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保健版 > 心灵空间 > 大众心理
编号:13102083
运用发散思维,活用心理教学素材(2)
http://www.100md.com 2017年10月2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7年第30期
     “360规则卫士”一课中,老师在课的开始和结尾都使用了“抓手指”游戏。第一次活动的要求是“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当听老师念到‘规则’的时候,就去抓同学的指头,同时要避免被同学抓到”。游戏仅介绍了部分规则,结果学生按照各自的理解去开展活动,导致游戏混乱。于是老师趁势提问:“刚才的游戏好玩吗?为什么会混乱?”从而引出话题“规则不清楚,没有限定,每个人就会按照自己的想法和意愿去做,这样游戏会很混乱。为了让游戏更好玩,我们就需要制定规则。今天就让我们找规则、说规则,做360规则卫士。”课的结尾第二次用到“抓手指”游戏,较为详细地介绍了规则;“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围圈站好,每个人左手张开,右手向上伸出食指,顶在右边同学的手掌中。当听老师念到‘规则’的时候,马上用左手去抓隔壁同学的食指,同时收回右手食指,避免被同学抓到。每一个‘规则’之后暂停三秒后继续游戏。”

    两次的游戏对比,学生明显感受到规则的作用,教师从而做出总结,提出希望:“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则很重要。当然,光是知道规则是不够的,重要的是要遵守规则。希望同学们都能够成为全面了解规则、自觉遵守规则的‘360规则卫士’。”
, http://www.100md.com
    “和谐一家人”一课中,在“抓手指”游戏结束之后,老师引导:“我们就像那根调皮多变的右手食指,父母就像熱切急迫的左手掌心。‘掌心’一直追寻着‘食指’,想要把‘食指’抓在手心,而我们调皮的‘食指’总在逃离‘掌心’的世界,不让它贴近自己,管束自己。有时候,矛盾升级,‘食指’与‘掌心’大动干戈,关系甚为紧张。父母想要抓住我们,我们却又想要挣脱父母的管束。这样会带来什么问题呢?那么,有没有办法让‘食指’与‘掌心’和谐相处?今天,我们就要进入一个新的话题——和谐一家人。”通过适当改变游戏规则、润色语言细节,游戏焕然一新,还能和不同的主题无缝对接。

    三、思考使用策略,活动别具一格

    “给一组词语,让学生以最短的时间记下来”,这样的活动通常用于记忆训练课,指导学生通过归类法或联想法记忆词语。在曾经听过的“谢谢你,失败”一课中,老师巧妙运用这个活动,将其作为一个挑战,引导学生直面失败,体验失败。

    在第一次挑战时,老师在大屏幕上出示了20个词语,给学生30秒钟的时间进行记忆,要求记忆时间结束后,学生在纸上不按顺序地写下自己记住的词语。1分钟的默写时间,时间一到教师就在大屏幕上出示刚才的词语让学生进行核对,目标是至少记住18个词语,如果少于18个则挑战失败,如果达到18个或者超过18个则挑战成功。活动结束之后,老师和学生开展了对话。
, 百拇医药
    老师:你成功了吗?看着自己的成绩,你的心情怎样?

    学生1:我感到失落。

    学生2:下次再努力。

    老师:哪一种心态更好?

    学生:第二种。

    老师:用积极的心态看待失败,能够更好地帮助我们走向成功。……

    老师:在下一轮游戏里,你们打算怎么做来帮助自己取得成功?

    学生3:要提高写字速度。

    学生4:不能再死记硬背了。

    学生5:现在再看一遍,发现可以分类来记。
, 百拇医药
    老师:失败把经验传给了我们,教给我们一些方法。那为什么现在可以发现方法,之前的挑战中却找不到方法呢?

    学生6:因为时间太短,太紧张了,我来不及细想。

    老师:看来,磨刀不误砍柴工呀。……

    在上一轮的分享基础上,又进行了第二次挑战。老师先让学生自己设定目标数,达到自己设定的目标数即为成功。游戏过程同第一次一样,学生用30秒的时间记忆20个词语,然后用1分钟默写自己记住的词语,时间一到就进行核对。游戏之后再次进行了分享。

    学生7:我原来设定了15个词语的目标,但是没有成功,不过我这次记住的比第一次多,有进步就可以了。

    老师:失败教会我们:一定要制定适合自己的目标。

    学生8:我的成绩比第一次挑战时还差,我用了别人的方法更慢了。
, http://www.100md.com
    老师:看来这个方法不一定适合你,你应该寻找适合自己的方法。……

    这个活动环节灵活运用了记忆材料的游戏,从师生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老师设置这一环节的目标不在于让学生记多少个词语,也不在于让学生掌握分类记忆的方法,而是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失败,体会到失败带来的不同经验,从而发自内心感谢失败,对失败说“谢谢你,失败”。

    常见的活动,通常的用法,使我们的思维变得固化[1]。而这位老师不拘泥于固定素材固定用法,调整了活动的使用策略,使这节课更加富有层次,达到了“全员参与”“有体验,有思考,有提升”的教学效果。

    综上,或许不是没有教学素材,而是我们没有进一步探究素材的内涵和外延[2]。教学素材不是平面的,如果我们能运用发散思维,钻研教学素材存在的不同角度,那原本看似单一的素材立即就立体化了。

    打破思维定式,灵活运用教学素材,活动依然是妙趣横生,为一直烦恼于素材资源有限的我们拓宽了道路。

    参考文献

    [1]张均华.素材型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几点思考[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7(21):19-20.

    [2]徐先彩.提高心理课教学效果的策略[J].2017(21):21-23.

    (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市滨东小学,厦门,361004)

    编辑/于 洪 终校/杜文姬, 百拇医药(王婷)
上一页1 2


    参见:首页 > 保健版 > 心灵空间 > 大众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