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情语录”(1)
〔关键词〕心理课;心情语录;心灵成长
2012年,刚从大学毕业的我进入区教育学院工作。我主动要求到中学兼课实践。2012学年至2014学年三年里,我先后在我区两所初级中学兼任预备年级的心理辅导活动课,每周承担2~3节的课时。在实践的过程中,我也有过困惑,经过研究、思考、实践,我设计了“心情语录”用于心理辅导活动课,以解决我的困惑与烦恼。
一、我的困惑
困惑1:表面or深度?
预备年级的学生处于小学生向初中生的过渡时期,课堂上学生愿意积极举手,主动与同学分享他们的观点,但是由于思维发展水平或作答时间的限制,学生的回答往往深度不够,课堂的问答流于形式、点到即止。作为心理教师,我如何激发学生进行更为深层次的思考呢?
困惑2:部分or全体?
, 百拇医药
课堂上也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活跃的学生总是有很多发言的机会,而那些性格较为沉稳、内向的孩子却很少举手发言。而通常情况下这些默默无闻的孩子恰是最有可能被老师忽略的。作为心理教师,我只关注部分学生就行了吗?
困惑3:过程or效果?
心理辅导活动课既没有期末考试,也很少有课后作业。一学期又一学期过去了,在心理辅导活动课上学生到底接受了多少、成长了多少?作为心理教师,只关注每节课学生的反馈,还是找到一种方法帮助我评估课堂对学生长期产生的影响?如果需要评估,用什么工具进行评估呢?
二、我的做法
“心情语录”的操作流程
1.第一阶段:知晓意义,激发驱力
开学第一课,我请每位学生准备一个本子,将这本本子命名为“心情语录”,并向学生们隆重地介绍这本“心情语录”的使用方法:“它是一本神奇的本子,每节课上你都可以用它进行记录,内容可以是个人的体验与感悟,可以是小组讨论的智慧与结晶,也可以是你不为人知的小秘密、小心事。经过一学年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学习之后,老师想请你们回过头一页又一页,仔细地翻看自己这一年来的心路变化,相信每位同学都一定会有所感悟、有所收获、有所成长的,请你们一定要小心地保管它,每节课都要记得带来哦!”
, 百拇医药
其实,每个人都有了解自我、认识自我的需求,通过第一节课内驱力的激发,使学生更加认真地对待“心情语录”。学生知道“心情语录”的意义,自然会对其负责。
2.第二阶段:明确要求,自觉记录
明确地了解了“心情语录”的意义、使用方法后,每节心理辅导活动课时,学生们都会将它带来,只要是涉及需要动笔记录的活动任务,学生便自觉拿出“心情语录”,将其所思、所感、所悟记录下来。每节课下课,我会请小组长统一把“心情语录”收集起来,运用课后的时间给每位同学以反馈。
3.第三阶段:回顾变化,收获成长
经过一学年的记录以及教师的反馈,让学生回顾一学年心理辅导活动课中印象深刻的时刻。学生可以通过翻看“心情语录”来回忆,犹如再次回看一节又一节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影像,通过整体、连续地看自己的变化,将片段化的心理量变转化为深刻的心理质变,从而收获变化与成长。
, 百拇医药
内容设计:内在觉察。心理辅导活动课不是以传授心理学知识为目的,而是以经验为载体,在活动中通过个体自觉地接纳,达到体验、感悟、成长的目标。因而在“心情语录”填答内容的设计上也并非以知识为本位,更多涉及关于自我的体验、感悟,内容多为指向个体内部的,答案没有对错之分。
载体途径:语言表达。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是由学生书面填答,但并不意味着“心情语录”像传统的书面课堂作业一般课后上交给教师批阅即可,“心情语录”的使用目的是促进学生更深入地体验、思考,更好地辅助学生间的口头交流、互动,进而通过学生群体交流产生的影响力来帮助他们调整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
评价反馈:积极取向。以积极心理学彼得森、塞里格曼研究得出的“人类个人优势标准”为理论依据,通过“心情语录”与学生对话,尽量关注每个学生的心理需求,用欣赏的眼光看待每個学生,发掘他们身上实实在在的闪光点、优势与潜能,让学生体验到被教师认可,对自己、对生活充满希望,体验成长的快乐与价值感。
, 百拇医药
设计逻辑:思维的可视化。心理的变化与成长并非一朝一夕,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经过学生每节课认真地投入、参与,改变在悄然间发生。“心情语录”是通过学生一次又一次的记录,对原有一节辅导课一张任务单这种零散的记录方式、不连续的心理变化呈现方式加以调整,整合为一本连续而又完整的心灵成长记录册。用一本册子完整地记录了学生两个学期心理的变化,记录并见证着心灵的成长,让学生直观地看见改变的发生。同时,将体验、感悟、思考的内容记录下来即是一个个别化的、有意义的自我整理的过程。
约翰·杜威认为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口头语言、书面语言、姿势、图画、视觉现象等一切有意地和人为地用来作为符号的都是语言。心理辅导活动课中通常将口头语言作为思维外化的方式,尽管口语表达直观,但也容易变化,它是暂时的、不易保存,然而这一缺陷可以用书写、绘画的方式弥补,将思维可视化,经过加工的经验、体验、感悟被赋予了意义,可以迁移应用于新的情境。同时,运用语言的过程,推动了学生思维的活动,促进学生深层次的思维。
, 百拇医药
三、我的思考
1.“心情语录”增进了教师对学生不同面向的了解
基于教师在课堂上安全氛围的营造,学生愿意通过“心情语录”敞开心扉,真实地袒露自己的内心世界、表达自己的观点、传递自己的感受,有些不便在课堂上表达的内容,学生也愿意通过“心情语录”与我交流,充分展现了学生对心理教师的信任,能将最隐秘、最柔软的部分暴露出来,使教师更多地了解到预备年级学生内心的变化。
例1:在生涯辅导专题“价值拍卖”一课时,一位学生用所有的虚拟资金拍得“亲情”,她在“心情语录”上写道:“有了亲情会幸福,有了幸福会快乐,快乐了就觉得其他什么都不重要了。”这是她赋予亲情的意义。并且在后面她描述了家庭的不幸福,父母离异对她的伤害令她活得很不自在。仅凭课堂上对学生的认识很多时候都会犯“以偏概全”的毛病,通过“心情语录”教师一方面可以了解内向的孩子,看到他们不曾被人发现的一面,帮助他们发掘优势。另一方面,调皮的孩子总是用外显的行为吸引了教师的注意,往往很多时候教师可能并不了解他们的内心,借由“心情语录”可以看到他们调皮之外的不同面向,对一个学生有了更加整体的认识。, 百拇医药(王萱)
2012年,刚从大学毕业的我进入区教育学院工作。我主动要求到中学兼课实践。2012学年至2014学年三年里,我先后在我区两所初级中学兼任预备年级的心理辅导活动课,每周承担2~3节的课时。在实践的过程中,我也有过困惑,经过研究、思考、实践,我设计了“心情语录”用于心理辅导活动课,以解决我的困惑与烦恼。
一、我的困惑
困惑1:表面or深度?
预备年级的学生处于小学生向初中生的过渡时期,课堂上学生愿意积极举手,主动与同学分享他们的观点,但是由于思维发展水平或作答时间的限制,学生的回答往往深度不够,课堂的问答流于形式、点到即止。作为心理教师,我如何激发学生进行更为深层次的思考呢?
困惑2:部分or全体?
, 百拇医药
课堂上也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活跃的学生总是有很多发言的机会,而那些性格较为沉稳、内向的孩子却很少举手发言。而通常情况下这些默默无闻的孩子恰是最有可能被老师忽略的。作为心理教师,我只关注部分学生就行了吗?
困惑3:过程or效果?
心理辅导活动课既没有期末考试,也很少有课后作业。一学期又一学期过去了,在心理辅导活动课上学生到底接受了多少、成长了多少?作为心理教师,只关注每节课学生的反馈,还是找到一种方法帮助我评估课堂对学生长期产生的影响?如果需要评估,用什么工具进行评估呢?
二、我的做法
“心情语录”的操作流程
1.第一阶段:知晓意义,激发驱力
开学第一课,我请每位学生准备一个本子,将这本本子命名为“心情语录”,并向学生们隆重地介绍这本“心情语录”的使用方法:“它是一本神奇的本子,每节课上你都可以用它进行记录,内容可以是个人的体验与感悟,可以是小组讨论的智慧与结晶,也可以是你不为人知的小秘密、小心事。经过一学年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学习之后,老师想请你们回过头一页又一页,仔细地翻看自己这一年来的心路变化,相信每位同学都一定会有所感悟、有所收获、有所成长的,请你们一定要小心地保管它,每节课都要记得带来哦!”
, 百拇医药
其实,每个人都有了解自我、认识自我的需求,通过第一节课内驱力的激发,使学生更加认真地对待“心情语录”。学生知道“心情语录”的意义,自然会对其负责。
2.第二阶段:明确要求,自觉记录
明确地了解了“心情语录”的意义、使用方法后,每节心理辅导活动课时,学生们都会将它带来,只要是涉及需要动笔记录的活动任务,学生便自觉拿出“心情语录”,将其所思、所感、所悟记录下来。每节课下课,我会请小组长统一把“心情语录”收集起来,运用课后的时间给每位同学以反馈。
3.第三阶段:回顾变化,收获成长
经过一学年的记录以及教师的反馈,让学生回顾一学年心理辅导活动课中印象深刻的时刻。学生可以通过翻看“心情语录”来回忆,犹如再次回看一节又一节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影像,通过整体、连续地看自己的变化,将片段化的心理量变转化为深刻的心理质变,从而收获变化与成长。
, 百拇医药
内容设计:内在觉察。心理辅导活动课不是以传授心理学知识为目的,而是以经验为载体,在活动中通过个体自觉地接纳,达到体验、感悟、成长的目标。因而在“心情语录”填答内容的设计上也并非以知识为本位,更多涉及关于自我的体验、感悟,内容多为指向个体内部的,答案没有对错之分。
载体途径:语言表达。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是由学生书面填答,但并不意味着“心情语录”像传统的书面课堂作业一般课后上交给教师批阅即可,“心情语录”的使用目的是促进学生更深入地体验、思考,更好地辅助学生间的口头交流、互动,进而通过学生群体交流产生的影响力来帮助他们调整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
评价反馈:积极取向。以积极心理学彼得森、塞里格曼研究得出的“人类个人优势标准”为理论依据,通过“心情语录”与学生对话,尽量关注每个学生的心理需求,用欣赏的眼光看待每個学生,发掘他们身上实实在在的闪光点、优势与潜能,让学生体验到被教师认可,对自己、对生活充满希望,体验成长的快乐与价值感。
, 百拇医药
设计逻辑:思维的可视化。心理的变化与成长并非一朝一夕,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经过学生每节课认真地投入、参与,改变在悄然间发生。“心情语录”是通过学生一次又一次的记录,对原有一节辅导课一张任务单这种零散的记录方式、不连续的心理变化呈现方式加以调整,整合为一本连续而又完整的心灵成长记录册。用一本册子完整地记录了学生两个学期心理的变化,记录并见证着心灵的成长,让学生直观地看见改变的发生。同时,将体验、感悟、思考的内容记录下来即是一个个别化的、有意义的自我整理的过程。
约翰·杜威认为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口头语言、书面语言、姿势、图画、视觉现象等一切有意地和人为地用来作为符号的都是语言。心理辅导活动课中通常将口头语言作为思维外化的方式,尽管口语表达直观,但也容易变化,它是暂时的、不易保存,然而这一缺陷可以用书写、绘画的方式弥补,将思维可视化,经过加工的经验、体验、感悟被赋予了意义,可以迁移应用于新的情境。同时,运用语言的过程,推动了学生思维的活动,促进学生深层次的思维。
, 百拇医药
三、我的思考
1.“心情语录”增进了教师对学生不同面向的了解
基于教师在课堂上安全氛围的营造,学生愿意通过“心情语录”敞开心扉,真实地袒露自己的内心世界、表达自己的观点、传递自己的感受,有些不便在课堂上表达的内容,学生也愿意通过“心情语录”与我交流,充分展现了学生对心理教师的信任,能将最隐秘、最柔软的部分暴露出来,使教师更多地了解到预备年级学生内心的变化。
例1:在生涯辅导专题“价值拍卖”一课时,一位学生用所有的虚拟资金拍得“亲情”,她在“心情语录”上写道:“有了亲情会幸福,有了幸福会快乐,快乐了就觉得其他什么都不重要了。”这是她赋予亲情的意义。并且在后面她描述了家庭的不幸福,父母离异对她的伤害令她活得很不自在。仅凭课堂上对学生的认识很多时候都会犯“以偏概全”的毛病,通过“心情语录”教师一方面可以了解内向的孩子,看到他们不曾被人发现的一面,帮助他们发掘优势。另一方面,调皮的孩子总是用外显的行为吸引了教师的注意,往往很多时候教师可能并不了解他们的内心,借由“心情语录”可以看到他们调皮之外的不同面向,对一个学生有了更加整体的认识。, 百拇医药(王萱)
参见:首页 > 保健版 > 心灵空间 > 大众心理 > 好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