来自国外的研究证据》,在《心理学探新》(2001)发表了《国外关于右脑的语言功能研究的进展》,等等。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诞生还基于对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挑战与摒弃。这首先起源于对传统惩罚教育的否定,我们在《心理科学》(2004)发表了《中小学生对惩罚的心理感受研究》,指出惩罚对心理健康的消极影响。进而,专门探讨了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在《中国特殊教育》(2005,2006)分别发表了《和谐社会心理健康教育网络支持系统研究》《国内外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述评》,从而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创立提供了直接的基础。
, http://www.100md.com
如上所述,都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诞生筑起了学术高地。2006年,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将“开发心理潜能 提高教学效能”立项为“十一五”教育部课题,充分说明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诞生的理论和实践高度。
2007年5月12日,在心理健康教育领域值得历史铭记的振奋人心的时刻终于到来了——全国首届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大会在四川成都胜利召开。在这个史无前例的大会上,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宣布诞生。得到了与会的教育部领导、中国教科院领导、四川省教育厅领导、美国专家以及来自全国和当地代表上千人的积极响应和热烈拥护。从此,中国心理健康教育揭开了崭新的篇章。
此时,恰逢本世纪初西方掀起的积极心理学 (positive psychology)运动迅速向世界性的心理学革命演变之中。积极心理学运动一传入中国,立即融入中国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洪流,二者相得益彰,使中国特色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民族特色更加鲜明,世界视野更加宽广。再一次验证了“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一颠扑不破的真理。这使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一诞生就站在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高峰、世界积极心理学的制高点。, 百拇医药(孟万金 官群)
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6年第12期第二讲“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起源”里,我们看到经过传统文化漫长的孕育,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在时代召唤下诞生。那么,它是怎样发展壮大的呢?可以概括为三高:高起点诞生,高质量成长,高效率传播推广。
一、高起点诞生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素质教育在我国逐渐兴起,并成为热潮。1985年中共中央颁发的《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指出:“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而素质的核心是心理素质,这就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诞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我们做了大量的思想准备,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和著作,其中典型代表就是《教育心理学的新使命:提高新一代国民心理素质》(《教育研究》,1992)和《传统国民心理初探——兼与西方比较》(《心理学探新》,1992),这两篇文章随后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为正本清源,我们还立足传统文化,发表了《孔子的心理卫生思想》(《齐鲁学刊》,1991),《孟子的社会心理思想探析》(《齐鲁学刊》,1990)以及两篇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文化根基”的文章(《高教探索》,2001;《江苏高教》,2003);本世纪又发表了《中国传统文化里的心理卫生思想探析》(《心理科学》,2001),还出版了著作《心理传统——全人发展的教育根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将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到了弘扬传统美德、立德树人的高度。比如,在《教育研究》(1992)发表了《中国传统德育观与当代西方德育观的比较》,在《教育研究与实验》(1996)、《高等教育研究》(1996)专门探讨了中国德育传统及其现代化问题,继而在《教育研究》(2006)发表了《美国道德教育50年的演进历程及其启示》,从而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诞生奠定了扎实的德育基础。
, http://www.100md.com
建国以来,教育部和国家领导人曾发文或指示十次之多,要求减轻学生过重学习负担,但在实践中落实效果不佳,这也从实践角度为心理健康教育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将学习问题作为重中之重。为此,我们在《心理发展与教育》(1990)发表了论文《儿童学习障碍的诱因与诊治》,可谓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思想聚焦学习的前奏。围绕学习这一主题,我们在《教育研究与实验》(2001)发表了《浅论双脑教育与减负》,在《教育研究》(2006)发表了《多媒体环境中动机、意志和成绩的整合理论》。同时,以语言教学为突破口,探讨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教学渗透,在《教育理论与实践》(1996)发表了《论言语能力及其语言教学改革》,在《课程·教材·教法》(2000,2001)分别发表了《正视中国英语 体现民族特色》和《从双脑全能教育思想看外语教学改革——运用脑科学研究成果优化外语教学》,在《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发表了《基于双脑全能教育思想的5-Ⅰ科学识字法》,在《中国教育报》(2003)发表了《双语全脑识字:从双语趋同入手》。为配合新课程改革,还出版了《新课程教师专业化发展理论与实务丛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其中《优质高效:因材施教的教育追求》和《协作互动:资源整合的教育力量》两本书对优化教学、减负增效做了深入系统的指导。为深化减负增效,实现因材施教、寓教于乐的目的,我们还强化了科技手段,比如,在《教育研究》(2002)发表了《网络教育的真谛:人文交互环境下的个性化自主学习 》,在《教育理论与实践》(1999)发表了《科技进步与教学手段现代化建设研究》,在《江苏高教 》(1996,1997)分别发表了关于科技进步与教育评估变革的系列文章。
, 百拇医药
心理是脑的功能,是大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因此,世界范围对脑的关注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诞生提供了更高的平台。21世纪是脑的世纪。1989年美国国会通过决议,将20世纪90年代定位为“脑十年”。1991年欧共体成立了“欧洲脑十年”委员会,推动欧洲脑研究及欧美之间的合作与交流。1996年“世界经济论坛”在瑞士宣布成立“脑研究联盟”。同年日本完成了“脑科学时代”的宏伟规划,并制定了战略目标,投入巨额经费用20年时间完成,力图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围绕脑科学及其创造潜能开发,我们从革新教育出发,有选择地做了一些初步研究,比如,在《教育评论》(1992)发表了《教育思维方式变革刍议》,进而深入到脑潜能开发,在《教育理论与实践》(1992,1993,2002)分别发表了《国外关于问题解决与教育的研究述评》《教改的战略重心:加强科技创造力教育——关于开发科技创造力的若干思考》 《右脑对创造性问题解决的贡献:来自国外的研究证据》,在《心理学探新》(2001)发表了《国外关于右脑的语言功能研究的进展》,等等。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诞生还基于对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挑战与摒弃。这首先起源于对传统惩罚教育的否定,我们在《心理科学》(2004)发表了《中小学生对惩罚的心理感受研究》,指出惩罚对心理健康的消极影响。进而,专门探讨了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在《中国特殊教育》(2005,2006)分别发表了《和谐社会心理健康教育网络支持系统研究》《国内外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述评》,从而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创立提供了直接的基础。
, http://www.100md.com
如上所述,都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诞生筑起了学术高地。2006年,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将“开发心理潜能 提高教学效能”立项为“十一五”教育部课题,充分说明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诞生的理论和实践高度。
2007年5月12日,在心理健康教育领域值得历史铭记的振奋人心的时刻终于到来了——全国首届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大会在四川成都胜利召开。在这个史无前例的大会上,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宣布诞生。得到了与会的教育部领导、中国教科院领导、四川省教育厅领导、美国专家以及来自全国和当地代表上千人的积极响应和热烈拥护。从此,中国心理健康教育揭开了崭新的篇章。
此时,恰逢本世纪初西方掀起的积极心理学 (positive psychology)运动迅速向世界性的心理学革命演变之中。积极心理学运动一传入中国,立即融入中国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洪流,二者相得益彰,使中国特色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民族特色更加鲜明,世界视野更加宽广。再一次验证了“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一颠扑不破的真理。这使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一诞生就站在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高峰、世界积极心理学的制高点。, 百拇医药(孟万金 官群)
参见:首页 > 保健版 > 心灵空间 > 大众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