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小儿科 > 神经及运动系统疾病 > 小儿多动症
编号:12999106
多动症儿童的“焦点解决模式”家庭系统治疗个案研究(3)
http://www.100md.com 2017年5月1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7年第9期
     3.坦然面对新挑战

    有时候,治疗也会陷入停步不前的困境中,因为J的父母总是固执地想拥有对孩子的控制权,而孩子则“算准”了父母下一步会怎么走,就是“不上套”。我鼓励J父母在家庭教育实践中学习做一些不一样的,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做家庭治疗的同时,J也在父母的陪同下定期去医院进行复诊。2013年1月底,咨询进入第九次之后,医生经过全面评估同意停止J的药物治疗。

    三、咨询效果

    (一) 躯体症状

    J的躯体症状有了明显的缓解。不停眨眼的动作得到改善,作息渐趋规律,半夜惊醒的情况基本消失,食欲不佳的情况也有了改善。

    (二)亲子关系
, 百拇医药
    J能够坦然地向父母表达情绪和愿望等,而不像以前那样畏首畏尾,甚至撒谎。对母亲的依赖程度逐渐降低,与父亲的关系有了明显改善,能主动与父亲交流。父亲出差在外,会想起打电话给他,而之前连接他电话都很困难。最值得一提的是,家庭成员间“焦点”的关系逐渐形成,成员之间相互欣赏,遇到问题共同担当,合作解决的模式逐渐巩固。

    (三)人際交往

    儿童必须有能力在不同关系中与人交流,学习如何互动才能在团体中有良好表现。这也是此次咨询J家庭综合得出的希望最先解决的问题。J在咨询中虽然有过几次反复,但最终还是很好地完成了这项蜕变。从最早的没有朋友,不搭理别人,到治疗后期的能够找同学玩,主动和别人交换玩具等,让我们看到了J身上的潜能。

    (四)学校适应

    J能够安静地坐半堂课,即使注意力不集中,也能坐在位置上,上课不再随意走动。临近治疗结束,J已经完全像一个正常孩子一样,能够专注地完成作业,遵守秩序,学业成绩达到班级的中等水平。
, 百拇医药
    (五)追踪结果

    咨询结束后六个月,研究者通过与J面谈和电话回访J的父母,并向J的班主任ZW老师了解情况,了解到:J能够一直保持治疗结束时的状态,适应良好。与咨询师见面时主动大声打招呼。而且其父母反映,J自从取消药物治疗后,一直不曾用药。对于J能够保持这样的状态,他们深表感谢。

    焦点解决模式的家庭治疗对多动症男孩的治疗效果得到确认。

    四、反思

    1. “焦点解决模式”在家庭系统治疗中应用的有效机制:(1)对来访者家庭保持好奇和欣赏,促进其形成互动合作的焦点关系;(2)由来访家庭自己制定治疗目标;(3)寻找例外,积极赋能,开发和善用来访家庭成员的优点和资源;(4)获得来访家庭生活中重要他人的协同合作,对家庭的进步及时催化,使咨询效果及时得到巩固。

, 百拇医药     2.家庭系统治疗把家庭内部的运作模式和人际互动模式显性化、条理化,使得家庭成员明确过去不良的沟通模式,能够有意识地打破定势,但是如何改善有时候会成为摆在家庭成员面前的新问题。而焦点解决模式的“小步走不停步”“寻找例外”“多做对的”等理念和技术的影响能起到的事半功倍的作用。因此,把焦点解决模式与家庭系统治疗相结合是切实可行的。

    3.焦点解决模式与家庭系统治疗结合应用在多动症儿童的身上产生了良好的效果,也可以推广到儿童青少年的一般亲子教育中。在教育中将孩子的问题看成是一个家庭系统的问题,将焦点解决的方法和理念贯彻其中,多多看到系统中积极有意义的互动,并且不断巩固小进步,这对孩子的成长将带来极大的益处。

    另外,本次研究的变量控制严密程度不够,因此咨询效果也许还受其他因素影响。

    参考文献

    [1]骆宏,黄丽.焦点解决模式:理论和应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
, 百拇医药
    [2]萨尔瓦多·米纽庆.家庭与家庭治疗[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3]劳伦斯·E. 夏皮罗.家有顽童—— 44招教养多动症孩子[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2011.

    [4]史蒂夫·德·沙泽尔,伊冯·多兰哈里·科尔曼,特里·S.特雷佩尔,等.超越奇迹:焦点解决短期治疗[M].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

    [5]许维素.焦点解决短期心理治疗的应用[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9.

    [6]徐汉明,盛晓春主编.家庭治疗——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

    [7]茵素·金·伯格,特蕾西·史丹纳.儿童与青少年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M].第1版.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

    (作者单位:浙江省杭州建德市下涯中心小学,杭州,311606)

    编辑/刘 芳 终校/于 洪, http://www.100md.com(陈素芳)
上一页1 2 3


    参见: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小儿科 > 神经及运动系统疾病 > 小儿多动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