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涵研究述评(1)
〔摘要〕三十年来,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和相关课程的研究与实践从无到有,不断发展进步着。为了更好地规范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中小学的开设,我们成立了“济南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指南”项目组,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问题进行研究,并分别完成相关研究的述评。本文对课程的名称、内涵、性质和特征等基本问题进行了分析述评,提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宜统称为心理课,心理课有广义、狭义之分,其性质为体验性、发展性、综合性,其特征为教学目标的发展性、教学内容的生活性、教学过程的辅导性和教学评价的开放性。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课;课程内涵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6)17-0004-05
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和相关课程的研究与实践之路已经走过了三十年。三十年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从无到有,从零散到系统,从混乱到逐步规范,不断发展、进步。特别是2012年12月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标志着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即由原来的自下而上的自发探索转变为自上而下的行政推动。为了更好地规范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中小学的开设,我们成立了“济南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指南”项目组,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问题进行研究。项目组首先组织成员对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有关文献进行学习和梳理,并分别完成了相关研究的文献述评。本文即为项目组的研究成果之一。
, 百拇医药
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化“既是一个显性的发展趋势,又是一个充满矛盾和争论的过程,还将是一个长时段的发展经历”[1]。要规范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首先要了解这门课程的名称、内涵、性质和特征等基本问题。
截至2015年9月,在中国知网中进行查询,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进行名称或关键词索引(去除“大学”和“高校”,下同)的文献有448篇,在当当网上,以心理健康教育为书名的图书有615种。本文即以近百篇文献和部分图书为参考写成。
一、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名称
(一)课程名称的种类
现阶段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名称比较混乱。这一现状一方面源于心理健康教育名称的混乱,另一方面也与学者们百花齐放的自由探索有关。
在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史上,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上海师范大学燕国材教授和南京师范大学班华教授是奠基者。1983年,林崇德出版了《中学生心理学》,首先提出心理卫生与心理健康的设想,强调培养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重要性[2]。同年,燕国材在《光明日报》发表《应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在我国教育界正式提出非智力因素的概念[3]。1986年,班华第一次提出“心育”概念,引起教育界的广泛重视。1987年,燕国材[4]率先提出心理教育的概念,并企图以此来统帅心理辅导、心理训练、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等概念。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逐步形成了这么几个概念,即心育、心理教育、心理素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这四个业已通行的概念,基本上是一致的。
, 百拇医药
直到199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通过多种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这是在国家的有关文件中第一次使用“心理健康教育”这一名称。自此,心理健康教育的名称在国家行政部门中的称呼才相对固定下来。但是实践中人们对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名称的使用,依然十分混乱。
班华[5]指出,从课程命名来看,有的把这门课程称为“心理发展常识课”,有的称为“心理辅导课”“心理卫生课”“心理训练课”,有的直接叫“心理学”“学习心理学讲座”等。
张汉强[6]认为,与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相关的课程共有心理辅导活动课、心理健康教育课、心理教育课(简称心育课程)、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心理辅导活动课、心理辅导课、心理活动课、心理课、心理健康课、心理品质课、心理素质训练课、心理教育活动课、心理健康活动课、心理素质教育课、心理素质培养课、心理品质修养课、心理保健课等17种命名。
, http://www.100md.com
根据笔者的研究,除以上二十多种命名之外,在中小学理论与实践中还有心育活动课、心理健康辅导课、心理健康辅导活动课、班级心理活动课、班级辅导活动课和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等多种名称。
(二)课程名称使用频率
在近三十种名称中,最常用的是心理健康教育课。截止到2015年9月,在中国知网中进行查询,以心理健康教育课为名称或关键词进行索引的文献有340篇,高居榜首。排在第二的是心理健康课,168篇,其后依次是心理活动课129篇,心理课122篇,心理辅导课96篇,心理辅导活动课83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77篇。
使用频率较少的有心理品质课、心理训练课、心理素质培养课和班级心理活动课各1篇,心理素质教育课2篇,心理素质训练课和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各5篇。而心理保健课、心理卫生课、心理健康辅导活动课、班级心理辅导课、心理发展常识课、心理品质修养课都是0篇,这一方面因为这些名称确实较少被人使用,另一方面可能也与可检索时间段有关。笔者所用的中国知网可检索时间段为1990~2015年,在此之前的文献或未收录的文献无法查询到,而这些名称大多为早期研究者所用。
(三)理论界关于本课程名称的探讨
理论界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名称,始终没有统一。这些不同的课程命名,从课程建设的角度看,意味着不同的课程内涵和性质、不同的课程特征和形式、不同的课程目标和内容、不同的课程模式和学习方法。混乱的课程名称阻碍了课程的交流和发展,严重削弱了课程促进人的发展的本体功能。因此,有必要使用统一的名称,以利于该课程的发展。林崇德[7]指出,各地心理健康教育教材中出现的诸多名词、概念不统一,成为目前一个令人瞩目的焦点。各地应根据教育部的文件精神,统一称为“心理健康教育”,使之规范化。, 百拇医药(石建军)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课;课程内涵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6)17-0004-05
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和相关课程的研究与实践之路已经走过了三十年。三十年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从无到有,从零散到系统,从混乱到逐步规范,不断发展、进步。特别是2012年12月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标志着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即由原来的自下而上的自发探索转变为自上而下的行政推动。为了更好地规范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中小学的开设,我们成立了“济南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指南”项目组,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问题进行研究。项目组首先组织成员对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有关文献进行学习和梳理,并分别完成了相关研究的文献述评。本文即为项目组的研究成果之一。
, 百拇医药
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化“既是一个显性的发展趋势,又是一个充满矛盾和争论的过程,还将是一个长时段的发展经历”[1]。要规范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首先要了解这门课程的名称、内涵、性质和特征等基本问题。
截至2015年9月,在中国知网中进行查询,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进行名称或关键词索引(去除“大学”和“高校”,下同)的文献有448篇,在当当网上,以心理健康教育为书名的图书有615种。本文即以近百篇文献和部分图书为参考写成。
一、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名称
(一)课程名称的种类
现阶段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名称比较混乱。这一现状一方面源于心理健康教育名称的混乱,另一方面也与学者们百花齐放的自由探索有关。
在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史上,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上海师范大学燕国材教授和南京师范大学班华教授是奠基者。1983年,林崇德出版了《中学生心理学》,首先提出心理卫生与心理健康的设想,强调培养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重要性[2]。同年,燕国材在《光明日报》发表《应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在我国教育界正式提出非智力因素的概念[3]。1986年,班华第一次提出“心育”概念,引起教育界的广泛重视。1987年,燕国材[4]率先提出心理教育的概念,并企图以此来统帅心理辅导、心理训练、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等概念。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逐步形成了这么几个概念,即心育、心理教育、心理素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这四个业已通行的概念,基本上是一致的。
, 百拇医药
直到199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通过多种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这是在国家的有关文件中第一次使用“心理健康教育”这一名称。自此,心理健康教育的名称在国家行政部门中的称呼才相对固定下来。但是实践中人们对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名称的使用,依然十分混乱。
班华[5]指出,从课程命名来看,有的把这门课程称为“心理发展常识课”,有的称为“心理辅导课”“心理卫生课”“心理训练课”,有的直接叫“心理学”“学习心理学讲座”等。
张汉强[6]认为,与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相关的课程共有心理辅导活动课、心理健康教育课、心理教育课(简称心育课程)、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心理辅导活动课、心理辅导课、心理活动课、心理课、心理健康课、心理品质课、心理素质训练课、心理教育活动课、心理健康活动课、心理素质教育课、心理素质培养课、心理品质修养课、心理保健课等17种命名。
, http://www.100md.com
根据笔者的研究,除以上二十多种命名之外,在中小学理论与实践中还有心育活动课、心理健康辅导课、心理健康辅导活动课、班级心理活动课、班级辅导活动课和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等多种名称。
(二)课程名称使用频率
在近三十种名称中,最常用的是心理健康教育课。截止到2015年9月,在中国知网中进行查询,以心理健康教育课为名称或关键词进行索引的文献有340篇,高居榜首。排在第二的是心理健康课,168篇,其后依次是心理活动课129篇,心理课122篇,心理辅导课96篇,心理辅导活动课83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77篇。
使用频率较少的有心理品质课、心理训练课、心理素质培养课和班级心理活动课各1篇,心理素质教育课2篇,心理素质训练课和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各5篇。而心理保健课、心理卫生课、心理健康辅导活动课、班级心理辅导课、心理发展常识课、心理品质修养课都是0篇,这一方面因为这些名称确实较少被人使用,另一方面可能也与可检索时间段有关。笔者所用的中国知网可检索时间段为1990~2015年,在此之前的文献或未收录的文献无法查询到,而这些名称大多为早期研究者所用。
(三)理论界关于本课程名称的探讨
理论界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名称,始终没有统一。这些不同的课程命名,从课程建设的角度看,意味着不同的课程内涵和性质、不同的课程特征和形式、不同的课程目标和内容、不同的课程模式和学习方法。混乱的课程名称阻碍了课程的交流和发展,严重削弱了课程促进人的发展的本体功能。因此,有必要使用统一的名称,以利于该课程的发展。林崇德[7]指出,各地心理健康教育教材中出现的诸多名词、概念不统一,成为目前一个令人瞩目的焦点。各地应根据教育部的文件精神,统一称为“心理健康教育”,使之规范化。, 百拇医药(石建军)
参见:首页 > 保健版 > 心灵空间 > 大众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