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组织策略促进早读效率提高的行动研究
〔关键词〕早读;教学组织策略;行动研究
早读是学科教学的助跑器,是学生每天在校学习的一项常规学习活动。正因为日复一日,学生经常容易出现学习倦怠的现象:本应书声琅琅,取而代之的是“和尚念经,有口无心”;本来是一日之计在于晨,学生却虚度光阴,低效沉闷。因此,为了提高早读效率,我尝试以行动研究的范式,采用改变教学组织的策略,以促进学生早读效率和效果的提高。
一、现象分析
笔者希望好好利用早读课增加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积累,培养他们的语感。一般来说,早读伊始,绝大多数学生能够大声朗读,气氛浓厚。但十几分钟后,声音会逐渐变小,进而出现各种懈怠的学习表现。为了更好地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笔者尝试着从朗读者、朗读材料、朗读形式、朗读动力机制等方面进行分析。
朗读者因机械记忆和机械朗读引起感觉适应。当学生持续机械朗读、记忆时,其听觉、视觉、触觉等神经感受器感受性逐渐变低,时间一长,很容易引起感受性下降的现象,也就是感觉疲劳。
, http://www.100md.com
单一和统一的朗读材料很难切合朗读者的不同需求。教师规定学生在一个既定时间完成内容高度统一的任务,对一个班级不同层次的学生来说,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因为太简单而错失高效学习的机会,学习速度慢的因为跟不上而失去动力。
固化的组织形式是造成早读沉闷的催化剂。学生端坐在座位上,张嘴大声朗读,整齐划一,使早读少了几分灵动与活力。
动力不足引起效率低下。早读很多时候是老师要求学生读,不是学生自己要读。学生内部驱力和外部驱力都不足以驱动学生这辆学习动车的高速运转。
二、行动计划和思路
根据以上问题分析的结果,我尝试制定了以下几点行动改变的思路和策略:
1.拆解朗读材料,小步骤递进原则。朗读内容的设计要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学习的条件和机会。根据斯金纳小步子教学原则,我把每次的朗读内容,根据阅读难度水平,拆解成一个又一个的小任务,对每个小步子,学生都能够轻松掌握。
, http://www.100md.com
2.活化朗读组织形式,创设灵动的早读氛围。研究表明,人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大脑会神经兴奋、思维活跃,做事效率也会大大提高。打破限制,创设多种形式的朗读、多样化的朗读姿势、多变的位置等条件,能更好地避免朗读者出现感觉疲劳,提高学习效率。
3.引进强化激励机制,增强学习动力。根据斯金纳研究的结论,非固定比率不定时随机强化是最有效的强化机制,设计完成不同早读任务的奖励方式。
根据以上思路,确定教学组织策略的行动改变计划,以表1为例。
经过实践观察,我发现学生早读的状态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材料分级,可以重新解构教材的内容组织,按照阅读难度进行分级阅读,不同学力水平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阅读水平,选择不同的阅读难度和进度。而朗读形式、朗读姿势和位置的自由组合变式,则增加了教学组织的多变性,每天都能用不同的方式来早读,能够增加阅读的新鲜感,减少疲劳刺激。而老师在不同阅读形式、姿势和位置的组合中,会在相应的材料中,安插入随机奖励的荣誉机制。学习成了“闯关探险的寻宝活动”。最大化地利用外部强化机制,促使学生早读效率的提高。朗读过程分神、止步不前的人少了,出现了从以前的“要我读”到现在的“我要读”的转变。一段时间下来,学生爱上了这种“早读游戏”。
, http://www.100md.com
在实施的后期,还可以让学生尝试着设计游戏规则,我把主动权交给最先来到班级或者阅读闯关水平最高的学生,由他们设计和改写早读的游戏规则。这样,早读的教学组织就从教师预设的机制,成为学生自治的状态,还原“早读”的本意价值。
三、行动总结与反思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早读是学生内部的学习需要,我们可以把马牵到河边,但是不能强迫马喝水。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我能做的就是不断激发学生自我教育的动力。
(一)尊重差异,满足学生自我实现的内部需要
每个学生都渴望被关注、被肯定,朗读材料被分解成不同难度等级的任务,晋级过程学生会产生自我满足的感觉,其实这也是学生自我肯定的过程。如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得到的是内部积极的强化,那么他再次出现类似行为的概率是不是会更大呢?早读如此,教育应该也是这样,在差异中去帮助和发展每一个个体的成长。
, http://www.100md.com
(二)尊重天性,因材施教
學生的表现有时候会不尽人意,如果站在教育者的角度直接去评判可能就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学生早读课的表现曾经让我很苦恼,在跟学生了解情况时,我才幡然醒悟不是学生的问题而是我的问题。学生有自身的发展规律,尊重他们的天性,顺势而为,才能唤醒他们内在的力量。
(三)不断增强读“你”千遍也不厌倦的动力机制
在激励机制方面,拓展的空间还非常大。非固定比率不定时随机强化是最有效的强化机制,学生完成不同难度的朗读材料后,不同位置变化、不同非物质奖励(荣誉称号、仪式、权限、等级等)可不可以形成有效的评价系统?早读的评价机制是否可以跟课堂的评价机制有效衔接呢?这些都是值得下一步研究的重点,需要不断地去探索和完善。
(作者单位: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钟屋小学,深圳,518000)
编辑/杜文姬 终校/于 洪, 百拇医药(翁丽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