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保健版 > 心灵空间 > 大众心理
编号:13215831
如何通过心理课堂促进高中生自我概念的发展(2)
http://www.100md.com 2017年11月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7年第31期
     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在20世纪70年代首次提出“自我效能”这个概念。所谓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身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项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班杜拉认为,高效能信念的个体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和障碍都有着实现目标的强烈动机和坚持性。因此,激发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有助于帮助学生建立强大的自信心,进而帮助他们形成稳定的自我概念。

    在班杜拉看来,自我效能感主要通过六种效能信息来源塑造,这六种信息分别是个人表现经验、替代经验、想象经验、言语说服、生理状态和情绪状态。笔者围绕个人表现经验和替代经验设计了一个“天生我才”的团体活动,让学生通过竞争演说这种个体亲自操作的方式,获得关于自身能力的直接经验,这也是建立自我效能感最有效的途径。同时,注意引导没有参与竞争演说的学生通过观察与自我类似的他人即“榜样”的行为,获得替代经验,进而提升自我效能感。

    心理课堂设计的团体活动可以通过创设让个体积累成功经验的情境,帮助学生建立自我效能感,同时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在生活中获取提高自我效能感的经验,如替代经验,对生理和情绪进行积极的赋意。

    西方心理学家 Shavelson指出,培养学生正确、积极的自我概念是教育所要达到的目标,是取得最终教育结果的保证。近年来,有关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发现:家庭的抚养方式、教育方式,学校的课业负担、学业成绩,学校及家庭的人际关系以及个体所经历的种种生活事件,都可能会经过个体的认知整合而形成个体的自我概念,并通过自我概念而弥散性地影响到个体的心理健康。心理课堂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概念的一个重要载体,但课堂之外也需家庭、学校形成合力,正确引导高中生客观评价自己,积极悦纳自己,不断提高自我调节能力,从而促进高中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Bandura. A Self-efficacy:To-ward a unifying theory of behavioral change[J]. Psychological Review, 1977,84:191-215.

    [2]樊富民,付吉元.大学生自我概念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1,15(2):76-77.

    [3]刘化英.罗杰斯对自我概念的研究及其教育启示[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0(06):37-39.

    [4]刘志军,谭千保.高中生的父母养育方式、同伴关系与其自我概念的关系研究[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3,11(04):245-250.

    [5]李韌,刘先华.高中生自我概念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15(12):1097-1099.

    (作者单位: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郑裕彤中学,佛山,528333)

    编辑/丁 尧 终校/于 洪, http://www.100md.com(肖刘威)
上一页1 2


    参见:首页 > 保健版 > 心灵空间 > 大众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