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保健版 > 家庭健康 > 婴幼儿保健 > 信息
编号:13079644
母婴依恋的影响因素及社会性发展(1)
http://www.100md.com 2017年10月8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7年第26期
     〔摘要〕母婴依恋对幼儿将来的身心成长和终身健康都有重要的影响,同时母婴依恋研究成为了理解个体早期社会性人格发展的途径与窗口。本文首先论述母婴依恋的影响因素以及其与社会性发展的关系,然后對将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母婴依恋;影响因素;社会性发展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7)26-0009-03

    自从Bowlby提出人类依恋理论,以及他的学生Ainsworth使用陌生情景实验对这一理论进行了验证,此后,对依恋行为的研究受到国内外心理学者的热切关注,对依恋的研究不仅局限在母婴依恋中,有些学者还研究成人依恋和老年依恋。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发现母婴依恋对幼儿将来的身心成长和终身健康都有重要的影响。

    与其他依恋模式相比,针对母婴依恋并非研究得已经很彻底,而且现有的研究只是从不同的角度、某一方面进行探索,内容零散且缺乏系统性。本文将从母婴依恋的影响因素以及母婴依恋与社会性发展的关系两方面内容着手,然后对将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 百拇医药
    一、影响母婴依恋的因素

    (一)养育方式

    以往的研究发现,婴儿形成不同的依恋类型会受到养育方式的影响。养育方式是指父母在教养孩子方面所采取的态度和行为,父母采用积极的或消极的教养行为都会对孩子的心理需求产生促进或阻碍作用[1]。有研究者把养育方式分为六个方面:温暖(warmth)、自主支持(autonomy support)、结构性(structure)、强制(coercion)、混乱(chaos)和拒绝(rejection)[2]。张印平、刘亚鹏和朱颖等人[3]也做了相关的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亲子依恋与父母养育方式之间存在相关关系。更有趣的是,其他学者也采用问卷调查和回归分析的方法,却发现养育方式与依恋之间没有任何关系[4]。出现这样的原因可能是样本量太小以及研究者采用的是自己修改和调整适用于测量学步儿的养育方式的问卷(the Parent as Social Context Questionnaire for Toddler),对于这样的问卷,还需要进一步评定它的信度和效度。
, 百拇医药
    (二)母亲的敏感性

    Ainsworth的养育行为假说(caregiving hypothesis)认为安全型依恋的婴儿,他们的母亲是有悟性和反应性的。她们知道孩子产生各种情绪行为的原因,并且她们有能力回应并理解孩子的需求,给孩子提供生理和心理上的帮助。一般而言,高敏感性的母亲有积极的态度,能够理解并回应自己孩子的需求,那么婴儿能够形成安全型依恋;低敏感性的母亲对待孩子通常采取一种严厉的教养方式,经常会急躁,消极对待或忽视孩子的需求,婴儿就会形成不安全型依恋。大体上来说,低敏感性的母亲比例相对低,这些母亲一般是自身童年就缺乏爱,被忽视或被虐待,或者有一些抑郁症等精神疾病。张艳、何守森和丁丽丽等人[4]采用Ainsworth母亲敏感性量表评分系统,对母亲的敏感性进行评定,结果发现,母亲的敏感性对安全型依恋有决定性作用。因此,我们可以把母亲的敏感性和反应性看作是预测婴儿依恋质量的重要指标。

    (三)气质
, 百拇医药
    养育方式与母亲的敏感性对母婴依恋有重要的作用,那么,婴儿身上表现出来的巨大气质差异也会影响依恋类型。Kagan的气质假说认为,婴儿是其依恋类型的第一设计者,儿童表现出的依恋行为反映了他们的气质。气质是婴儿出生后最早表现出的一种稳定的人格特征,它是人们重要的个性心理特性。托马斯和切斯把婴儿的气质类型分为容易型、困难型和慢热型。气质是影响儿童行为动力特征的关键因素,气质在幼儿依恋的形成与发展中,在一定程度上赋予儿童依恋行为以特定的速度和强度,制约着儿童的反应方式与活动水平[5]。冯娟娟以2~3岁的幼儿及他们的母亲研究对象,采用成人亲密关系问卷、幼儿依恋问卷和一岁幼儿气质问卷为研究工具,来考察幼儿气质特征和幼儿依恋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发现,幼儿气质与依恋有关,并是影响依恋的重要因素[6]。而另外有研究者以婴儿为研究对象,采用追踪研究考察气质类型对早期母婴依恋的影响,研究结果却发现,气质对婴儿依恋并不产生影响[7]。产生不同结果的原因可能是使用不同的实验方法所导致的。总之,婴儿的气质特点(如社会性恐惧)确实可以预测婴儿依恋的安全性[8]。
, 百拇医药
    二、依恋与社会性发展

    (一)依恋与内化外化行为

    儿童早期出现社会行为方面的问题会直接影响儿童后来的认知、知识学习技能的获得以及社会适应。有研究者发现,安全型依恋能促进孩子的社会情感方面的发展,而不安全型依恋的孩子缺乏安全感,会抑制情感表达。在日常生活中,安全型依恋的孩子能够使用积极的方式接触社会,很少会有一些不良行为,而不安全型依恋的孩子从小就在不利的社会环境下长大,感受到更多的社会压力,并出现较多的冲突行为[9]。更多的研究者关注的是不安全依恋与儿童内化和外化行为之间的关系。内化行为一般指儿童表现出的抑郁和焦虑情绪,而外化行为是指儿童外在表现出的侵犯、敌意和对抗的行为。有研究者通过母婴依恋预测童年的社会行为,发现婴儿的依恋模式与后期适应性的发展密切相关。一个能在早期形成安全型依恋的儿童在将来可能展示出良好的社会行为,而早期形成的回避型或组织混乱型的儿童可能在与同伴及其他人的交往中表现出更多的敌意、愤怒和侵犯行为,对孩子的身心发展都是不利的。
, http://www.100md.com
    (二)母婴依恋与亲社会行为

    亲社会行为是儿童社会性发展和个性形成的重要方面。一般把帮助他人或对他人有益的行为称为亲社会行为(prosocial bahavior),包括关怀、合作、帮助等一些善意的举动。许多研究者关注儿童早期的发展,重点考察儿童的移情、分享和助人的发展趋势和特点,对亲社会行为的研究重点在于亲社会行为的个体差异、影响因素及与家庭功能和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近几年来,心理学者更多关注母婴依恋与后来发展的儿童亲社会行为有何联系。最近有研究者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考察依恋类型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结果发现,安全型依恋组的儿童表现出更多的亲社会行为,而不安全依恋组中,尤其组织混乱型的儿童的亲社会行为最少[10]。黎志华、尹霞云、蔡太生和苏林雁[11]探讨父子依恋对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影响,采用父母与同伴依恋问卷(IPPA)、长处与困难问卷(SDQ)对长沙338 名小学三年级到六年级的学生及父亲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控制了年龄、年级和性别等因素后,父亲参与教养程度在父子依恋关系对儿童的亲社会行为的影响中起显著的中介作用。有趣的是,有研究者运用实验室观察与问卷的方法,探讨了依恋关系与两岁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发现依恋关系与幼儿的亲社会行为之间相关不显著。这可能是因为使用的研究方法不同,以及幼儿的亲社会行为不像儿童的亲社会行为那样容易引起父母强烈的反应[12]。, 百拇医药(冉光明)
1 2下一页


    参见:首页 > 保健版 > 家庭健康 > 婴幼儿保健 > 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