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转型升级(2)
二、向教育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转型升级
传统心理健康教育通常包含在德育之中,传统德育中很大一部分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二者有时很难区分。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十分重视德育,并强调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的基础。《中国德育》曾经刊登《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创新的抓手》(孟万金,2010)。《中国特殊教育》刊登的《中学生积极道德品质测评量表的编制研究》(刘玉娟,孟万金,2010)将中学生积极道德品质确定为可信任、尊重、责任感、公正、关心、公民义务六个维度;《小学生积极道德品质测评量表的编制研究》(刘玉娟,孟万金,2011)将小学生积极道德品质确定为可信任、尊重、责任感、公正、公民意识五个维度。两套量表为中小学生积极道德品质建设与测评提供了科学工具和指南。在此基础上,《中国德育》最新刊登了《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为立德树人提供精神支柱》(孟万金,2016),《中国特殊教育》介绍了我们的新成果《具身德育:破解立德树人难题》(张冲,2016),标志着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向教育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转型升级。
, http://www.100md.com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针对实践中的德育低效问题,明确指出,积极道德品质建立在积极心理品质基础之上,后者是基础,前者是上层建筑。二者不能相互取代,而应当相互促进。德育不能泛化,不能把心理问题任意上升到道德层面,也不能把道德问题简化为心理问题。许多心理问题是发展中的问题,随着发展,问题会自动消失。
近年来,中等收入陷阱带来的道德滑坡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立德树人。在实践中,如何破解立德树人难题?我们在深入系统总结古今中外德育经验教训,尤其吸收新兴的具身认知观基础上,率先提出了“具身德育”新理念。“具身德育”是指基于具身认知的德育。具身认知(embodied cognition)是包括大脑在内的身体的认知。身体的解剖学结构、身体的活动方式、身体的感觉和运动体验决定了我们怎样认识和看待世界,我们的认知是被身体及其活动方式塑造出来的。它不是一个运行在“身体硬件”之上并可以指挥身体的“心理程序软件”。可见,传统德育过多地将道德作为知识,传授甚至于灌输给学生,而脱离了身体力行,于是知行严重脱节。
, 百拇医药
“具身德育”主张德之根在心,人之本在劳,二者合起来即立德树人的根本。这就是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主张的“德育为先,心育为源”,以及劳动在树人中不可替代的决定性作用。前者可从儒家经典“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得到有力说明,更能从个体发展先有心理后有德性的逻辑顺序得到科学实证。后者可从马克思主义的劳动观得到深刻说明。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创造了人,这就为劳动在树人的起点上确立了独到地位。人活着是为了幸福生活,幸福是人类的共同追求和最终追求,而劳动又是幸福的源泉,足见劳动在人的发展成长中发挥着支柱作用。劳动在人类产生上起决定作用,劳动对人类的幸福也起决定作用,因此,劳动是树人之本。
劳动是人类文明进化的手段,既有体力劳动又有脑力劳动,学校教育主要对接了脑力劳动。尽管教育方针有时在“德智体美”后面也带上“劳”,这里“劳”主要指体力劳动,而教育中体力劳动之不足通常主要依靠运动和活动来弥补。事实上,全面意义的劳动应该成为德智体美教育的起点和基础,应该渗透德智体美教育全过程,融入各学科教学之中。因此,“具身德育”强调正心和劳动是教育立德树人的“根”和“本”,将心理、体力、脑力以及产生心理的客观现实、体力脑力劳动的情景与结果等有机结合起来,贯穿人的生长发育过程的始终,将道德融入身体、心灵深处,成为身、心、灵的有机成分,从而知行统一,真正符合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和谐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 百拇医药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德育的最高层面。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将24字核心价值观分成三个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立德树人的灵魂,以正心和劳动为突破口破解立德树人难题。
三、向教育的课程重心“现代核心素养”转型升级
素养(competencies),指由训练和实践而获得的技巧或能力。核心素养(key competencies)是指较为重要、关键的素养,居于核心位置的素养是在现代民主的社会中,儿童和成人过上有责任感和成功的生活所需要的,同时也是社会应对当前和未来的技术变革和全球化的挑战所需要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提出的核心素养框架见图1,国际组织对核心素养的界定见表1。
, 百拇医药
核心素养是培养幸福之人的出发点和归宿。以学科知识为核心的课程标准是从具体学科出发,解决的是“教什么”的教学问题;学生核心素养是从人的全面发展角度出发,解决的是“培养什么样的人”的教育问题。因此,核心素养是幸福的脊梁。
素养是对素质的深化。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既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又是素质教育的有效实施途径。《中国德育》曾刊登《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刘计敏,2013),文章指出“实施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就是抓住了素质教育的总开关、总根基”。由于“素质”一词原是生理学概念,指人的先天生理解剖特点,主要指神经系统、脑的特性及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的特点,可教、可学性有很大局限,而素养更科学。
以学生核心素养推进教育改革与发展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经合组织和欧盟等国际组织所倡导的教育及课程改革的国际潮流。2014年教育部启动研究制定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将根据学生的成长规律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把对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总体要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关内容细化,从而研究制定出各学段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体系,作为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科学依据。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将全方位融入新一轮课程改革,全面渗透到各学科。
作者简介:孟万金,博士、教授、博导,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创始人,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教科院心理研究中心主任;官群,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博士,匹兹堡大学博士后,教授、博导,国家社科基金“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基本理论与规律研究”核心成员。
(作者单位:1.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88;2. 北京科技大学,北京,100083)
编辑/王 桢 丁 尧 终校/于 洪, 百拇医药(孟万 金官群)
参见:首页 > 保健版 > 心灵空间 > 大众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