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去学科化”(1)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去学科化;特殊性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其他学科不同,如果单纯地介绍心理学知识、生搬硬套心理学概念,则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帮助甚微。故《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以下简称《纲要》)中指出心理健康教育要去学科化,要将学生心灵的成长,增强中小学生心理素质作为重点,课程传授内容要能够运用到学生的日常生活当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他们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充分开发他们的心理潜能,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可持续发展,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和生活幸福奠定基础。所以,中学的心理课不需要学生掌握和记忆心理学理论知识,而是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启发,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提高自主自助和自我教育能力,增强调控情绪、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这使“去学科化”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必然导向。
一、 研究目标
心理健康课有其特殊性。
, 百拇医药
就课堂形式而言,心理课是一种体验性课堂,提倡设置丰富多彩的活动,提倡学生多沟通、多合作,提倡轻松融洽的课堂氛围;就讨论内容而言,心理课上所提出的大多数问题,答案是开放的,不存在惟一的标准答案。
就课程内容而言,心理教师对教学主题的选择具有较高的自主性和灵活性,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来确定授课的主题和内容,不受心理学理论知识体系的限制。
基于心理课以上的特殊性,本文将以“我的气质类型”一课为例,结合实际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反思和改进,对心理健康教育该如何“去学科化”进行探讨。“我的气质类型”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促进学生对自我的探索,更加了解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但是“气质”一词带有非常浓重的心理学学科色彩,必然要依托于心理学的专业知识。如何将这节课讲得生动形象,让学生在自我认识上有所收获,做到“去心理学学科化”,是有一定难度的。
二、研究准备
, 百拇医药
教学对象为北京市第一零一中学的初一年级学生,处于青春期的他们关注“我”是个什么样的人,别人怎么看待“我”,“我”喜欢什么,“我”有什么样的兴趣,但是却不知道自己属于什么样的气质类型。气质跟个体的神经生理结构有关,与生俱来,是人格形成的基础,也是个体了解自我、认识自我的关键。因此让学生正确理解“气质”以及了解自己的气质类型,对于促进他们有意识地完善自我非常有帮助;发现自身气质的特征和特点,培养自尊心、自信心,在青春期这一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尤为重要。
三、研究过程
环节1(分享):“气质”的含义
提问:“你怎么理解气质?”“心理学中的‘气质’与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提到的‘某个人气质真好’的这个‘气质’是一样的吗?”帮助学生区分心理学中“气质”的含义。
环节2(拓展):希波克拉底及体液学说
, 百拇医药
通过ppt呈现希波克拉底的照片、生平以及其提出的“体液学说”,拓展学生的视野,激发学习兴趣。
环节3(挖掘):四种气质类型的典型特征
结合气质类型的特点和典型代表人物,让学生掌握四种气质类型的核心特征,这是本课程的重点环节,旨在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接纳自己和他人。
环节4(巩固):“猜一猜”系列活动
首先呈现李白的诗句、贝多芬的交响曲,以及诸葛亮和林黛玉的图片,让学生猜一猜他们的气质类型;然后呈现春、夏、秋、冬四张图片,让学生将四季的特点与四种气质类型进行匹配,并简述原因;最后让学生猜一猜自己的气质类型(与测评结果进行比较)。
环节5(体验):心理小短剧表演
设置张飞、林黛玉、王熙凤和诸葛亮四个人一起去看话剧迟到的情境,邀请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演绎他们当时可能的表现。
, 百拇医药
环节6(总结):判断正误
结合气质的特点,呈现相关描述,让学生判断对错。
(一)课程的可取之处
“气质”这个主题带有浓厚的心理学色彩,内容比较抽象。在介绍概念的时候教师采用了学生感兴趣和容易接受的方式,同时在课程设置上循序渐进,层层深入:首先,使用音频、视频、图片等多媒体材料,引导学生主动挖掘材料中人物的气质类型,使枯燥的教学内容变得生动形象,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为之后的环节作铺垫;然后,采用“猜一猜”的形式,选取学生所熟悉的典型人物,帮助学生巩固每种气质类型的特点,在师生的互动中引发学生的思考,也加深了学生对每种气质类型的认识;紧接着让学生参与到小话剧的表演当中,扮演具有某种气质类型的人物,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同时,也使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提升了对气质类型的认识。
(二)课程中存在的问题
, 百拇医药
该课例先后进行了两次磨课。第一次实际课堂教学后邀请听课老师点评,老师们肯定了课堂上的积极因素,也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修改建议。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气质”含义的解释欠充分
问题环节:在第一环节对“气质”含义的分享中,教师并没有过多解释“气质”的心理学意义,而是更多地把注意力放在如何让学生积极分享以及如何对学生的回答作出反馈上。
问题研讨:由于对气质含义阐释得不足,学生对其内涵没有明确的概念,所以在最后判断句子时,教师说到气质是先天的、难以改变的,有些学生不能理解,反驳教师的观点说:“老师,我认为气质是可以改变的,我小时候基本不哭,但是现在反而变得爱哭了,所以气质是可以改变的。”如果课上对“气质”的概念有更深入的解释,就可以避免学生在之后环节上的误解。对此,评课老师指出:“学生没有真正把心理学上的‘气质’和日常生活中我们常说的‘某人气质真好’区分开。”
改进及效果:在第二次试课中,增加了对“气质”的解释,也列举了例子帮助学生区分课堂上讲的“气质”与日常生活中经常说的“某个人气质好”这个“气质”。从教学效果看,本次学生在句子判断环节中对气质特点的理解更好。学生明白了气质是先天的,每种气质类型都有其固有的优势和劣势,我们虽然不能改变自己的气质类型,但是可以在了解自己气质类型的基础上更有针对性地去塑造自己的性格,完善性格。, 百拇医药(王越)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其他学科不同,如果单纯地介绍心理学知识、生搬硬套心理学概念,则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帮助甚微。故《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以下简称《纲要》)中指出心理健康教育要去学科化,要将学生心灵的成长,增强中小学生心理素质作为重点,课程传授内容要能够运用到学生的日常生活当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他们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充分开发他们的心理潜能,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可持续发展,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和生活幸福奠定基础。所以,中学的心理课不需要学生掌握和记忆心理学理论知识,而是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启发,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提高自主自助和自我教育能力,增强调控情绪、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这使“去学科化”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必然导向。
一、 研究目标
心理健康课有其特殊性。
, 百拇医药
就课堂形式而言,心理课是一种体验性课堂,提倡设置丰富多彩的活动,提倡学生多沟通、多合作,提倡轻松融洽的课堂氛围;就讨论内容而言,心理课上所提出的大多数问题,答案是开放的,不存在惟一的标准答案。
就课程内容而言,心理教师对教学主题的选择具有较高的自主性和灵活性,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来确定授课的主题和内容,不受心理学理论知识体系的限制。
基于心理课以上的特殊性,本文将以“我的气质类型”一课为例,结合实际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反思和改进,对心理健康教育该如何“去学科化”进行探讨。“我的气质类型”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促进学生对自我的探索,更加了解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但是“气质”一词带有非常浓重的心理学学科色彩,必然要依托于心理学的专业知识。如何将这节课讲得生动形象,让学生在自我认识上有所收获,做到“去心理学学科化”,是有一定难度的。
二、研究准备
, 百拇医药
教学对象为北京市第一零一中学的初一年级学生,处于青春期的他们关注“我”是个什么样的人,别人怎么看待“我”,“我”喜欢什么,“我”有什么样的兴趣,但是却不知道自己属于什么样的气质类型。气质跟个体的神经生理结构有关,与生俱来,是人格形成的基础,也是个体了解自我、认识自我的关键。因此让学生正确理解“气质”以及了解自己的气质类型,对于促进他们有意识地完善自我非常有帮助;发现自身气质的特征和特点,培养自尊心、自信心,在青春期这一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尤为重要。
三、研究过程
环节1(分享):“气质”的含义
提问:“你怎么理解气质?”“心理学中的‘气质’与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提到的‘某个人气质真好’的这个‘气质’是一样的吗?”帮助学生区分心理学中“气质”的含义。
环节2(拓展):希波克拉底及体液学说
, 百拇医药
通过ppt呈现希波克拉底的照片、生平以及其提出的“体液学说”,拓展学生的视野,激发学习兴趣。
环节3(挖掘):四种气质类型的典型特征
结合气质类型的特点和典型代表人物,让学生掌握四种气质类型的核心特征,这是本课程的重点环节,旨在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接纳自己和他人。
环节4(巩固):“猜一猜”系列活动
首先呈现李白的诗句、贝多芬的交响曲,以及诸葛亮和林黛玉的图片,让学生猜一猜他们的气质类型;然后呈现春、夏、秋、冬四张图片,让学生将四季的特点与四种气质类型进行匹配,并简述原因;最后让学生猜一猜自己的气质类型(与测评结果进行比较)。
环节5(体验):心理小短剧表演
设置张飞、林黛玉、王熙凤和诸葛亮四个人一起去看话剧迟到的情境,邀请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演绎他们当时可能的表现。
, 百拇医药
环节6(总结):判断正误
结合气质的特点,呈现相关描述,让学生判断对错。
(一)课程的可取之处
“气质”这个主题带有浓厚的心理学色彩,内容比较抽象。在介绍概念的时候教师采用了学生感兴趣和容易接受的方式,同时在课程设置上循序渐进,层层深入:首先,使用音频、视频、图片等多媒体材料,引导学生主动挖掘材料中人物的气质类型,使枯燥的教学内容变得生动形象,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为之后的环节作铺垫;然后,采用“猜一猜”的形式,选取学生所熟悉的典型人物,帮助学生巩固每种气质类型的特点,在师生的互动中引发学生的思考,也加深了学生对每种气质类型的认识;紧接着让学生参与到小话剧的表演当中,扮演具有某种气质类型的人物,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同时,也使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提升了对气质类型的认识。
(二)课程中存在的问题
, 百拇医药
该课例先后进行了两次磨课。第一次实际课堂教学后邀请听课老师点评,老师们肯定了课堂上的积极因素,也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修改建议。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气质”含义的解释欠充分
问题环节:在第一环节对“气质”含义的分享中,教师并没有过多解释“气质”的心理学意义,而是更多地把注意力放在如何让学生积极分享以及如何对学生的回答作出反馈上。
问题研讨:由于对气质含义阐释得不足,学生对其内涵没有明确的概念,所以在最后判断句子时,教师说到气质是先天的、难以改变的,有些学生不能理解,反驳教师的观点说:“老师,我认为气质是可以改变的,我小时候基本不哭,但是现在反而变得爱哭了,所以气质是可以改变的。”如果课上对“气质”的概念有更深入的解释,就可以避免学生在之后环节上的误解。对此,评课老师指出:“学生没有真正把心理学上的‘气质’和日常生活中我们常说的‘某人气质真好’区分开。”
改进及效果:在第二次试课中,增加了对“气质”的解释,也列举了例子帮助学生区分课堂上讲的“气质”与日常生活中经常说的“某个人气质好”这个“气质”。从教学效果看,本次学生在句子判断环节中对气质特点的理解更好。学生明白了气质是先天的,每种气质类型都有其固有的优势和劣势,我们虽然不能改变自己的气质类型,但是可以在了解自己气质类型的基础上更有针对性地去塑造自己的性格,完善性格。, 百拇医药(王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