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心理课师生互动的提问与反馈(1)
〔摘要〕心理课上师生互动的设计和实施过程中不仅要注重课前预设,更要看重现场生成。正确理解和把握两者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在课堂中激发学生强烈的情感体验,引发学生深入思考,让心理课程焕发出生命活力与生活气息。本文从师生互动过程中提问与反馈的课前预设和现场生成两个方面阐述了关于“如何上好心理课”的几点策略。
〔关键词〕心理课;师生互动;提问;反馈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7)32-0025-03
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修订)》中提到心理健康教育课应以活动为主。廖凤池认为“一般学校的班级视之为辅导与心理教育团体,其组成人数较多,所探讨的课题属发展性或共同性的主题。”[1]由此看来心理课既是活动类课程也是发展性团体辅导课程。上好心理课是一件难度系数很高的事情,需要心理教师将课程设计与团体心理辅导技术相结合;在备课时应关注教学目标、活动设计、学生体验、团体动力、提问的预设等问题。在课堂上“重感受不重认知,重真话不重正确的话,重引导不重教导,重应变不重原设。”[2]这与文化课程有很大的区别,文化课程侧重于认知,而心理课程侧重于情感体验。因而一堂心理课难就难在师生互动,一堂好的心理课也在于师生互动的出彩。课堂上的师生互动多以提问与反馈的教学预设和现场生成这两大形式来呈现。
, 百拇医药
一、提问环节的预设与生成
心理课上教师常常选择适当的活动内容,采用灵活多变的活动形式来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游戏、绘本、音频视频、情景剧、心理训练、问题辨析等都是心理课上经常采用的活动形式,活动过后教师需要通过师生互动了解学生对活动的体验、感受、领悟,所以提问成了师生互动的开始。在教学过程中“何时提问题?提什么问题?如何提问题?”是师生互动的重中之重。
(一)何时提问题
在心理课教学的过程中,提问准备的环节常常被忽略,学生对教师的提问没有心理准备,对活动内容的思考没有目标引领,没有时间准备,教学的过程也就没有办法做到有的放矢。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有时教师不妨把问题预先呈现。例如:在视频赏析中,教师先把问题抛出,让学生带着一个简要的问题边观看视频边思考,这个问题可以与视频内容的概述相关,也可以与需要引导的某一具体细节相关。在游戏开始之前,提醒学生关注自己在游戏中的体验,面对高中学生,教师可以这样说:“我很希望知道大家在接下来的这个游戏中会有什么样的感受。”而对初中或小学的学生可以再补充道:“……等一下我会请一些同学来谈谈他们在游戏中的感受。”这样学生对教师所提问的问题有时间准备,不仅有助于学生梳理自己的想法,更加有效地回答问题,也有助于学生减少心理防御,更加专注于接下来的活动,带着目标进入活动环节。此外还可以缓解部分学生在过往经验中形成忽然被提问时的焦虑感。
, 百拇医药
在心理课上教师面对的是充满活力、思想迥异的个体及团体动力交互影响下的群体,活动中学生的参与性、态度和情感变化存在差异都会使课堂超出预设而变得生动多彩。现场提问是基于同感共情前提之下产生的,此时教师可以捕捉并有效利用课堂生成性资源,根据学生现场出乎意料的答案,运用追问技术继续生成问题。可采用推进式的提问方式进一步了解学生的想法和经验,还可引导其他同学向这位同学提问,从而产生学生之间思维的碰撞或共鸣。比如:“当你……你还有什么想法和感受?”“对于××同学所说的,你怎么看?”有时当学生沉默或吞吞吐吐无法梳理自己的答案时,可采用具体化或简化问题的提问方式,使学生能更快更好地表述自己内心的想法。心理课是大家“共同的心灵舞台”,对一个学生的追问原则上数量不超过三个,若过分关注某一学生个体,让心理课成为个别学生独领风骚的舞台,其余学生就变成了观众,这样不利于团体动力的形成与流动,容易丢失全局。
(二)提什么问题
在课前预设时可以考虑从不同的维度层面来进行深入提问。不同领导风格和不同理论流派的教师在课堂设问中会逐渐形成自己所认同和匹配的提问方向。在提问预设时,以“价值拍卖商店”的活动为例,我大致是从以下三个维度来思考和设置问题:
, 百拇医药
(1)围绕活动进行讨论。包括行动和语言、个体与团体的表现。比如“哪些是大家都想要的呢?”
(2)反思自我。引导学生从刚才的感性体验进入到理性层面的思考,尝试跳出活动,从自我概念与自我觉察的角度进行感悟。比如“假如有一次重新玩这个游戏的机会,你觉得自己会如何选择?”
(3)建立与生活的联结。引导学生将活动与现实相联系,把活动中的体验转化成指导生活的经验。比如“现在怎样做有利于获得你想要的这些东西呢?”
在师生互动中如果可以挖掘出学生感兴趣的共性问题,继续深入地探讨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记得在某个班级上“价值拍卖商店”这一主题课时,有一位学生提出:“為什么我和他的选择截然相反呢?”此时,我因势利导地接着提问:“你认为是什么因素影响了你的选择?”这位学生谈到焦虑、失落、患得患失等原因,不少同学也赞成地点头。我临时改变了教学设计里预设的提问,通过“你选择的背后告诉了你什么”这个话题进入团体工作阶段,小组展开了讨论与分享,结果生生互动过程中学生开始表露自己,谈到了成长经历和亲子关系等等,在分享过往的同时也畅想未来。此堂课整体气氛热烈,团体动力稳步攀升,学生自我剖析深入。在最后的大班分享中,学生深受触动,下课后有几位学生还拥抱在一起。虽然这个班级没能完成既定的教学进度,然而这堂课带给我很多的反思。心理课没有统一教法和学法,在正确的教学目标和辅导理念下,教师更应注重现场发生的实际状况,懂得灵活变通,适时调整素材、内容、任务、进度和组织形式以符合学生积极主动地自我探索与自我发展的需求。
(三)如何提问题
常见的提问类型有封闭式、开放式、投射式,在追问中还会采用祈使式、标尺问题等[3]。封闭式提问常用“是否”问句,还包括一些指向具体信息的问句,例如:“谁对这个活动的贡献最大?”“你什么时候感觉好些了呢?”在心理课上应尽量避免封闭式提问。因为这样的句式带有一定的指向性与暗示性,不利于学生畅所欲言,限制了学生详尽具体的回答,诱发了学生的内心防御,减少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我认为在两种情况下可以采用封闭式提问:, http://www.100md.com(卢文洁)
〔关键词〕心理课;师生互动;提问;反馈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7)32-0025-03
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修订)》中提到心理健康教育课应以活动为主。廖凤池认为“一般学校的班级视之为辅导与心理教育团体,其组成人数较多,所探讨的课题属发展性或共同性的主题。”[1]由此看来心理课既是活动类课程也是发展性团体辅导课程。上好心理课是一件难度系数很高的事情,需要心理教师将课程设计与团体心理辅导技术相结合;在备课时应关注教学目标、活动设计、学生体验、团体动力、提问的预设等问题。在课堂上“重感受不重认知,重真话不重正确的话,重引导不重教导,重应变不重原设。”[2]这与文化课程有很大的区别,文化课程侧重于认知,而心理课程侧重于情感体验。因而一堂心理课难就难在师生互动,一堂好的心理课也在于师生互动的出彩。课堂上的师生互动多以提问与反馈的教学预设和现场生成这两大形式来呈现。
, 百拇医药
一、提问环节的预设与生成
心理课上教师常常选择适当的活动内容,采用灵活多变的活动形式来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游戏、绘本、音频视频、情景剧、心理训练、问题辨析等都是心理课上经常采用的活动形式,活动过后教师需要通过师生互动了解学生对活动的体验、感受、领悟,所以提问成了师生互动的开始。在教学过程中“何时提问题?提什么问题?如何提问题?”是师生互动的重中之重。
(一)何时提问题
在心理课教学的过程中,提问准备的环节常常被忽略,学生对教师的提问没有心理准备,对活动内容的思考没有目标引领,没有时间准备,教学的过程也就没有办法做到有的放矢。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有时教师不妨把问题预先呈现。例如:在视频赏析中,教师先把问题抛出,让学生带着一个简要的问题边观看视频边思考,这个问题可以与视频内容的概述相关,也可以与需要引导的某一具体细节相关。在游戏开始之前,提醒学生关注自己在游戏中的体验,面对高中学生,教师可以这样说:“我很希望知道大家在接下来的这个游戏中会有什么样的感受。”而对初中或小学的学生可以再补充道:“……等一下我会请一些同学来谈谈他们在游戏中的感受。”这样学生对教师所提问的问题有时间准备,不仅有助于学生梳理自己的想法,更加有效地回答问题,也有助于学生减少心理防御,更加专注于接下来的活动,带着目标进入活动环节。此外还可以缓解部分学生在过往经验中形成忽然被提问时的焦虑感。
, 百拇医药
在心理课上教师面对的是充满活力、思想迥异的个体及团体动力交互影响下的群体,活动中学生的参与性、态度和情感变化存在差异都会使课堂超出预设而变得生动多彩。现场提问是基于同感共情前提之下产生的,此时教师可以捕捉并有效利用课堂生成性资源,根据学生现场出乎意料的答案,运用追问技术继续生成问题。可采用推进式的提问方式进一步了解学生的想法和经验,还可引导其他同学向这位同学提问,从而产生学生之间思维的碰撞或共鸣。比如:“当你……你还有什么想法和感受?”“对于××同学所说的,你怎么看?”有时当学生沉默或吞吞吐吐无法梳理自己的答案时,可采用具体化或简化问题的提问方式,使学生能更快更好地表述自己内心的想法。心理课是大家“共同的心灵舞台”,对一个学生的追问原则上数量不超过三个,若过分关注某一学生个体,让心理课成为个别学生独领风骚的舞台,其余学生就变成了观众,这样不利于团体动力的形成与流动,容易丢失全局。
(二)提什么问题
在课前预设时可以考虑从不同的维度层面来进行深入提问。不同领导风格和不同理论流派的教师在课堂设问中会逐渐形成自己所认同和匹配的提问方向。在提问预设时,以“价值拍卖商店”的活动为例,我大致是从以下三个维度来思考和设置问题:
, 百拇医药
(1)围绕活动进行讨论。包括行动和语言、个体与团体的表现。比如“哪些是大家都想要的呢?”
(2)反思自我。引导学生从刚才的感性体验进入到理性层面的思考,尝试跳出活动,从自我概念与自我觉察的角度进行感悟。比如“假如有一次重新玩这个游戏的机会,你觉得自己会如何选择?”
(3)建立与生活的联结。引导学生将活动与现实相联系,把活动中的体验转化成指导生活的经验。比如“现在怎样做有利于获得你想要的这些东西呢?”
在师生互动中如果可以挖掘出学生感兴趣的共性问题,继续深入地探讨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记得在某个班级上“价值拍卖商店”这一主题课时,有一位学生提出:“為什么我和他的选择截然相反呢?”此时,我因势利导地接着提问:“你认为是什么因素影响了你的选择?”这位学生谈到焦虑、失落、患得患失等原因,不少同学也赞成地点头。我临时改变了教学设计里预设的提问,通过“你选择的背后告诉了你什么”这个话题进入团体工作阶段,小组展开了讨论与分享,结果生生互动过程中学生开始表露自己,谈到了成长经历和亲子关系等等,在分享过往的同时也畅想未来。此堂课整体气氛热烈,团体动力稳步攀升,学生自我剖析深入。在最后的大班分享中,学生深受触动,下课后有几位学生还拥抱在一起。虽然这个班级没能完成既定的教学进度,然而这堂课带给我很多的反思。心理课没有统一教法和学法,在正确的教学目标和辅导理念下,教师更应注重现场发生的实际状况,懂得灵活变通,适时调整素材、内容、任务、进度和组织形式以符合学生积极主动地自我探索与自我发展的需求。
(三)如何提问题
常见的提问类型有封闭式、开放式、投射式,在追问中还会采用祈使式、标尺问题等[3]。封闭式提问常用“是否”问句,还包括一些指向具体信息的问句,例如:“谁对这个活动的贡献最大?”“你什么时候感觉好些了呢?”在心理课上应尽量避免封闭式提问。因为这样的句式带有一定的指向性与暗示性,不利于学生畅所欲言,限制了学生详尽具体的回答,诱发了学生的内心防御,减少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我认为在两种情况下可以采用封闭式提问:, http://www.100md.com(卢文洁)
参见:首页 > 保健版 > 心灵空间 > 大众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