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模式探究(2)
Park[18]结合积极心理品质培养VIA项目(The Values in Action Project)的实践经验,对促成因素、社会规范和特定的干预措施三方面对不同品质的培养的影响程度进行了系统的总结。例如,仁慈这一品质,其促成因素是共情能力、社会责任感、宜人性、积极情绪等;其社会规范如对分享的教导,学校对为他人服务的要求;特定的干预措施如共情训练、协同学习等。同时他也提出对积极心理品质培养最重要的是长辈的影响、榜样的力量和一般的社会支持,其次是结构化的干预培养,认为应该大力倡导积极心理品质的实践。他认为,长期的持续的干预措施比密集高强度的干预更为有效,特定的干预措施要与该群体的文化背景相适应,而且干预应由学校、家庭、社会整个系统来共同实施。Proctor,Tsukayama和Wood[19]采用 “发展自己的优势品质,并学习新的积极心理品质,学习如何认同同伴身上的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策略,通过每周一次的健康课针对319名12到14岁的青少年实施了一项基于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实证研究,研究证明,在学校课程中进行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干预能提高青少年的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Eades[20]采用“讲故事、学校主题活动和集会,同时鼓励学生去记录他们使用和没有使用积极心理品质的次数”的方法在课堂上进行积极干预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4874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