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17年第20期
编号:13092647
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化、实效化及其发展(3)
http://www.100md.com 2017年10月8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7年第20期
     父親和咨询人员达成的一致意见是:其一,孩子自早期以来的长期充分享受姥姥和母亲无微不至的满足和关怀的环境,使其失去了学会和形成解决困难、应对挫折等能力与性格的机会。长大后上了中学,身边的人都是“很难对付”的和姥姥、母亲态度相反的人,因此经常被“伤害”“暗算”,活得特别累。例如,本来亲密的同桌下课时却跑去和另一名同学开心地聊天,使她被“伤害”后忧愁了好多天,可同桌却没有丝毫道歉的意思;有一道题她会,另一名学生回答得很不好,老师却卖力地表扬那名学生,使她“抑郁”了好一阵,再不想搭理老师……其二,上中学以后,对所有的吃、穿、玩和亲人关心等再没有感觉过快乐。其三,姥姥和妈妈天天千叮咛、万嘱咐,生怕孩子惹上麻烦或“不测”,没让她参与真正有困难、有竞争、有风险的任何活动,于是她也就没有机会去奋斗和取得胜利,也没有机会体验或形成奋斗的激情和胜利的激情。于是每天没有快乐,家长老师说的那些“梦想”让她感到累和烦,不可能成为她的梦想。姥姥经常说只要孩子“平安、健康、快乐就行”,眼下孩子开始探讨“人为什么要活着”的问题了,平安似乎保不准了。

    这位高中生的校长父亲情不自禁地讲述了他童年的一些经历,试图解开女儿不快乐、没梦想之谜:在他读小学时期,村上所有的母亲都把自家的鸡蛋积攒起来卖钱买油买盐过日子。过生日的那天早晨,家中的其他孩子都上学先走了,他最后一个走,刚要出家门时妈妈偷偷地告诉他说:今天过生日,晚上会煮一个鸡蛋给他,让他放学早些回家。为此事他足足兴奋了一天!需要被长期充分满足的女儿为什么不这样?他原来很不喜欢为菜地锄草 ......
上一页1 2 3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737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