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案例选用的误区及对策(1)
〔摘要〕案例教学法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中得到了广泛的使用。综观当前的心育课堂,案例教学的使用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但也逐渐显露出很多问题,尤其是在案例的选用上走入了诸种误区,集中表现为案例目的性的缺乏、案例典型性的缺欠、案例生活化的缺失和案例实效性的缺少。教师应正视案例的科学选用,编选有目的性的案例,增强案例的服务功能;精选典型性的教學案例,突出案例的教育功能;筛选生活化的教学案例,发挥案例的中介功能;优选实效性的教学案例,发掘案例的系统功能。
〔关键词〕心理课;案例;误区;对策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7)29-0026-04
随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已成为中小学生的必修课。为使心育课发挥课程的应有功能,教师在课堂上日益重视现代化教学方法的选择和使用,其中,案例教学法以其特有的功能逐渐获得广大心育教师的青睐。案例教学法是指根据教学目标,把生活中的真实情境加以典型化处理并进行客观的描述,形成供学习者反思与探讨的内容,以此为平台,培养学习者分析问题与处理问题的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1]。综观当前的心育课堂,案例教学法的使用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但也逐渐显露出很多问题,尤其是在案例的选用上出现了各种问题,走入了诸种误区,严重影响了案例教学法的科学使用,也极大影响到了心育课的教学效果。
, 百拇医药
一、审视:心育课堂中案例选用的误区
(一)案例目的性的缺乏
1.部分教师走进“案例唯课堂气氛所用”的误区
中小学的心育课通常以课堂活动为载体,寓知识、能力、情感于活动中,在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中,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多维互动,达成预期的活动目标。案例是心育课堂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所具有的直观形象的特点,深受教师和学生的喜爱,案例的存在也使课堂气氛犹显融洽甚至热烈。广大心育教师在课堂实践中深切感受到教学案例与课堂气氛及教学效果之间的关系后,更是对案例教学青睐有加,继而在案例教学的道路上不断求索。然而这是一条不平坦的道路,一部分教师在这条道路上迷失方向,抛掉了案例选用的初衷,忘却了课堂气氛的本意,走进了案例唯课堂气氛所用的误区,形成了“因为有案例所以课堂气氛好,因为追求课堂气氛所以要有案例”的错误认识,甚至有些教师在心育课堂上唯“课堂气氛”马首是瞻,将心育课应有的教学目标束之高阁。
, 百拇医药
2.部分教师走入“案例只由课本而出”的歧途
随着中小学心育课程的日益规范,相应的心育课配套教材也应运而生,这为广大心育教师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了理论参考依据和课堂实践导向。结合中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实际心理需求,在心育课本上都会配有形式多样的案例,供教师在心育活动课上选择使用。这些案例方便了教师的教学,为心育课堂活动的开展提供了素材,然而也因此使部分教师走入了案例只由课本而出的歧途,出现了“因为课本上有案例,所以心育课上要呈现案例”的错误认识,忽视了案例在心育课上独特的服务功能。
(二)案例典型性的缺欠
1.选用的案例没有普遍性,无法体现学生的实际心理发展特点
在心育课堂上,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部分教师在选用案例时,过分追求案例的“新、奇、怪”。学生极易被此类从未听闻甚至不可思议的案例所吸引,虽然达到了课堂上吸引学生注意力的目的,但是吸引学生注意力却远非课堂教学的终极目标。这样的案例因没有普遍性,无法体现某一阶段大部分学生的实际心理发展特点,而使其适用性和实用性缺乏,也无法有效发挥案例为心育课堂教学和课堂活动服务的功能,更无法实现案例本身的教育功能。
, 百拇医药
2.选用的案例不具代表性,不能反映学生的现实心理问题
选用的案例只有体现学生心理发展的普遍特点,才可能被大部分学生所理解,案例在具有普遍性的基础上,教师还要关注案例的代表性,即选用的案例要反映大部分学生的现实心理问题,满足大部分学生的现实心理需求。在心育课堂上,部分教师因为选用的案例不具有代表性,不能体现所对应学段学生的现实心理问题,无法引发学生的心理共鸣,导致案例成为了课堂的累赘,丧失了应有的功能,失去了存在的必要。
(三)案例生活化的缺失
1.案例与学生实际生活脱离
部分教师在选用案例时,虽然能够体现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能够反映学生的现实心理问题,但是却因案例描述的事件和案例描绘的场景与学生实际生活相去甚远,而使案例不易被学生理解,影响案例自身功能的发挥。例如,一位心育教师在让学生体会“注意的功能”时,选用了一位美国学生John的案例,案例中呈现了John的一周学习计划,并详细描述了John一日之中在课堂学习上的集中注意的各种表现。尽管注意的功能是个共性问题,但教师列举美国学生John的一日学习生活,却因为离学生实际的学习生活较远,极易导致学生将焦点放在中美两国学生一日学习生活的差异比较上,而偏离了“注意的功能”的主题。
, 百拇医药
2.案例与学生实际心理需要脱轨
中小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快速发展的阶段,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心理需要,因此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也要依据学生的实际发展,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在心育课上,部分教师却全凭个人意志,依个人喜好、按个人专长选用案例,这样的案例极易脱离学生心理发展的实际,无法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案例与学生实际心理需要的脱轨,阻碍了心理理论与学生心理实践的有效衔接,致使案例无法实现其在心理理论与学生生活实践中的中介作用。
(四)案例实效性的缺少
1.案例选用散乱,影响案例教学的实效性
在案例教学中,心育教师往往根据课堂活动需要选取案例,或选用案例诠释心理理论,以使深奥理论浅显化,从而更易被学生理解。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们极易被“一事一例”的惯性思维所束缚,而忽视了案例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致使案例选用散乱,案例之间各自为营,案例各自服务于对应的对象,使学生迷失在形形色色、眼花缭乱的案例之中。这一方面影响到案例教学系统功能的发挥,无法实现案例教学效果的最大化;另一方面也影响到心育课堂内容的连贯性,无法实现心育课的课程目标。, 百拇医药(王福臣?翟媛媛)
〔关键词〕心理课;案例;误区;对策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7)29-0026-04
随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已成为中小学生的必修课。为使心育课发挥课程的应有功能,教师在课堂上日益重视现代化教学方法的选择和使用,其中,案例教学法以其特有的功能逐渐获得广大心育教师的青睐。案例教学法是指根据教学目标,把生活中的真实情境加以典型化处理并进行客观的描述,形成供学习者反思与探讨的内容,以此为平台,培养学习者分析问题与处理问题的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1]。综观当前的心育课堂,案例教学法的使用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但也逐渐显露出很多问题,尤其是在案例的选用上出现了各种问题,走入了诸种误区,严重影响了案例教学法的科学使用,也极大影响到了心育课的教学效果。
, 百拇医药
一、审视:心育课堂中案例选用的误区
(一)案例目的性的缺乏
1.部分教师走进“案例唯课堂气氛所用”的误区
中小学的心育课通常以课堂活动为载体,寓知识、能力、情感于活动中,在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中,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多维互动,达成预期的活动目标。案例是心育课堂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所具有的直观形象的特点,深受教师和学生的喜爱,案例的存在也使课堂气氛犹显融洽甚至热烈。广大心育教师在课堂实践中深切感受到教学案例与课堂气氛及教学效果之间的关系后,更是对案例教学青睐有加,继而在案例教学的道路上不断求索。然而这是一条不平坦的道路,一部分教师在这条道路上迷失方向,抛掉了案例选用的初衷,忘却了课堂气氛的本意,走进了案例唯课堂气氛所用的误区,形成了“因为有案例所以课堂气氛好,因为追求课堂气氛所以要有案例”的错误认识,甚至有些教师在心育课堂上唯“课堂气氛”马首是瞻,将心育课应有的教学目标束之高阁。
, 百拇医药
2.部分教师走入“案例只由课本而出”的歧途
随着中小学心育课程的日益规范,相应的心育课配套教材也应运而生,这为广大心育教师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了理论参考依据和课堂实践导向。结合中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实际心理需求,在心育课本上都会配有形式多样的案例,供教师在心育活动课上选择使用。这些案例方便了教师的教学,为心育课堂活动的开展提供了素材,然而也因此使部分教师走入了案例只由课本而出的歧途,出现了“因为课本上有案例,所以心育课上要呈现案例”的错误认识,忽视了案例在心育课上独特的服务功能。
(二)案例典型性的缺欠
1.选用的案例没有普遍性,无法体现学生的实际心理发展特点
在心育课堂上,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部分教师在选用案例时,过分追求案例的“新、奇、怪”。学生极易被此类从未听闻甚至不可思议的案例所吸引,虽然达到了课堂上吸引学生注意力的目的,但是吸引学生注意力却远非课堂教学的终极目标。这样的案例因没有普遍性,无法体现某一阶段大部分学生的实际心理发展特点,而使其适用性和实用性缺乏,也无法有效发挥案例为心育课堂教学和课堂活动服务的功能,更无法实现案例本身的教育功能。
, 百拇医药
2.选用的案例不具代表性,不能反映学生的现实心理问题
选用的案例只有体现学生心理发展的普遍特点,才可能被大部分学生所理解,案例在具有普遍性的基础上,教师还要关注案例的代表性,即选用的案例要反映大部分学生的现实心理问题,满足大部分学生的现实心理需求。在心育课堂上,部分教师因为选用的案例不具有代表性,不能体现所对应学段学生的现实心理问题,无法引发学生的心理共鸣,导致案例成为了课堂的累赘,丧失了应有的功能,失去了存在的必要。
(三)案例生活化的缺失
1.案例与学生实际生活脱离
部分教师在选用案例时,虽然能够体现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能够反映学生的现实心理问题,但是却因案例描述的事件和案例描绘的场景与学生实际生活相去甚远,而使案例不易被学生理解,影响案例自身功能的发挥。例如,一位心育教师在让学生体会“注意的功能”时,选用了一位美国学生John的案例,案例中呈现了John的一周学习计划,并详细描述了John一日之中在课堂学习上的集中注意的各种表现。尽管注意的功能是个共性问题,但教师列举美国学生John的一日学习生活,却因为离学生实际的学习生活较远,极易导致学生将焦点放在中美两国学生一日学习生活的差异比较上,而偏离了“注意的功能”的主题。
, 百拇医药
2.案例与学生实际心理需要脱轨
中小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快速发展的阶段,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心理需要,因此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也要依据学生的实际发展,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在心育课上,部分教师却全凭个人意志,依个人喜好、按个人专长选用案例,这样的案例极易脱离学生心理发展的实际,无法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案例与学生实际心理需要的脱轨,阻碍了心理理论与学生心理实践的有效衔接,致使案例无法实现其在心理理论与学生生活实践中的中介作用。
(四)案例实效性的缺少
1.案例选用散乱,影响案例教学的实效性
在案例教学中,心育教师往往根据课堂活动需要选取案例,或选用案例诠释心理理论,以使深奥理论浅显化,从而更易被学生理解。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们极易被“一事一例”的惯性思维所束缚,而忽视了案例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致使案例选用散乱,案例之间各自为营,案例各自服务于对应的对象,使学生迷失在形形色色、眼花缭乱的案例之中。这一方面影响到案例教学系统功能的发挥,无法实现案例教学效果的最大化;另一方面也影响到心育课堂内容的连贯性,无法实现心育课的课程目标。, 百拇医药(王福臣?翟媛媛)
参见:首页 > 保健版 > 心灵空间 > 大众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