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17年第26期
编号:13078792
有效的课堂生成期待充分的预设(2)
http://www.100md.com 2017年10月8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7年第26期
     三、通过充分的预设促成有效的教学生成

    1.“目中有人”,了解学生

    知道教学要“目中有人”不是最重要的,如何做到“目中有人”才是最重要的。“目中有人”就是了解學生。了解学生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了解走近学生的教学方式。了解学生通过哪些方式可以更高效、更愉快地接受所授知识,也就是摸清怎样能在学生与教师之间搭起一座知识传递的高速桥梁,这个桥梁不仅仅是课堂,更是具体的教学方式,是学生所乐于接受的教与学的对接。张兴春在其著作《教育心理学》中写道:“道德或知识技能本身是客观的无生命的教材,此等无生命的教材,能否经由教学活动转化后在学生心理与行为上表现出有生命的道德或知识技能,依赖在教学时能否与学生本身的能力、经验、性格,意愿等主观条件配合而定。”

    二是了解学生的知识构成。奥苏贝尔在其《教育心理学:一种认知观》的著作中写道:“我认为影响学生学习的首要因素,是他的先备知识,研究并了解学生学习新知识之前具有的先备知识,配合之以设计教学,从而产生有效的学习。”如果教师不了解学生的先备知识,就无法进行准确的目标预设。
, 百拇医药
    三是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课堂问题主要是由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来分析、解决的。课堂问题的提出与设计只有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才能找准起点。在分析、解决问题时,只有巧用学生的话,妙用学生的错,善用学生的问,活用学生的题,教学才能亲切自然、因势利导、顺势延伸,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提出有效的解决问题的办法,才能水到渠成地生成新的生活知识和经验。

    2.预设生成点,引领有效的生成

    教师在教学中“教什么”虽然是确定的,但怎么教,教到哪种程度,却是由教师决定的。教师要预设生成的关键点,这些关键点是学生有可能质疑的地方、能够暴露学生真实想法的地方。教师在课前预设时要为学生的活动和发展,留出更多弹性的空间。教师在活动设计过程中尽可能地进行多种考虑,考虑学生有可能出现的状况,有可能产生的问题,有可能遇到的困难。只有充分预设,教师才能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游刃有余,使学生真正“活动”起来,并在“活动”的过程中撞击出新思想、新创意、新观念、新问题。对预设到的每一种想法,都进行教学问题的引领设计,尤其预设到学生的质疑有可能与正向价值观不吻合的地方,就要考虑怎样提出问题引领学生通过“对话”的方式进行讨论、价值澄清,让“课堂意外”不再意外,真正实现有效的生成。
, http://www.100md.com
    比如,在一节高中有关爱情话题的心理健康课中,根据素材故事提出开放性的问题:当故事中的他产生了对异性喜欢的情感时,可能会怎样做?预设到学生会有:表白、转移、单相思三种可能,在表白遭到拒绝后他会怎样?在预设时就要穷尽各种可能产生的想法:转移注意力、化痛苦为动力、报复、自杀等。对于学生有可能提出的极端消极做法自杀,提出预设性的问题:一个人在什么情况下会想到自杀?什么是绝望?一个人不喜欢另一个人会有几种可能性?“他人不喜欢我,就说明我没有活的价值”,这样的思维合理吗?为什么?这样的预设可以把心理咨询的方法运用其中,能让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如果没有预设,当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教师极有可能采取说教的方式,这样就背离了心理健康课的教学理念。

    3.“问答”变成“对话”,在互动中生成

    “问答式”提问不利于民主开放的互动式教学过程的生成。在整个提问的过程中,教师掌握了最权威的答案,教师与学生的地位不可能是平等的,既然不是平等的,民主的课堂也就无从谈起。问答提问更注重结论,而对话往往需要每一个参与者陈述得出结论的思维过程。所以,在预设时需要把“问答”变成“对话”。
, http://www.100md.com
    内尔·诺斯丁在《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中谈道:“对话永远应该是一个真正的探寻,人们一起探寻一个在开始时不存在的答案……在这样的对话过程中,孩子可以学到很多东西。”当然,这并不意味着问题不应该有答案,而是如果要想情境变得民主和开放,问题就应该有一定的开放度。至少教师在处理学生“答案”的过程中要有一定的开放意识,不能为寻找答案而问问题,而应该一同去探寻,把重心放在探寻的过程中,而非结果上,双方在探寻的过程中寻求共识。这样的学习方式对学生来说才有可能卸下心理负担,没有心理负担才有可能坦诚地交流。也只有坦诚的交流才最有可能在潜移默化中生成牢固的情感和态度。对话中的生生互动更能产生有探究价值的新信息、新问题。所以,在对话类型上要体现多元性,提出的问题要符合学生已有认知,有层次,能引发学生思考、质疑、自省、发展。当“导”出学生的真实想法后再因材施教,植入预设的教学目标“引”其上路。

    综上所述,有效的教学生成对预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充分的预设就是深思熟虑、未雨绸缪,只有这样有效的生成才会水到渠成。两者互动共生,才能保证教学的优质高效,演绎课堂的异彩纷呈。
, http://www.100md.com
    参考文献

    [1]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教育研究[J].1997(9):3-8.

    [2]张兴春.教育心理学[M].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3][美]内尔·诺丁斯.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M].于天龙,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4]刘宗南.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有效性教学探讨[J]..现代教育科学,2009(6):62-63.

    (作者单位:宁夏银川市教育科学研究所,银川,750001)

    编辑/张 帆 终校/于 洪, http://www.100md.com(马丽)
上一页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