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保健版 > 心灵空间 > 大众心理
编号:13214085
中、小衔接期学生心理健康课需求调查研究(2)
http://www.100md.com 2017年11月1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7年第32期
     3.处于中、小衔接期学生对于心理健康课教学方式的需求

    在希望的教学方式上,90.3%的学生希望教学是以心理游戏的形式开展,可见心理游戏是最受学生欢迎的心理健康课的教学方式,充分体现了学生渴望体验、游戏的需要。71.3%的学生特别喜欢用视频的方式来进行教学,55.9%的学生希望以放松训练的形式,而47.7%的学生选择了情景表演,其余学生的选择均低于30%。在六、七年级和心理健康课七种教学形式之间分别进行交叉列联表的卡方检验发现,在放松训练这一教学形式上(χ2=6.41,p< 0.05)两个年级存在显著性的差异,六年级和七年级选择放松训练的分别是46.9%和64.9%,由此七年级的学生更渴望上心理健康课的时候用放松训练的方式。

    (三)处于中、小衔接期学生对于心理健康教育开展方式的需求

    在学生对于心理健康教育开展方式方面,调查结果显示:64.8%的学生希望以心理情景剧的方式,61.75%的学生希望采用心理健康课的方式,46.6%的学生希望采用心理漫画和心理手抄报的方式,31.1%的学生希望采用心理专题讲座的方式,其余6种方式均低于30%。在六、七年级和心理健康教育开展方式之间分别进行交叉列联表的卡方检验发现,仅个体心理辅导在年级间存在着显著性的差异(χ2= 6.35,p< 0.05),且六年级和七年级学生选择这一方式的比例分别为13.3%,27.8%,但两个年级学生选择此项的人数并不多。
, 百拇医药
    三、讨论和展望

    (一)处于中、小衔接期的学生在心理健康课教育主题、教育教学方式上存在着共性需要以及个性需要

    1.六年级学生和七年级学生在情绪管理、处理和同学关系、学习压力管理等主题方面具有共性的需要。同时,七年级的学生可能因面临着适应初中生活的任务,因而在处理和老师的关系、学习管理、挫折与应对方面存在着个性化的需求。对于七年级的学生而言,刚刚进入初中,需要面对初中阶段新的老师、新的学习要求以及随之带来的可能的挫折;而六年级的学生早已适应了小学期间的学习、生活,因而这可能是七年级学生在这三个主题上显示出和六年级不同的原因。这和丁桂凤的研究结果较为一致,初一的学生相对于初中其他的年级,存在着较多的适应问题[7]。教师在设计和安排课程内容时,可依据七年级学生的这一心理需求设置相应的课程,以满足学生在这一时期的发展需要。而更进一步,在两个年级学生共同需要的主题上,不同年级的学生需求究竟有何不同,本次的调查并未体现出来,这也为接下来更为深入的研究指出了方向。同时,六、七年级的学生还存着不同的个性需要,这集中体现在七年级学生在处理师生关系、学习压力管理、挫折与应对主题方面的需求,七年级在设置课程的时候,应侧重在适应过程中和老师的关系、学习压力管理,挫折应对等方面设置相应的干预课程。
, 百拇医药
    2.在教学方式上,六、七年级学生对于心理游戏、情景表演、视频观看都显示出较大的共同兴趣,因而教师在进行教学方式的选择的时候应有侧重地多选择这些方式进行教学,而七年级学生对于放松训练存在个性化的需求。这可能和七年级学生刚入学,面临较大的适应方面的问题有关,教师可以在课堂内适当地加入放松训练,帮助学生学习应对初中生活带来的压力。

    3.在心理健康教育方式上,两个年级的学生存在的共性需求多,个性需求少,共性需求主要表现在心理情景剧、心理健康课、心理漫画等方式方面,其中对心理情景剧的需要还略高于心理健康课,学生内心也是真正渴望全面参与心理健康教育,而不仅仅满足于老师的讲授。个体心理辅导这一方式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并不是特别需要,但是六、七年级之间差异显示具有统计学意义,对于个别刚进入初中的七年级学生而言,有可能有小部分学生有个体在适应方面或者其他方面的需求,因而渴望得到心理辅导的支持。而对于七年级部分有入学适应问题的学生,心理辅导中心应特别针对初一新生做好相关的宣传工作,使学生充分了解个别辅导的意义、作用以及学校个别辅导开放的时间和预约方式,让这部分学生能够得到心理支持。
, 百拇医药
    (二)研究展望

    本次研究对处于中、小衔接期学生对心理健康课设置的必要性、喜欢程度、心理健康课的主题、心理健康课的教学形式、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这五个方面的需求和认识进行了调查,了解了处于中、小衔接期的学生对心理健康课的主题的共性需求和个性需求,但对于学生对心理健康课的共性需要究竟有何不同,调查结果并未能体现,这为接下来的研究提供了方向。另外,心理健康课主题的设置不仅仅要考虑学生的需要,还要依据学生的发展特点,以及心理适应的需要,在相关心理学、教育学学科的引领下,更全面、综合地设计主题,因而,接下来可以从自我意识、人际关系、学习指导、情绪管理等心理健康教育的六个角度进行更为系统、全面的调查,以期设置出相对合理,符合学生心理发展和社会适应需要的心理健康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廖全明,黄希庭.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模式的构建[J].心理科學,2009,32(2):274.
, http://www.100md.com
    [2]王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现状与改进对策[J]. 教育探索,2008(2):122-123.

    [3]吴武典.学校辅导工作[M].台北:张老师文化视野股份有限公司,1995.

    [4]林丹华,陈露茜,姚梦丽. 任重道远——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状况调研报告[J].中国德育,2010(10):8.

    [5]王娟.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衔接实践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14.

    [6]丁岺维.心理游戏在中小衔接心理教育中的策略探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5.

    [7]丁桂凤,赵国祥.中学生的适应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8,6(2):89-93.

    (作者单位:福建厦门市思明区观音山音乐学校,厦门,361000)

    编辑/杜文姬 终校/于 洪, 百拇医药(龚洁?丁红莉)
上一页1 2


    参见:首页 > 保健版 > 心灵空间 > 大众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