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应学会给孩子和自己“留白”
〔关键词〕家庭教育;亲子沟通;留白
一首好听的歌,刚听的时候觉得悦耳,可如果电台甚至街头都在反复播放这首歌,听众就会从感觉亲切到觉得鼓噪;美味的食物,刚开始吃确实很可口,可如果天天吃顿顿吃,美味也会变成嚼蜡;领导作报告发言,强调一次员工很重视,而如果三番五次地强调,员工也会从最初的重视到最后的反感厌恶。
这就是俗话说的事不过三的道理,即心理学中“超限效应”的表现:因为刺激过多、过强和过久,引起受众心理极度不耐烦甚至反抗的心理。
父母与孩子在相处的过程中,就经常会有“超限效应”的发生。例如下面这样一个生活场景:
饭做好了,妈妈喊孩子:“吃饭了。”孩子说:“等一会就来。”过一会,妈妈提高音量又喊:“吃饭了。”孩子回应:“马上来。”过一会妈妈见孩子还没来,于是接着说:“每次叫你吃饭都要催三请四,吃完饭再做不行吗?”妈妈见孩子没回应又加重了语气:“一到吃饭就有很多事做,学习怎么不见你这么用心,就是没有时间观念,这么大了什么时间该做什么还要人提醒。”话没说完,孩子来了一句:“不吃了!”紧接着将房间的门砰的一声关上了。如果你是这位妈妈,你是否觉得很生气或者很委屈?而站在孩子的角度,你是否知道孩子最后为什么不吃了?
, 百拇医药
有些父母会认为,孩子不听话是因为“对自己说的话没有听进去”或“自己说的话没有力度”,所以要“反复说”“持续说”,这样才会引起孩子的重视或改变,而结果却常常事与愿违。那怎么做孩子才会听呢?
首先,家长的心态和观念要摆正,所有的技术都是途径而不是目的,沟通是双向的而不是从上而下的,你必须尊重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存在,才有心态的平和和改变的可能。比如上述情境中,妈妈叫孩子吃饭是出于对孩子的关心和照顾,孩子没有马上来吃是因为他认为手头的事比吃饭更重要,如果是叫爸爸吃饭,可能妈妈就会是另一种截然不同的表现了,即使心里不舒服也不会三番四次地催促,深层原因就是妈妈没有把孩子真正当作一个独立的个体来尊重。就如一则网络笑话所说:“有一种冷,叫做妈妈觉得你冷。”所以,想要孩子听话首先要从内心尊重孩子,因为没有人愿意在控制或胁迫中改变自己。
具体要怎么做呢?留白。就像艺术需要留白一样,与孩子沟通时也需要留白,留白既是给孩子留下成长的空间,也是给父母自身留下反省和成长的空间。如何留白呢?
, http://www.100md.com
一是少说。
过犹不及,有一位妈妈曾听到女儿和她的表妹聊天,两人说到和大人出去吃饭的问题,表妹(8岁)说:“和大人去吃饭最没意思了,他们总是拿我们小孩来炫耀或比较。”女儿听到马上表示赞同。如果你听到孩子这样说你会怎么反应?这位妈妈是这样回应的:“哦,原来你不想和父母出去吃饭是这个原因。”然后这个话题就这样过去了。
这就是一种留白,尊重孩子的想法,不试图扭转他的想法。试想,如果这时你马上摆出一副教育者的姿态,让孩子认识到他这样想是不对的,孩子表面上可能是闭上了嘴巴,但心里可能更坚定了自己的看法。
有这样一则伊朗故事:
一位阿訇(宗教教师)到一个地方讲《古兰经》,可只有一位养马人在。
阿訇问养马人:“除了你以外没有别人了,我还讲不讲呢?”
, http://www.100md.com
养马人答:“如果我到马厩去,看到所有的马都跑了,只剩下一匹待在那儿,我还是得给它喂食。”
阿訇听后便开始讲经,一下子讲了两个多小时,当他想听听这惟一的听众赞扬他讲得多精彩时,养马人说:“如果马厩只剩下一匹马,我不会把打算给所有马的饲料都喂给这一匹马。”
孩子需要教育,但不需要时时刻刻都被教育,所以学会留白首先要学会少说,最好事不过三,这也是给家长自己留一点余地。说了三遍孩子都没有改变,说明“说”这种方式是无效的,再“说”不但家长自己容易恼羞成怒,也容易引致孩子逆反的心理和行为。就像教孩子打招呼一样,见了熟人朋友,你提醒孩子打招呼,孩子不愿开口,怎么办?如果孩子还小,你威逼利诱还能换来孩子的一声招呼来挽回一点面子,如果孩子大一点,你一通教育可能还会引来孩子的针锋相对,你岂不是更加恼羞成怒却又束手无策?
因此少说是点到即止,甚至不说,因为,再美好的东西,都要有留白。水满则溢,月盈则亏。好文字不会写得太满,好话也不宜说得太尽。
, 百拇医药
二是离开。
朋友的孩子读三年级,她曾说过这样一件事:寒假老师布置了科学作业,要求做成展板,这天吃完中午饭,妈妈就提醒孩子该做作业了,孩子不情不愿地拿出作业,连着说了几次“怎么做啊?”妈妈针对孩子的疑问提了几个建议,如展板用什么材料,内容怎么写,可以打个草稿等,妈妈每提一个建议孩子就提出一个困难,如没有做展板的材料,内容不会写,写草稿还要抄一遍这么麻烦等。妈妈看到孩子这样,心里的火气也有点压不住了,恨不得好好教训她一顿,可静下来一想,这样会增强孩子的抵触心理,于是妈妈什么也没说,只是离开了房间,孩子则赌气关上了房间的门,还依稀能听到她的抱怨声。
过了一会儿,房间里静悄悄的,20分钟后妈妈推开门,孩子已经做好了展板,贴好了白纸,剪好了模板,正在一张废纸上打草稿。这时的孩子情绪平复了,妈妈的火气消散了,事情也得到了解决。当然,离开不是撒手或退让,而是给双方一个情绪的缓冲,一个心理的留白,让孩子多一些自主探索和获取成功的机会,父母也会多一些反思和成长的空间。
, 百拇医药
老子曰:“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即:光明的道好像暗昧,前进的道好像后退,平坦的道好像崎岖。留白亦然,少说和离开看起来似乎是父母没有尽到教育的责任,其实是另一种更有效的沟通方式,也是一种更智慧的方式,需要父母摒弃一味的说教,给孩子留下摸滚打和自我成长的空间。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友,佛家亦有云,残缺就是圆满。孩子只是孩子,不是圣人,需要留白来感受自由,需要留白来自省,需要留白来舒展和成长。当然,父母只是凡人,也需要留白来享受自由,需要留白来缓冲情绪,需要留白来以身作则。让我们学会给孩子和自己留白,和孩子一起成长,成长为最好的自己。
(作者单位: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南海实验中学,佛山,528200)
编辑/于 洪 终校/杜文姬 高 杰, http://www.100md.com(陈怡华)
一首好听的歌,刚听的时候觉得悦耳,可如果电台甚至街头都在反复播放这首歌,听众就会从感觉亲切到觉得鼓噪;美味的食物,刚开始吃确实很可口,可如果天天吃顿顿吃,美味也会变成嚼蜡;领导作报告发言,强调一次员工很重视,而如果三番五次地强调,员工也会从最初的重视到最后的反感厌恶。
这就是俗话说的事不过三的道理,即心理学中“超限效应”的表现:因为刺激过多、过强和过久,引起受众心理极度不耐烦甚至反抗的心理。
父母与孩子在相处的过程中,就经常会有“超限效应”的发生。例如下面这样一个生活场景:
饭做好了,妈妈喊孩子:“吃饭了。”孩子说:“等一会就来。”过一会,妈妈提高音量又喊:“吃饭了。”孩子回应:“马上来。”过一会妈妈见孩子还没来,于是接着说:“每次叫你吃饭都要催三请四,吃完饭再做不行吗?”妈妈见孩子没回应又加重了语气:“一到吃饭就有很多事做,学习怎么不见你这么用心,就是没有时间观念,这么大了什么时间该做什么还要人提醒。”话没说完,孩子来了一句:“不吃了!”紧接着将房间的门砰的一声关上了。如果你是这位妈妈,你是否觉得很生气或者很委屈?而站在孩子的角度,你是否知道孩子最后为什么不吃了?
, 百拇医药
有些父母会认为,孩子不听话是因为“对自己说的话没有听进去”或“自己说的话没有力度”,所以要“反复说”“持续说”,这样才会引起孩子的重视或改变,而结果却常常事与愿违。那怎么做孩子才会听呢?
首先,家长的心态和观念要摆正,所有的技术都是途径而不是目的,沟通是双向的而不是从上而下的,你必须尊重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存在,才有心态的平和和改变的可能。比如上述情境中,妈妈叫孩子吃饭是出于对孩子的关心和照顾,孩子没有马上来吃是因为他认为手头的事比吃饭更重要,如果是叫爸爸吃饭,可能妈妈就会是另一种截然不同的表现了,即使心里不舒服也不会三番四次地催促,深层原因就是妈妈没有把孩子真正当作一个独立的个体来尊重。就如一则网络笑话所说:“有一种冷,叫做妈妈觉得你冷。”所以,想要孩子听话首先要从内心尊重孩子,因为没有人愿意在控制或胁迫中改变自己。
具体要怎么做呢?留白。就像艺术需要留白一样,与孩子沟通时也需要留白,留白既是给孩子留下成长的空间,也是给父母自身留下反省和成长的空间。如何留白呢?
, http://www.100md.com
一是少说。
过犹不及,有一位妈妈曾听到女儿和她的表妹聊天,两人说到和大人出去吃饭的问题,表妹(8岁)说:“和大人去吃饭最没意思了,他们总是拿我们小孩来炫耀或比较。”女儿听到马上表示赞同。如果你听到孩子这样说你会怎么反应?这位妈妈是这样回应的:“哦,原来你不想和父母出去吃饭是这个原因。”然后这个话题就这样过去了。
这就是一种留白,尊重孩子的想法,不试图扭转他的想法。试想,如果这时你马上摆出一副教育者的姿态,让孩子认识到他这样想是不对的,孩子表面上可能是闭上了嘴巴,但心里可能更坚定了自己的看法。
有这样一则伊朗故事:
一位阿訇(宗教教师)到一个地方讲《古兰经》,可只有一位养马人在。
阿訇问养马人:“除了你以外没有别人了,我还讲不讲呢?”
, http://www.100md.com
养马人答:“如果我到马厩去,看到所有的马都跑了,只剩下一匹待在那儿,我还是得给它喂食。”
阿訇听后便开始讲经,一下子讲了两个多小时,当他想听听这惟一的听众赞扬他讲得多精彩时,养马人说:“如果马厩只剩下一匹马,我不会把打算给所有马的饲料都喂给这一匹马。”
孩子需要教育,但不需要时时刻刻都被教育,所以学会留白首先要学会少说,最好事不过三,这也是给家长自己留一点余地。说了三遍孩子都没有改变,说明“说”这种方式是无效的,再“说”不但家长自己容易恼羞成怒,也容易引致孩子逆反的心理和行为。就像教孩子打招呼一样,见了熟人朋友,你提醒孩子打招呼,孩子不愿开口,怎么办?如果孩子还小,你威逼利诱还能换来孩子的一声招呼来挽回一点面子,如果孩子大一点,你一通教育可能还会引来孩子的针锋相对,你岂不是更加恼羞成怒却又束手无策?
因此少说是点到即止,甚至不说,因为,再美好的东西,都要有留白。水满则溢,月盈则亏。好文字不会写得太满,好话也不宜说得太尽。
, 百拇医药
二是离开。
朋友的孩子读三年级,她曾说过这样一件事:寒假老师布置了科学作业,要求做成展板,这天吃完中午饭,妈妈就提醒孩子该做作业了,孩子不情不愿地拿出作业,连着说了几次“怎么做啊?”妈妈针对孩子的疑问提了几个建议,如展板用什么材料,内容怎么写,可以打个草稿等,妈妈每提一个建议孩子就提出一个困难,如没有做展板的材料,内容不会写,写草稿还要抄一遍这么麻烦等。妈妈看到孩子这样,心里的火气也有点压不住了,恨不得好好教训她一顿,可静下来一想,这样会增强孩子的抵触心理,于是妈妈什么也没说,只是离开了房间,孩子则赌气关上了房间的门,还依稀能听到她的抱怨声。
过了一会儿,房间里静悄悄的,20分钟后妈妈推开门,孩子已经做好了展板,贴好了白纸,剪好了模板,正在一张废纸上打草稿。这时的孩子情绪平复了,妈妈的火气消散了,事情也得到了解决。当然,离开不是撒手或退让,而是给双方一个情绪的缓冲,一个心理的留白,让孩子多一些自主探索和获取成功的机会,父母也会多一些反思和成长的空间。
, 百拇医药
老子曰:“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即:光明的道好像暗昧,前进的道好像后退,平坦的道好像崎岖。留白亦然,少说和离开看起来似乎是父母没有尽到教育的责任,其实是另一种更有效的沟通方式,也是一种更智慧的方式,需要父母摒弃一味的说教,给孩子留下摸滚打和自我成长的空间。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友,佛家亦有云,残缺就是圆满。孩子只是孩子,不是圣人,需要留白来感受自由,需要留白来自省,需要留白来舒展和成长。当然,父母只是凡人,也需要留白来享受自由,需要留白来缓冲情绪,需要留白来以身作则。让我们学会给孩子和自己留白,和孩子一起成长,成长为最好的自己。
(作者单位: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南海实验中学,佛山,528200)
编辑/于 洪 终校/杜文姬 高 杰, http://www.100md.com(陈怡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