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保健版 > 心灵空间 > 大众心理
编号:13214408
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发展与家庭环境的关系(3)
http://www.100md.com 2017年11月1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7年第32期
     (三)心理行为达到健康水平的幼儿与心理行为未达到健康水平幼儿家庭环境的比较

    为比较心理行为达到健康水平的幼儿与心理行为未达到健康水平的幼儿家庭环境的差异,分别对两组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见表5。

    由表5可知,矛盾性(2.84>2.35)和娱乐性(4.82>4.56)这两个因子,心理行为未达到健康水平的学龄前儿童得分高于心理行为达到健康水平的学龄前儿童,其他八个因子心理行为未达到健康水平的学龄前儿童得分低于心理行为达到健康水平的学龄前儿童水平。心理行为未达到健康水平的学龄前儿童家庭环境中亲密度(p<0.01)、知识性(p<0.05)、娱乐性(p<0.01)和组织性(p<0.05)与心理行为达到健康水平的学龄前儿童存在显著性差异;而情感表达、矛盾性、独立性、成功性、道德宗教和控制性则不存在显著差异。

    (四)心理行为发展各能区与家庭特征的相关分析
, http://www.100md.com
    由表6可知:对3~4岁幼儿而言,家庭的亲密度、成功性、知识性与幼儿六大能力发展均存在正相关;家庭的矛盾性与动作(p<0.05)、生活习惯(p<0.01)发展存在负相关;家庭独立性与幼儿动作发展存在正相关(p<0.01);家庭组织性与幼儿情感意志和语言发展存在正相关(p<0.05)。

    由表7可知:对4~5岁幼儿而言,家庭知识性、成功性与幼儿六大能力发展均存在正相关(p<0.01);家庭亲密度与幼儿认知能力发展存在正相关(p<0.01);家庭矛盾性与幼儿社会性发展存在负相关(p<0.01);家庭独立性与幼儿动作(p<0.01),情感意志、社会性(p<0.05)存在正相關;家庭组织性与幼儿动作、情感意志、社会性和生活习惯存在正相关(p<0.01)。

    由表8可知:对5~6岁幼儿而言,家庭知识性、成功性与幼儿六大能力发展均存在正相关;家庭独立性与幼儿社会性(p<0.01)、生活习惯(P<0.05)和语言(p<0.01)存在正相关;家庭组织性与幼儿认知能力、社会性和生活习惯及语言存在正相关(p<0.01)。
, 百拇医药
    四、讨论

    (一)幼儿心理健康状况

    本次调查显示,3~4岁组学龄前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最高,随着年龄增长,幼儿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逐渐下降。究其原因:(1)学龄前期是儿童认知能力和社会性心理发展的初始阶段,儿童的认知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比较弱,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接受教育,并接触到丰富的社会环境,促进了动作、认知能力和社会性心理的发展,感知外界刺激的能力逐渐加强,因此随年龄增长,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也会随之减少。(2)3~4岁儿童开始进入幼儿园,进入新环境需要一个过渡期,会出现适应不良的情况。但是在集体教育的氛围之下,心智会逐渐完善,加上模仿能力的发展,这个时期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也会随之减少。这提示儿童心理干预应从早期着手[18-19]。

    3~4岁是幼儿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而此阶段幼儿心理行为问题在语言领域的检出率是最高的。语言迟缓是3~4岁幼儿最常见的发展性问题。语言迟缓的幼儿不能很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在同伴或长辈间不能形成良好的沟通,容易导致幼儿出现社会性适应不良问题,因此老师和家长要关注3~4岁幼儿的言语表达能力的发展,耐心地倾听孩子讲话,给他们更多的说话机会;4~5岁是幼儿建立规范,培养生活技能的重要时期,而4~5岁幼儿心理行为问题在生活习惯领域的检出率是最高的。生活习惯不健康的儿童容易养成依赖型的性格,娇气、任性,不会处理自己的日常生活事务,因此家长对4~5岁幼儿的活动应减少干涉,让其独立活动,注意发现他们表现出来的细小进步并及时予以表扬;5~6岁的儿童因活动能力和认知能力的发展,独立意识开始增强,逐渐减少对父母的依赖,凡事要求“自己来”,如果家长过度放纵或过度约束孩子的行为,则会使儿童产生依赖、顽固、冲动等消极的意志倾向,因此家长应科学地引导5~6岁幼儿的行为发展,提供其独立活动的机会,并通过一系列的教育活动,培养幼儿积极的意志品质,形成良好的性格,为他们接受小学教育奠定良好的基础。
, 百拇医药
    (二)幼儿心理行为发展与性别关系

    从研究结果可以看出,幼儿心理健康水平在幼儿期已经表现出了性别差异,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性别差异越趋明显,这符合儿童心理发展趋势。性别不仅是儿童生理发展的自然禀赋,而且是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基础。斯腾伯格[20]在1966年提出性别类型化是认知发展变化的结果。很小的孩子就获得了我是男孩或女孩的性别认同,一旦建立了性别认同,儿童就会主动地寻找与区别男孩和女孩的活动、行为和价值观等有关的东西。本研究中,3~4岁的男、女幼儿认知能力、情感意志、社会性、生活习惯及语言的发展并无差异,动作能力发展具有性别差异,提示此年龄段幼儿动作已表现出与性别有关的不同能力,可考虑根据不同性别的儿童设计不同的游戏和活动方式以促进幼儿发展。4~5岁,5~6岁幼儿动作、情感意志、社会性及生活习惯的发展并无差异,语言能力发展具有性别上的差异。由于女孩的大脑发育比男孩早,左右脑半球联系比男孩多,因此女孩比男孩具有更高的认知、语言能力。

    (三)达到心理健康水平与未达到心理健康水平幼儿的家庭环境比较

    从研究中可知,家庭环境中矛盾性和娱乐性这两个因子,心理行为未达到健康水平的学龄前儿童得分高于心理行为达到健康水平的学龄前儿童,其他八个因子未达到健康水平的学龄前儿童得分低于心理行为达到健康水平的学龄前儿童水平;心理行为达到健康水平的学龄前儿童的家庭环境中亲密度、知识性、娱乐性和组织性与心理行为达到健康水平的学龄前儿童存在显著性差异,而情感表达、矛盾性、独立性、成功性、道德宗教和控制性则不存在显著差异。这提示:如果家庭成员相互之间缺乏友爱和关心、支持和帮助,家庭矛盾纠纷多,家庭成员很少参加娱乐和社交活动,家庭活动无一定的计划性和组织性,对儿童过于严格的控制,那么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儿童因无法解决自己的矛盾而导致心理失衡,容易诱发各种心理健康问题。, 百拇医药(邱倩文)
上一页1 2 3 4 5下一页


    参见:首页 > 保健版 > 心灵空间 > 大众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