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17年第24期
编号:13087124
对家的归属感能奠定孩子一生的根基
http://www.100md.com 2017年10月8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7年第24期
     〔关键词〕家庭教育;归属感;发展

    每次去看望岳父母,妻子的侄子康林都会闹着跟我们回家住两天。今年寒假也不例外,康林经过激烈的斗争,终于如愿以偿了。岳母说康林太皮了,不好管,让我注意些。但是在我家里,我感觉他很懂事,很听话,很可爱。按时睡觉,早上也不赖床。让他帮忙打扫卫生,他能把所有房间的地面扫一遍。吃饭也很好,做什么吃什么,从不挑三拣四。偶尔调皮,但是不让人讨厌。做作业时,也能静下心来。反正我感觉他是个很讨人喜欢的家伙,和我的关系很融洽,有时还特别粘我。

    康林是年二十五跟我们来的,乐不思蜀了,想年后再走。但是过年是团圆的日子,所以二十八下午岳母让女儿的小舅开车来接他回家过年。可是康林死活不走,又哭又闹。最后是强拉硬扯,才把他弄走。

    我记得我小時候最不爱在别人家过夜,很不习惯,对自己的家特别眷恋。康林为什么喜欢在我们家,不喜欢回自己的家呢?一个孩子不喜欢回自己的家,这背后隐藏的问题是什么呢?这使我想起了一个心理学上的名词——归属感。什么是归属感?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学分析来看,归属感是属于潜意识的对有意识的规范,这种规范使人在有意识中获得安定的感觉。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在1943年提出“需要层次理论”,他认为“归属和爱的需要”是人的重要心理需要,只有满足了这一需要,人们才有可能“自我实现”。 目前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人都害怕孤独和寂寞,希望自己归属于某一个或多个群体,如家庭、工作单位,希望加入某个协会、某个团体,这样可以从中得到温暖,获得帮助和爱,从而消除或减少孤独和寂寞感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927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