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17年第27期
编号:13106296
我在生涯教育实践中成长(1)
http://www.100md.com 2017年9月2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7年第27期
我在生涯教育实践中成长

     〔摘要〕很多即将接受中职教育的学生,厌学情绪重,对自己的成长、学习、专业选择等鲜作思考,部分学校也基本不具备相应的学习资源。近些年,国内中小学生涯教育也开始被重视,深圳市已经提出生涯教育进入中小学课堂,并开始全面开展生涯教育工作。本文记录了一位心理教师在生涯教育中的成长历程。

    〔关键词〕生涯教育;生涯规划;课程设置;初中生

    〔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7)27-0037-04

    一、困境

    我任教的学校所在是一个典型的城中村,十年前曾被戏称为深圳的“西伯利亚”。这里聚居着大批来深务工的农民、小个体户和原住村民,平均文化水平很低。我们的学生大都来自这些家庭。由于家长文化水平受限,教育观念落后, 成就动机不高,对孩子的教育要么放任不管,要么管不得法,在对比强烈的大都市生活文化的冲击下,不少孩子过于叛逆,早早地对学习失去了兴趣。学校每年中考的成绩不甚理想,全年级四五百人,能顺利考上普通高中的孩子仅占25%左右,甚至更少。其余绝大部分孩子都会主动或被动地进入技术学校继续学习。极少部分孩子会直接进入社会,参加工作,或成为家庭经营的帮手。
, http://www.100md.com
    我在学校担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走上讲台才发现,我们的孩子,有很大一部分对上学、受教育几乎是无意识的,甚至是被动的。不少孩子抗拒上学,每天放下书包就开始趴在桌面上,直到下课铃响。面对班主任、科任老师和德育处的批评与教育,他们没有什么改变,反而慢慢地积聚着对老师的反感、抗拒的情绪。即便是学习成绩还不错的孩子,也基本上只是机械地上学、下学,真正对成长有思考的孩子凤毛麟角。

    为了解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我决定开展访谈,利用课堂分享、简单测试、行为观察等方式寻找访谈对象。通过访谈发现,大部分被访谈者对学习、发展、成长等相关概念极少思考,家长基本不和他们讨论这个问题,老师也没有提供太多的信息。家长会说:这不是你该想的,你的任务就是把书念好,把成绩搞好。而老师,除了强调学习、遵守纪律之外,也没有提供更多的建议。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不曾站在孩子的角度,关注他们的困惑、需求。孩子们甚至想:“这无休无止的学习,到底什么时候是个尽头呢?我不想学习,学习没意思。”以下是一段特别有代表性的对话。
, http://www.100md.com
    老师:“你不学习了,想做些什么?”

    学生:“我想出去找工作。”

    老师:“想过做什么吗?”

    学生:“没有,做什么都行。”

    老师:“比如呢?”

    學生:“底层的工作。”

    老师:“什么样的工作算底层的?”

    学生:“不知道,反正不上学就行。”

    我们很难想象,这样的对话发生在深圳。孩子们对职业世界并没有概念,他们的认识是这样的:“我工作了,我就有钱,有钱了,我就可以花,我是自由的。”他们认为学校的规章制度是一种束缚,认为离开学校就是自由的——没有人帮助他们了解真实的社会和工作世界。由于认知能力受限,他们极易受“上学无用论”的影响。
, http://www.100md.com
    访谈中还发现,这类孩子常有着坚硬的外壳,他们抗拒老师,拒绝学习,和同学的互动也少,但很容易形成天然的同盟关系,一起给学校、给班级、给同学制造一些麻烦,并以此为乐。学校对此也只能停留在德育管教的层面上。这些孩子在校的成长状态是这样的:不了解自己,对学习、对生活无所适从,不了解为什么要上学读书,不了解将来的成长会遇见什么,甚至不了解自己为什么要坚持当下颓废的生活方式,只是“过一天,算一天”。而我,坚信他们中的一部分,会有所改变。但这种改变,传统的德育可能无能为力。孩子们需要了解自己,了解社会,了解职业世界,才能改变迷失的状态。

    二、初步尝试

    我以为,孩子们需要的,应该是生涯教育。十年前,在中学课堂上,几乎没有人提及生涯教育。以“中小学生涯教育”为关键词检索国内文献,也找不到多少资料。读研期间,我有幸在导师指导下负责大学心理咨询中心的生涯测验及结果解释工作,接触过众多因为不喜欢自己的专业前来求助的大学生,也因为自己的成长曾经走过不少弯路,对生涯教育有着深刻的认识。
, http://www.100md.com
    我决定从实践中摸索,从解决孩子们的疑问开始。于是在中学生涯教育这片荒芜的领域中给学生设计了第一节生涯教育课——讨论“上学简直就是无休无止,什么时候才能结束”——“我们的读书生涯”。我想,释疑,应该是最迫切的。在课堂上,孩子们通过填写学习单的方式,回忆已经走过的学习岁月,回忆学习生涯中印象深刻的事件,并体验成就、挫败、同学关系、师生关系等带来的情绪,在相互接纳的前提下分享、讨论。现在看来,特别像生涯教育中的“我的生命曲线”的活动内容。

    学生们在这节课中特别认真,他们的反馈是:没有人跟我们认真讨论过这些,除了新鲜与好奇,我们也很想去理清自己的成长经历,书写、回忆和分享的过程,会带来不一样的收获。

    这节课,在初一、初二两个年级共20个班轮了个遍。每个班的反应不尽相同,每个班都会出现新问题,每个班也都让我有不同的感受和收获。在课堂中,孩子们要求老师分享自己的成长经历,借助老师的分享,他们或听,或问,或讨论。课程结束后,学生们迅速接纳并喜欢上了生涯探索活动,开始向老师询问各种与生涯、成长有关的问题。我也开始有更多的机会了解他们的困惑,分享与生涯相关的知识,了解我们这群戴着特区光环的“城中村学生”。

    一段时间后,结合第一节课及学生的咨询和反馈,我又给他们开了一节课“我们的未来——五年或十年”。课堂也基本属于开放式的:分析当前的学习状态,对初中毕业的走向做自我评估:技校、普高或就业。并对不同的评估结果进一步设想五年或十年后的自己:读什么专业?考什么大学?从事什么工作?会有怎样的收入和生活方式以及发展前景?这节课,对学生而言,明显有难度——因为这正是他们极少考虑的问题,甚至非常缺乏这类常识。但效果却出乎意料——同学们相互之间有着天然的知识互补的能力,通过相互的争论与分享,陡然增加了知识的总量。课结束后,更多的学生表示想认真了解生涯规划的内容。他们开始愿意谈论自己的现状,谈论自己的打算,愿意询问老师“我该怎么办”“我可以怎么做”。这让我坚定:心理课应该为他们开通了解生涯、学习规划的通道。, 百拇医药(戴腊梅)
1 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