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17年第28期
编号:13102944
脆弱自我的心理动力学成因及应对策略
http://www.100md.com 2017年10月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7年第28期
     〔摘要〕在学校心理辅导实践中,会遇到一些较为棘手的“非自愿个案”,这些来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行为很少,不自信,低自尊,上课无精打采,有的还伴有明显的躯体不适症状,到医院却查不出任何病因,他们严重缺乏自我支持,姑且把它称之为“脆弱自我”。本文从心理动力学视角解读“脆弱自我”的理论成因,并提出作为学校心理辅导员,应学会运用“支持性技术”、“分离技术”和“创造性中立”三大技术,开展咨询工作,修复学生的早年创伤,突破自我限制模式,使其重新走上希望之路。

    〔关键词〕脆弱自我;心理动力学;成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7)28-0045-02

    在学校心理辅导实践中,有一些来访学生,多半是非自愿个案,他们在家长或班主任的强烈要求下来到心理辅导室。通过会谈我们发现,这些学生严重缺乏自我支持,经常对当下的学习生活充满无意义感,不自信,低自尊,上课时无精打采、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行为很少,有的还伴有明显的躯体不适症状,到医院却查不出任何病因。他们在主观上不愿意上学,往往是在家长的要求或者恳求之下来到学校,然而学习的效率非常低下,课堂专注力差,不知道自己的未来会怎么样,也不清楚现在该怎么做……这种“脆弱自我”的内在感觉一直盘旋在这些学生的自我认知之中。

    一、 脆弱自我的心理动力学成因

    从心理动力学视角来看,“脆弱自我”的感觉是一个学生在其早期的成长环境当中逐步形成的。如果早年的生长环境(母亲或其他主要照顾者)对孩子是充分而恒定的关爱以及协调一致的肯定,是在“被记得”“被关注”“被欣赏”的环境里成长起来的,那么这样的孩子就会在以后的生活中不断积累自信自尊,并且逐步内化为更高形式的自恋基础,如创造力、幽默以及对自我价值的积极接纳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6807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