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德勒:社会文化定向的个体或自我心理学(1)
〔关键词〕阿德勒;自我心理学;社会文化定向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1870~1937)是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1870年2月17日出生于奥地利首都维也纳郊区。父亲是一名犹太商人。阿德勒从小生活舒适安逸,但他却认为自己的童年是不幸的:体弱多病,患有佝偻病,直到4岁才会走路,后又患上了肺炎。但他并没有让身体上的缺陷压倒自己,相反,这刺激了他的上进心。他5岁时上小学,9岁时进入弗洛伊德14年前上过的中学,并由差等生变成了优等生。
中学毕业后,阿德勒如愿以偿进入维也纳医学院,系统学习了有关心理学、哲学知识。1895年获医学博士学位。毕业后,他先在维也纳医学院实习了一段时间。1896年应征服役。1897年到1898年又回到母校深造。1910年当选为维也纳精神分析协会主席。但是,阿德勒不赞同弗洛伊德的性决定论,他强调社会文化因素在人格形成和发展中的决定作用。由于与弗洛伊德的分歧日渐显露,1911年他辞去了主席职位,并退出该协会。1917年,阿德勒发表了《器官缺陷及其心理补偿的研究》(Study of organ inferiority and its psychical compensation),首次引入了“自卑情结”的概念。他认为,自卑使人以超于常人的努力和汗水补偿生理上的缺陷。同年,在其《神经病的形成》(The neurotic constitution)中,他提出他的新心理学。1918年,又提出了“社会兴趣”这一概念。20年代,他任教于维也纳教育学院,参与了儿童指导师资培训。此后他到欧美各国讲学受到热烈欢迎。1926年成为哥伦比亚大学的客座教授,1932年成为长岛医学心理学教授。1934年定居于纽约,次年创办《国际个体心理学杂志》。1937年5月28日,阿德勒因心脏病逝世于苏格兰的阿伯登。
, 百拇医药
阿德勒是精神分析学派内部第一个反对弗洛伊德心理学体系的心理学家,从生物学定向的本我研究转向社会文化定向的自我心理学。他被认为是20世纪最著名的100名心理学家之一,排名第67位 ,著有《理解人性》(Understanding Human Nature,1927)、《个体心理学的实践与理论》(The Practice and Theory of Individual Psychology,1927)、《生活的科学》(The Science of Living,1929)、《自卑与超越》(What Life Would Mean to You,1931)、《儿童教育》(The Education of Children,1930)以及《社会兴趣:人类的挑战》(Social Interests:A Challenge to Mankind,1933)等。
一、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理论
阿德勒认为,个体心理学并非强调个别差异的心理学,而是指试图理解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的个体的经验和行为的科学。个体应在正确理解生活意义的基础上,进行积极的心理补偿,学会合作之道,培养健康的社会兴趣,不断超越自我,实现自身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 http://www.100md.com
人性观与基本观点。阿德勒强调人的整体观,认为个体是一个与社会、与他人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一个有自己独特目的、寻求人生意义、追求未来理想的和谐整体。以追求优越为统一人格的核心和总目标,以器官缺陷(后扩展到心理、社会方面)的自卑与补偿为人格发展的动力,以生活风格与创造性自我为个人定型化的行为模式,以社会兴趣为个体形成关心社会、公共意识的精神的标志。
自卑与补偿。阿德勒认为,当个体面对困难情景时,会出现一种无法达到目标的无力感与无助感,对自己所具备的条件、作为和表现感到不满和失望,对自我存在的价值感到缺乏重要性,对适应环境生活缺乏安全感,对自己想做的事情不敢肯定,这就是自卑感。自卑始于婴儿时期。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发现了自己在目标追求过程中的力不从心,这种体会加重了个体的自卑感。阿德勒认为,自卑感是人格发展的动力。如果个体能在自卑的影响下,把自卑感表现为前进的动力,补偿其缺陷就会获得成功。当个体不能恰当地处理问题,因自卑而逃避,并形成了不敢面对现实的习惯,进而导致对社会、对世界的敌对态度时,这种自卑情结就会阻碍个体人格的发展。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而优越感即是自卑感的补偿。
, http://www.100md.com
追求优越。阿德勒认为,人的全部心理表现都是由目标引导的,这种人所奋力追求的目标就是一种优越。追求优越(Striving for Superiority)就是对完美或优越的永无止境的追求。人总是力图从低劣的位置上升到优越的位置,从失败到成功,从自卑到优越和完美。这是 “生命的基本事实”。例如,人们将自己的短处转为优点,或在某方面追求突出以补偿另方面的缺陷。阿德勒区分了追求优越的两种不同方法。一种是追求一种优越、完善的社会,使每个人都获得益处;另一种是只追求个人优越,很少关心他人,其行为往往受过度夸张的自卑感驱使,这时,个体产生了优越情结。具有优越情结的人之所以表现优越感,其用意是掩饰自己的缺点,他们往往表现出专横跋扈、自卑、缺乏社会兴趣、不被他人喜欢的特点。
生活风格。也称为生活方式,是指个体在环境中所表现出来的独特的生活形态与方式。它是一种标识生活存在的独特的方式,也是自我作为一个整体在社会生活中寻求表现的一种独特方式。阿德勒认为,生活风格主要是在儿童初期形成的,其影响因素包括儿童所处的家庭环境、生活条件及周围的社会环境。生活风格随后仍然会有所发展,这种发展主要是通过学校学习和职业社会的模仿来实现。学校生活对生活风格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 http://www.100md.com
阿德勒认为,生活风格的内容包括自我概念、自我理想、对物质世界和社会环境的看法和伦理观念(个体的是非观)四个部分。可以划分为四种类型:社会利益型、支配型、索取型和逃避型,合并为两类。一是健康的生活风格(healthy style of life)。这类生活风格可以使人逐步达到完美并与人协调相处,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社会利益型的个体就是具有健康生活风格的人,他们有正确的社会兴趣,试图用有益于社会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一是错误的生活风格(mistaken style of life)。当个人的追求与社会目标相抵触时,这时的生活风格就是错误的生活风格。错误的生活风格包括三类:第一种是统治型,这种人倾向于支配和统治别人;第二种是依赖型,这种人希望从别人那里获得一切;第三种是回避型,这种人采用通过回避矛盾的方法获得人生的胜利,常以碌碌无为的方式避免失败。阿德勒认为,生活风格包含着一整套的行为方式,借助这套行为方式,就可以补偿他真实的或想象的自卑。, http://www.100md.com(罗晓路 俞国良)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1870~1937)是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1870年2月17日出生于奥地利首都维也纳郊区。父亲是一名犹太商人。阿德勒从小生活舒适安逸,但他却认为自己的童年是不幸的:体弱多病,患有佝偻病,直到4岁才会走路,后又患上了肺炎。但他并没有让身体上的缺陷压倒自己,相反,这刺激了他的上进心。他5岁时上小学,9岁时进入弗洛伊德14年前上过的中学,并由差等生变成了优等生。
中学毕业后,阿德勒如愿以偿进入维也纳医学院,系统学习了有关心理学、哲学知识。1895年获医学博士学位。毕业后,他先在维也纳医学院实习了一段时间。1896年应征服役。1897年到1898年又回到母校深造。1910年当选为维也纳精神分析协会主席。但是,阿德勒不赞同弗洛伊德的性决定论,他强调社会文化因素在人格形成和发展中的决定作用。由于与弗洛伊德的分歧日渐显露,1911年他辞去了主席职位,并退出该协会。1917年,阿德勒发表了《器官缺陷及其心理补偿的研究》(Study of organ inferiority and its psychical compensation),首次引入了“自卑情结”的概念。他认为,自卑使人以超于常人的努力和汗水补偿生理上的缺陷。同年,在其《神经病的形成》(The neurotic constitution)中,他提出他的新心理学。1918年,又提出了“社会兴趣”这一概念。20年代,他任教于维也纳教育学院,参与了儿童指导师资培训。此后他到欧美各国讲学受到热烈欢迎。1926年成为哥伦比亚大学的客座教授,1932年成为长岛医学心理学教授。1934年定居于纽约,次年创办《国际个体心理学杂志》。1937年5月28日,阿德勒因心脏病逝世于苏格兰的阿伯登。
, 百拇医药
阿德勒是精神分析学派内部第一个反对弗洛伊德心理学体系的心理学家,从生物学定向的本我研究转向社会文化定向的自我心理学。他被认为是20世纪最著名的100名心理学家之一,排名第67位 ,著有《理解人性》(Understanding Human Nature,1927)、《个体心理学的实践与理论》(The Practice and Theory of Individual Psychology,1927)、《生活的科学》(The Science of Living,1929)、《自卑与超越》(What Life Would Mean to You,1931)、《儿童教育》(The Education of Children,1930)以及《社会兴趣:人类的挑战》(Social Interests:A Challenge to Mankind,1933)等。
一、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理论
阿德勒认为,个体心理学并非强调个别差异的心理学,而是指试图理解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的个体的经验和行为的科学。个体应在正确理解生活意义的基础上,进行积极的心理补偿,学会合作之道,培养健康的社会兴趣,不断超越自我,实现自身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 http://www.100md.com
人性观与基本观点。阿德勒强调人的整体观,认为个体是一个与社会、与他人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一个有自己独特目的、寻求人生意义、追求未来理想的和谐整体。以追求优越为统一人格的核心和总目标,以器官缺陷(后扩展到心理、社会方面)的自卑与补偿为人格发展的动力,以生活风格与创造性自我为个人定型化的行为模式,以社会兴趣为个体形成关心社会、公共意识的精神的标志。
自卑与补偿。阿德勒认为,当个体面对困难情景时,会出现一种无法达到目标的无力感与无助感,对自己所具备的条件、作为和表现感到不满和失望,对自我存在的价值感到缺乏重要性,对适应环境生活缺乏安全感,对自己想做的事情不敢肯定,这就是自卑感。自卑始于婴儿时期。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发现了自己在目标追求过程中的力不从心,这种体会加重了个体的自卑感。阿德勒认为,自卑感是人格发展的动力。如果个体能在自卑的影响下,把自卑感表现为前进的动力,补偿其缺陷就会获得成功。当个体不能恰当地处理问题,因自卑而逃避,并形成了不敢面对现实的习惯,进而导致对社会、对世界的敌对态度时,这种自卑情结就会阻碍个体人格的发展。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而优越感即是自卑感的补偿。
, http://www.100md.com
追求优越。阿德勒认为,人的全部心理表现都是由目标引导的,这种人所奋力追求的目标就是一种优越。追求优越(Striving for Superiority)就是对完美或优越的永无止境的追求。人总是力图从低劣的位置上升到优越的位置,从失败到成功,从自卑到优越和完美。这是 “生命的基本事实”。例如,人们将自己的短处转为优点,或在某方面追求突出以补偿另方面的缺陷。阿德勒区分了追求优越的两种不同方法。一种是追求一种优越、完善的社会,使每个人都获得益处;另一种是只追求个人优越,很少关心他人,其行为往往受过度夸张的自卑感驱使,这时,个体产生了优越情结。具有优越情结的人之所以表现优越感,其用意是掩饰自己的缺点,他们往往表现出专横跋扈、自卑、缺乏社会兴趣、不被他人喜欢的特点。
生活风格。也称为生活方式,是指个体在环境中所表现出来的独特的生活形态与方式。它是一种标识生活存在的独特的方式,也是自我作为一个整体在社会生活中寻求表现的一种独特方式。阿德勒认为,生活风格主要是在儿童初期形成的,其影响因素包括儿童所处的家庭环境、生活条件及周围的社会环境。生活风格随后仍然会有所发展,这种发展主要是通过学校学习和职业社会的模仿来实现。学校生活对生活风格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 http://www.100md.com
阿德勒认为,生活风格的内容包括自我概念、自我理想、对物质世界和社会环境的看法和伦理观念(个体的是非观)四个部分。可以划分为四种类型:社会利益型、支配型、索取型和逃避型,合并为两类。一是健康的生活风格(healthy style of life)。这类生活风格可以使人逐步达到完美并与人协调相处,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社会利益型的个体就是具有健康生活风格的人,他们有正确的社会兴趣,试图用有益于社会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一是错误的生活风格(mistaken style of life)。当个人的追求与社会目标相抵触时,这时的生活风格就是错误的生活风格。错误的生活风格包括三类:第一种是统治型,这种人倾向于支配和统治别人;第二种是依赖型,这种人希望从别人那里获得一切;第三种是回避型,这种人采用通过回避矛盾的方法获得人生的胜利,常以碌碌无为的方式避免失败。阿德勒认为,生活风格包含着一整套的行为方式,借助这套行为方式,就可以补偿他真实的或想象的自卑。, http://www.100md.com(罗晓路 俞国良)
参见:首页 > 保健版 > 心灵空间 > 大众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