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课堂观察,实团辅实效(1)
〔摘要〕课堂观察是一种专业性的研究方法,也是一种诊断教学的临床技术,更是架设于课堂教学和教学研究间的桥梁。借鉴课堂观察技术,开发课堂观察工具实施深度教研活动,能有效地促进心理活动课堂问题的发现和解决,基于数据和信息评价活动课质量,实现教师通力合作研究。
〔关键词〕课堂观察;心理活动课;实践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7)14-0013-04
课堂观察源于西方的科学主义思潮,是指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及相关的辅助工具(观察表、录音、錄像设备等),直接或间接从课堂语境中收集资料,并根据获得的资料、数据,做相应研究的一种教育教学研究方法[1]。但从心理活动课的实践操作看,还存在“活动流于形式、选题过于单一、主题设计单调、过于强调游戏、专业师资匮乏、缺乏激励性评价”等问题,距离教育新常态的要求相差甚远[2]。我借鉴课堂观察技术,开发出心理活动课堂观察工具,组织观课教师团队从学生表现、师生互动、教师行为三个维度实施心理活动课深度教研活动,开展基于数据和信息评价为载体的团体心理活动课研究,有效地促进了心理活动课堂质量的提升。
, http://www.100md.com
一、运用课堂观察技术,科学诊断团辅活动
(一)观察学生表现
心理活动课将“一切为了学生”的思想放在首位。关注学生的成长,关注学生的参与程度和自助成长,这是评价心理活动课的关键所在[2]。我分别对三位资深教师(P老师、D老师、G老师)和年轻教师(F老师、Z老师和X老师)就同课异构的15节心理活动进行“学生表现”维度的课堂观察,结果发现:心理活动课上,80%以上的课堂上,学生能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且学习情绪高昂、积极参与活动。学生更喜欢资深教师开展的合作学习,敢于在年轻教师的课堂上质疑,并发表自己的观点。但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和反思性的学习较为缺乏,还达不到7%。(见表1)
(二)观察师生互动
心理活动课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本人运用课堂观察,对课堂提问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在课堂教学中,90%以上的教师在提问时只关注优等生或发言比较积极的学生,而对视野范围之外的学生却“视而不见”。如Z老师执教的“竞争与合作”一课,30人中有7人参与19个问题的回答。参与面很小,且学生多分布在前两排。(见表2)而W老师执教的“学会合作”一课中,30人中有14人参与24个问题的回答,参与面广,但多分布在第2、5列,且第2列、5排的学生举了7次手才换来一次发言的机会。(见表3)
, http://www.100md.com
另外,对课堂提问的问题类型进行分析发现,教师在课堂提问过程中,容易出现提问的随意性、零散性、陈述性和封闭性,缺少让学生思考的价值和思维的空间,因此,这类课堂不属于深度学习的课堂。如对W老师分别执教的“学会合作”中的24个问题进行编码分析,发现该教师所提问的类型多为事实性类型、学生非自愿的回答、缺少思考时间、教师课堂使用的语调平淡。通过课堂观察,本节课的课堂氛围和课堂效果可想而知。(见表4)
(三)观察教师行为
心理活动课是一门课程,其课程的主要特点是活动性,其价值取向在于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和生命成长,活动的设计上应体现科学性、发展性和教育性,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3]。我借用课堂观察表[4],运用课堂观察技术,分别对资深教师和年轻教师的“教学行为”维度分析发现:教师在80%以上的心理活动课上教学态度稳重愉悦,教学语言精准易懂,同时,能运用经验实验、趣味游戏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能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5-6]。但还存在下列问题:在课前没有呈现学习目标,在课堂上没有注意到少部分学生的反应,对突发问题的处理缺少技巧,更没有与学生讨论学习方法等,尤其是在年轻教师身上表现更为突出,最低的比例仅为6.3%。(见表5)
, http://www.100md.com
二、立足课堂观察技术,实施心理课堂教学
(一)突出主体地位,促进深度学习
心理活动课上,观察学生怎么学,学得怎么样,学生是否有效学习的问题是心理活动课成败与否的核心标志。因此,从学生表现的观察维度看,引导心理教师要高度关注“活动设计是否围绕明确的学习目标进行,学生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的兴趣、热情有没有得到激发,学生的思维有没有得到调动[6],通过活动是否获得了新的感悟体验或新的收获”等问题。具体而言,观课教师应重点观察:学生参与的广度、深度、合作学习和情感状态等情况。具体操作策略上,观课教师要远离后排,融进学生之中,运用观察量表采集“学生表现”的数据和信息,并向听课者、上课者和学生等利益相关者反馈。通过观察学生表现,引发教师对学生深度学习的思考,从而变革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教学行为。(见表6、7)
, 百拇医药
(二)注重师生互动,提高活动效率
师生是否有效互动是衡量心理活动课重、难点目标是否达成的重要指标。从师生互动的观察角度看,引导心理教师重点关注问题设计的内容和预期的目的,问题设计符合心理活动的主题、学生的年龄特征,并富有层次性、逻辑性、开放性和现实性,要让学生有话可说,让学生的思维发散开来,通过积极思考,发现、分析与解决问题。同时,应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进行合理分组,通过对特定问题的讨论,记录、汇总小组成员的发言并汇报,采取“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原则,调动学生参与心理活动的积极性。具体而言,应重点观察师生互动的频次、类型、问题质量和课堂管理等维度。具体策略上,除面向全体学生外,还应该运用《心理活动课师生互动观察表》(见表8),对教师课堂行为进行记录。通过观察师生互动状况,引发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关注师生互动的深度思考,从而促进师生双方在互动中主体的积极建构和发展。, http://www.100md.com(张先义)
〔关键词〕课堂观察;心理活动课;实践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7)14-0013-04
课堂观察源于西方的科学主义思潮,是指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及相关的辅助工具(观察表、录音、錄像设备等),直接或间接从课堂语境中收集资料,并根据获得的资料、数据,做相应研究的一种教育教学研究方法[1]。但从心理活动课的实践操作看,还存在“活动流于形式、选题过于单一、主题设计单调、过于强调游戏、专业师资匮乏、缺乏激励性评价”等问题,距离教育新常态的要求相差甚远[2]。我借鉴课堂观察技术,开发出心理活动课堂观察工具,组织观课教师团队从学生表现、师生互动、教师行为三个维度实施心理活动课深度教研活动,开展基于数据和信息评价为载体的团体心理活动课研究,有效地促进了心理活动课堂质量的提升。
, http://www.100md.com
一、运用课堂观察技术,科学诊断团辅活动
(一)观察学生表现
心理活动课将“一切为了学生”的思想放在首位。关注学生的成长,关注学生的参与程度和自助成长,这是评价心理活动课的关键所在[2]。我分别对三位资深教师(P老师、D老师、G老师)和年轻教师(F老师、Z老师和X老师)就同课异构的15节心理活动进行“学生表现”维度的课堂观察,结果发现:心理活动课上,80%以上的课堂上,学生能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且学习情绪高昂、积极参与活动。学生更喜欢资深教师开展的合作学习,敢于在年轻教师的课堂上质疑,并发表自己的观点。但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和反思性的学习较为缺乏,还达不到7%。(见表1)
(二)观察师生互动
心理活动课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本人运用课堂观察,对课堂提问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在课堂教学中,90%以上的教师在提问时只关注优等生或发言比较积极的学生,而对视野范围之外的学生却“视而不见”。如Z老师执教的“竞争与合作”一课,30人中有7人参与19个问题的回答。参与面很小,且学生多分布在前两排。(见表2)而W老师执教的“学会合作”一课中,30人中有14人参与24个问题的回答,参与面广,但多分布在第2、5列,且第2列、5排的学生举了7次手才换来一次发言的机会。(见表3)
, http://www.100md.com
另外,对课堂提问的问题类型进行分析发现,教师在课堂提问过程中,容易出现提问的随意性、零散性、陈述性和封闭性,缺少让学生思考的价值和思维的空间,因此,这类课堂不属于深度学习的课堂。如对W老师分别执教的“学会合作”中的24个问题进行编码分析,发现该教师所提问的类型多为事实性类型、学生非自愿的回答、缺少思考时间、教师课堂使用的语调平淡。通过课堂观察,本节课的课堂氛围和课堂效果可想而知。(见表4)
(三)观察教师行为
心理活动课是一门课程,其课程的主要特点是活动性,其价值取向在于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和生命成长,活动的设计上应体现科学性、发展性和教育性,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3]。我借用课堂观察表[4],运用课堂观察技术,分别对资深教师和年轻教师的“教学行为”维度分析发现:教师在80%以上的心理活动课上教学态度稳重愉悦,教学语言精准易懂,同时,能运用经验实验、趣味游戏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能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5-6]。但还存在下列问题:在课前没有呈现学习目标,在课堂上没有注意到少部分学生的反应,对突发问题的处理缺少技巧,更没有与学生讨论学习方法等,尤其是在年轻教师身上表现更为突出,最低的比例仅为6.3%。(见表5)
, http://www.100md.com
二、立足课堂观察技术,实施心理课堂教学
(一)突出主体地位,促进深度学习
心理活动课上,观察学生怎么学,学得怎么样,学生是否有效学习的问题是心理活动课成败与否的核心标志。因此,从学生表现的观察维度看,引导心理教师要高度关注“活动设计是否围绕明确的学习目标进行,学生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的兴趣、热情有没有得到激发,学生的思维有没有得到调动[6],通过活动是否获得了新的感悟体验或新的收获”等问题。具体而言,观课教师应重点观察:学生参与的广度、深度、合作学习和情感状态等情况。具体操作策略上,观课教师要远离后排,融进学生之中,运用观察量表采集“学生表现”的数据和信息,并向听课者、上课者和学生等利益相关者反馈。通过观察学生表现,引发教师对学生深度学习的思考,从而变革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教学行为。(见表6、7)
, 百拇医药
(二)注重师生互动,提高活动效率
师生是否有效互动是衡量心理活动课重、难点目标是否达成的重要指标。从师生互动的观察角度看,引导心理教师重点关注问题设计的内容和预期的目的,问题设计符合心理活动的主题、学生的年龄特征,并富有层次性、逻辑性、开放性和现实性,要让学生有话可说,让学生的思维发散开来,通过积极思考,发现、分析与解决问题。同时,应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进行合理分组,通过对特定问题的讨论,记录、汇总小组成员的发言并汇报,采取“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原则,调动学生参与心理活动的积极性。具体而言,应重点观察师生互动的频次、类型、问题质量和课堂管理等维度。具体策略上,除面向全体学生外,还应该运用《心理活动课师生互动观察表》(见表8),对教师课堂行为进行记录。通过观察师生互动状况,引发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关注师生互动的深度思考,从而促进师生双方在互动中主体的积极建构和发展。, http://www.100md.com(张先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