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17年第18期
编号:13044232
关爱生命,悦纳自我
http://www.100md.com 2017年9月1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7年第18期
     〔摘要〕中学生自残行为具有模仿性和传播性,一旦发现,需要立即主动干预。心理教师或班主任要特别注意对青少年自虐、自残与自杀等行为的前兆应有高度的警惕,发现情况立刻要上报学校,并展开疏导和教育。

    〔关键词〕自残;中学生;辅导个案;生命教育

    〔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7)18-0048-02

    一、背景描述

    近一年,我接诊了一些初中学生自残的咨询,他们来访时带来的问题虽不一样,但是细细分析起来,却有一些共同的特点。

    案例一

    丹丹,一个性格内向的女孩,课堂上不爱发言,但是听课很认真。初一下学期的一天,在上课时,同班另一个同学向我报告说,丹丹用小刀划伤了自己的手腕。课后,我将丹丹带到心理咨询室,向她了解情况,问她这么做的原因。丹丹自述说,因为心情不好,用小刀划自己觉得特别爽。她还解释说,小刀很钝,划得一点都不疼。
, http://www.100md.com
    案例二

    小徐,是一个性格内向但很爱帮助别人、长相不突出的男生,学习成绩一直不好,人际关系还不错。初二年级上学期,他的同学来找我,说小徐用小刀划伤了自己的手腕,还发到朋友圈里了。我找到了小徐询问了他的想法。他说,看到其他同学用小刀割伤自己,觉得特别好玩,很酷,很刺激,所以也想试试。而且,觉得割的时候并不觉得疼,也没什么感觉。自述家庭美满,人际关系较好,对学习没有太多的要求。从班主任老师那了解到,小徐的父亲长期不在家里,他学习不上进,也不会主动学。他和同班的一个女同学关系较亲密。在班级活动中对自己的否定情绪较多。在咨询过程中,小徐的阻抗较大,不愿意过多地表露自己的内心世界。所以,在第二次的咨询中,我帮他做了沙盘治疗。小徐没有用任何沙具,刚开始只想要把沙盘里的沙整理得平平整整。经过尝试后发现未果,就开始在沙盘中画出规则图形。完成了第一幅半圆形作品后,心情从焦虑转为平缓。小徐非常接纳自己的强迫和追求完美的倾向。

    案例三
, http://www.100md.com
    小漫,是一个长相比较俊俏的男生,身材偏瘦,酷爱漫画。这学期刚开学时,班主任老师反映,小漫划伤了自己的胳膊,而且最近情绪比较低落。在咨询中,小漫能非常清楚地表达出自己的行为过程、情绪反应,以及此刻对自己行为的评价。自述两周前在胳膊上刻了一个字,是自己特别喜欢的一个女孩的名字。最近一些天,这个女孩疏远了小漫,所以他很惊慌。从电视上看到了演员在自己身上烙下了爱人的名字以表纪念,所以自己就模仿着在手腕上刻了字。

    二、分析、解决问题过程

    (一)特点分析

    从接触到的三个自残的案例来进行分析,他们具有如下共同的特点。

    1.自残的学生通常不会主动向心理教师求助。

    2.他们都报告说自残过程中(比如划伤自己)不会感到疼痛。
, http://www.100md.com
    (二)问题解决过程

    与以往研究结果一致,15~19岁的青少年是最易发生自残行为的人群[1]。在自残的原因中,有感情问题,学习压力,有父母离异或家庭生活不幸,还有受别人影响觉得好奇等等。其实这些都可以归于不适当的应对压力方式。对这些学生的辅导可以从以下方面展开。

    1.澄清概念。首先要澄清学生陈述的事件中混淆的概念。比如,小漫自述自己本身对疼痛不敏感,所以划伤自己的手腕也不觉得疼。应引导小漫认识到自己本身对疼痛不敏感不能构成他可以划伤自己的原因,这是两个不同的而且无关的事情。小徐则是需要区分,自己哪怕不愿意也一味讨好别人帮助别人的这种行为究竟是不忍心让别人伤心,还是想满足自己获得友情的需要。通过澄清概念,让学生明白自己行为背后的真实原因,以便于下一步咨询的进行。

    2.寻找自残背后的原因。经过详细的了解,丹丹自述心情低落的原因,主要是学习压力大,加上好友不理解,自己本身也是内向性格,所以导致心情低落,不愿意向好友发火,就通过自残的方式让自己的心情得以缓解。小漫则是由于自己喜欢的女孩学习成绩好,担心自己配不上她,也不敢耽误她学习,因此这个女孩没时间联系他时,他通常用包容的方式应对,但是内心依然很纠结。
, 百拇医药
    3.建立联结,让学生明白自残与他的情绪压力、释放之间存在的密切的关系。学生通过自残的方式来缓解和释放自己被压抑的情绪。其实,小漫内心的不自信和害怕是他心情低落的主要原因。他包容的行为掩盖了他的不自信。明白这层关系以后,就可以让学生积极地面对导致自己情绪压力的事件,正确地面对压力事件。

    4.提出要求,改变应对方式。通过与学生的沟通,让他认识到自残行为只是他应对压力的一种方式。而这种方式并不是一种非常健康的行为方式。请他保证今后遇到相同或相似的情境时,自己再次感受到心情压抑时,一定不再采用自残的方式来缓解。鼓励学生寻找符合自己心理特点的缓解压力和焦虑情绪的方式。必要时,采用运动、转移注意或呼吸放松的方式来让自己的情绪得到改善。

    三、经验和反思

    自残是指人对自身肢体和精神的伤害。自残个体大多伴有攻击行为,严重沮丧,心情恶劣,以及孤独、绝望、愤怒等不良情绪[2]。一些研究发现,青少年认为自残行为能够给心理带来某种满足,是因为他们心中有很大的压力。一般讲,这些孩子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性格比较内向或孤僻。他们把自己割破,往往能够感到舒服一些,然而这种极乐的感觉非常短暂,因此过不了过久,他们就又要重复一次。
, http://www.100md.com
    此外,自残行为具有模仿性和传播性,一旦发现,需要立即主動干预。心理教师或班主任要特别注意,对青少年自虐、自残与自杀等行为的前兆应有高度的警惕,发现情况立刻要上报学校,并对学生展开疏导和教育。

    从学校层面来看,生命教育,在我们中小学生的头脑中是极度缺乏的。仅仅靠班主任在班会课上偶尔强调一下,基本上起不到什么作用[3]。因此,加强校园内的生命教育、挫折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同时,加强父母跟孩子之间有效的沟通交流,多鼓励和引导,是预防自残行为的教育基础。

    参考文献

    [1]杨雪燕,李艳芳,罗丞钞,秋玲.男孩危机?—大学生自残行为的性别差异及性别角色冲突的影响[J].青年研究,2015, 3: 39-47.

    [2]李涛,郑晓边.青少年自残行为及其干预[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10): 732-734.

    [3]季淑丹,马培科.浅谈中小学生“自残”现象[J].教育时空,2012, 1: 152.

    (作者单位:北京市第九十六中学,北京,100051)

    编辑/张 帆 终校/于 洪, http://www.100md.com(王丽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