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保健版 > 心灵空间 > 大众心理
编号:12982471
中小学心育课的“心理味”(2)
http://www.100md.com 2016年12月1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6年第24期
中小学心育课的“心理味”

     (四)沉浸味

    沉浸味指的是课的深度,或称卷入度,主要看学生的状态。沉浸(flow),也被译作心流、福乐,指的是一种全身心投入其中,感受不到时间流动的状态,比如读书、玩游戏、做研究时废寝忘食就是这种状态。幸福心理学研究表明,沉浸体验是幸福感的重要维度。也就是说,即使需要脑力和体力很大付出的活动,只要当事人能做到全情投入、沉浸其中,则虽身心痛苦但仍感幸福无比。正所谓“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无数科学家、艺术家痴迷于问题解决和艺术创造的故事都说明了这一点。可见,如果激发了沉浸体验,即使在做需要痛苦付出的事情,也会让人感到幸福;而缺少了沉浸体验,即使没有痛苦感受也不会自然生发出幸福感来。对于心育课而言,沉浸味浓郁的课堂,活动设计环环相扣,情境营造带入感强,即使活动富有挑战,身心付出大,学生依然能够表现出浓厚兴趣、身心卷入度高、常常忘却了时间、对下次课充满期待;相反,浮于表面的心育课,与学生需求距离远,产生不了内心共鸣;加上教师本身就照本宣科,没有个人卷入,学生就更难沉浸其中了,这样的课即使任务轻松、压力轻微,学生依然不会产生高自我相关性的,也就更谈不上幸福感受了。
, 百拇医药
    (五)生成味

    生成味指的是课的效度,主要看课程效果。首先,现代心育课强调现场生成。活动过程中会生成源源不断的生动资源,教师若能对之敏锐把握、恰当引导,将能生成超越原有预设的深化和升华。换句话说,心育课不能没有“剧本”,但绝不能“照剧本演”。因为本课程关注的就是人的心理过程本身,课堂上每一个重要心理动态的出现都不应该被忽略,相反恰恰应该被关注、被运用,变成此时此刻最易为学生汲取的成长营养。其次,心育课重视当下的体验,积极心理学认为未来的幸福与当下的痛苦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相关性,以追求幸福为目标的心育课程最不应该靠“吃得苦中苦”“十年寒窗苦”“学海无涯苦作舟”的古训来维持学生的投入。我们要旗帜鲜明地主张,追求幸福的过程也应该是幸福的,因为人生不能割裂,参与心育活动的过程本身就是人生的组成部分,而不是幸福人生的预备阶段。最后,现代心育课的价值取向不是问题式、病理式的,而是预防性、发展性的。培养“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充分开发他们的心理潜能,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可持续发展”是《指导纲要》规定的目标,因此促进学生积极人格的生成是心育课的根本要义。故而,评价心育课程的最终效果不是看学生心理知识掌握了多少,也不是看解决了多少学生的心理问题或疾病,而是看学生在人格发展上能取得多少进步以及学生离幸福人生是否更近了一步。
, 百拇医药
    二、心育课程评价的维度与指标体系构建

    基于以上认识,可以构建起心育课评价如上表1的维度和指标体系。

    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评价实践中,上述评价维度和指标体系可以作为一个整体直接用于课堂观察记录或教学比赛的评价标准中,也可以分项用资料分析法、问卷调查法、访谈评价法和心理测评法进行一一考察。《指导纲要》指出,心育课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包括团体辅导、心理训练、问题辨析、情境设计、角色扮演、游戏辅导、心理情景剧和专题讲座等,但以“活动为主”和“防止学科化的倾向”的要求使其既是一门课程,又不能等于常规的学科课程。心育课的“心理味”应该是独特、鲜明而纯正不变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EB/OL]. http://www.moe.edu.cn. 2012-12-7.

    [2]钟志农. 心理辅导活动课操作实务[M]. 宁波:宁波出版社,2007.

    [3]塞里格曼. 持续的幸福[M].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2.

    (作者单位: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88)

    编辑/刘 扬 终校/于 洪 王抒文, 百拇医药(王新波)
上一页1 2


    参见:首页 > 保健版 > 心灵空间 > 大众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