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极同伴压力对高中生校园暴力行为的影响(1)
〔摘要〕已有研究表明,同伴压力对青少年的冒险行为存在影响。本研究以高中生为对象,探究消极同伴压力对校园暴力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校园暴力在男生中的检出率较低但频次较高,在女生中的检出率较高但频次较低,高二学生的校园暴力检出率明显高于高一学生。值得关注的是,心理暴力在高中生中发生的频次高于身体暴力。另外,消极同伴压力越大,校园暴力发生频次越高,两者呈正相关。
〔关键词〕校园暴力;高中生;同伴压力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7)34-0020-04
近几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新媒体的崛起,呈现在公众面前的校园暴力事件数量呈现爆发式增长。不难发现,中小学校园中,学生间相互欺辱、殴打的恶性事件不断增多,事件性质快速恶化;学生在学校附近或上下学途中被讹诈、抢劫、暴力攻击以及绑架的事件也常常见诸报端。这类事件无疑是青少年冒险、犯罪行为中极为恶劣的一种。
, 百拇医药
浙江大学2015年的一项调查表明,曾遭受到其他同学不同程度暴力行为的学生比例高達87%。
2005年的一项研究结果显示,广州市中学生校园暴力行为检出率为64.6%,且各类校园暴力行为中以语言暴力最为常见,占41.5%[1]。
据报道,全国每年大约有1.6万中小学生非正常死亡,其中一部分就是由校园暴力导致的[2]。
校园暴力事件并不是中国的“特产”,早在20世纪70年代校园暴力事件就已经成为困扰世界各国教育人士和学校的难题,世界各国专家和相关从业者对这一情况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和研究,得出的结果无不触目惊心。
自20世纪70年代起,西方发达国家就开始了针对校园暴力事件的探讨。
在“第一届全美防止霸凌(bullying)高峰论坛”中,有专家指出,仅以2007年为例,几乎每3名美国中学生中就有1名曾遭受过校园暴力[3]。
, 百拇医药
2000年,原谢菲尔德大学心理学教授Petersmith等针对英国近7000名中小学生进行的一项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分别有27%和10%的小学生经常性地或每周至少一次地遭受校园暴力,而中学生的比例分别为10%和4%[4]。由此可以看出,身体发育不完全、体力相对较弱的小学生更容易受到校园暴力的侵害。而小学阶段的学生三观尚未形成,这个时段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校园暴力可能会造成他们的童年创伤,进一步影响他们的身心发展。
再看同为东方国家的日本,日本文部省在2015年针对日本国内在2014年间发生的校园暴力事件和自杀事件进行了调查:11.1%的中学生自杀事件是遭受校园暴力事件引起的。校园暴力的不断激增,使日本文部省不得不对校园暴力的概念不断进行修订。[5]
不论是在国际上还是在国内,校园暴力这一受到广泛关注的词语至今仍没有一个准确且统一的定义。
Anderson等人认为,校园暴力可被定义为在各类校园内、学生上下学途中、学校开办活动的过程中发生的一切暴力行为[6]。
, 百拇医药
张旺认为校园暴力主要包含:青少年自杀事件、使用武器的恶性暴力事件、暴力攻击、 偷盗、针对教师的暴力行为等[7]。
支愧云、陈永进和夏薇则认为,在校园中发生的所有蓄意针对身心、财产并对他人构成伤害或威胁的行为(包括心理暴力和身体暴力两个方面)均可被定义为校园暴力。身体暴力包括暴力攻击、自杀、欺辱、性侵犯、财产破坏等;心理暴力包括言语侵犯、人际攻击、压力营造、网络暴力等。[8]
本研究采用支愧云等人对校园暴力的定义对校园暴力行为进行分析和讨论。
同伴压力是指个体因受到同伴或同龄人的影响,遵循同伴的规定去思考和行动,从而做出非个体意愿的某种行为的过程中所感受到压力的主观体验。同伴压力主要包括五个方面:参加同伴的社交活动、学校活动、家庭活动、遵循同伴规范和违纪行为。[9]
积极的同伴压力可以使青少年更愿意参与积极向上健康的集体活动,遵守社会规范。相反,消极的同伴压力则可能使青少年丧失自信心,同时自尊和自我概念也变得更低[10],从而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和自我认识的提高[11]。
, 百拇医药
青春期是青少年在生理层面开始快速成熟,但心理发展不够完备、情绪不够稳定、意志力不够坚定的独特时期。这一时期,青少年自控能力还较弱,但是自我意识愈发突出,亲子关系疏远使得交流更加困难,代沟逐渐拉大,极易产生逆反心理、义气心理、报复心理和攀比心理等消极心理状况。生理发育和心理发育之间的脱节使青少年更易产生诸多负性情绪,而负性情绪的累积则会产生大量的能量,在自我调节不当或外界疏导不及时时,这些能量就会发展为负性能量,最终转化为对他人的暴力行为。此外,青少年的三观尚未成型,思想不够成熟,极易被社会不良团伙所利用而走上暴力犯罪的歧路[12]。高中生作为青少年中身心发展急剧变化、逐渐走向成熟的群体[13],应该得到更多的关注,以防止他们因缺乏引导而迷失自我。故本研究以青少年中的独特群体高中生为研究对象,探究消极同伴压力对校园暴力行为的影响。
一、研究方法
(一)对象
采用系统随机抽样方法,选取贵州省黔南州某普通高中高一、高二学生为被试,发放问卷520份,回收有效问卷478份,回收率91.92%。其中高一年级男生134人,高一年级女生132人,高二年级男生99人,高二年级女生113人。汉族112人,其他民族366人。
(二)工具
本研究采用支愧云等编制的“青少年校园暴力问卷”以及Clasen和Brown编制、李霈修订的“同伴压力量表”中的部分问卷[14]。
“青少年校园暴力问卷”包含身体暴力和心理暴力两个分问卷,经研究者检验,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青少年校园暴力问卷”得分越高,表明在被试身上发生校园暴力的频次越高。, 百拇医药(孟艳芳)
〔关键词〕校园暴力;高中生;同伴压力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7)34-0020-04
近几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新媒体的崛起,呈现在公众面前的校园暴力事件数量呈现爆发式增长。不难发现,中小学校园中,学生间相互欺辱、殴打的恶性事件不断增多,事件性质快速恶化;学生在学校附近或上下学途中被讹诈、抢劫、暴力攻击以及绑架的事件也常常见诸报端。这类事件无疑是青少年冒险、犯罪行为中极为恶劣的一种。
, 百拇医药
浙江大学2015年的一项调查表明,曾遭受到其他同学不同程度暴力行为的学生比例高達87%。
2005年的一项研究结果显示,广州市中学生校园暴力行为检出率为64.6%,且各类校园暴力行为中以语言暴力最为常见,占41.5%[1]。
据报道,全国每年大约有1.6万中小学生非正常死亡,其中一部分就是由校园暴力导致的[2]。
校园暴力事件并不是中国的“特产”,早在20世纪70年代校园暴力事件就已经成为困扰世界各国教育人士和学校的难题,世界各国专家和相关从业者对这一情况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和研究,得出的结果无不触目惊心。
自20世纪70年代起,西方发达国家就开始了针对校园暴力事件的探讨。
在“第一届全美防止霸凌(bullying)高峰论坛”中,有专家指出,仅以2007年为例,几乎每3名美国中学生中就有1名曾遭受过校园暴力[3]。
, 百拇医药
2000年,原谢菲尔德大学心理学教授Petersmith等针对英国近7000名中小学生进行的一项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分别有27%和10%的小学生经常性地或每周至少一次地遭受校园暴力,而中学生的比例分别为10%和4%[4]。由此可以看出,身体发育不完全、体力相对较弱的小学生更容易受到校园暴力的侵害。而小学阶段的学生三观尚未形成,这个时段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校园暴力可能会造成他们的童年创伤,进一步影响他们的身心发展。
再看同为东方国家的日本,日本文部省在2015年针对日本国内在2014年间发生的校园暴力事件和自杀事件进行了调查:11.1%的中学生自杀事件是遭受校园暴力事件引起的。校园暴力的不断激增,使日本文部省不得不对校园暴力的概念不断进行修订。[5]
不论是在国际上还是在国内,校园暴力这一受到广泛关注的词语至今仍没有一个准确且统一的定义。
Anderson等人认为,校园暴力可被定义为在各类校园内、学生上下学途中、学校开办活动的过程中发生的一切暴力行为[6]。
, 百拇医药
张旺认为校园暴力主要包含:青少年自杀事件、使用武器的恶性暴力事件、暴力攻击、 偷盗、针对教师的暴力行为等[7]。
支愧云、陈永进和夏薇则认为,在校园中发生的所有蓄意针对身心、财产并对他人构成伤害或威胁的行为(包括心理暴力和身体暴力两个方面)均可被定义为校园暴力。身体暴力包括暴力攻击、自杀、欺辱、性侵犯、财产破坏等;心理暴力包括言语侵犯、人际攻击、压力营造、网络暴力等。[8]
本研究采用支愧云等人对校园暴力的定义对校园暴力行为进行分析和讨论。
同伴压力是指个体因受到同伴或同龄人的影响,遵循同伴的规定去思考和行动,从而做出非个体意愿的某种行为的过程中所感受到压力的主观体验。同伴压力主要包括五个方面:参加同伴的社交活动、学校活动、家庭活动、遵循同伴规范和违纪行为。[9]
积极的同伴压力可以使青少年更愿意参与积极向上健康的集体活动,遵守社会规范。相反,消极的同伴压力则可能使青少年丧失自信心,同时自尊和自我概念也变得更低[10],从而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和自我认识的提高[11]。
, 百拇医药
青春期是青少年在生理层面开始快速成熟,但心理发展不够完备、情绪不够稳定、意志力不够坚定的独特时期。这一时期,青少年自控能力还较弱,但是自我意识愈发突出,亲子关系疏远使得交流更加困难,代沟逐渐拉大,极易产生逆反心理、义气心理、报复心理和攀比心理等消极心理状况。生理发育和心理发育之间的脱节使青少年更易产生诸多负性情绪,而负性情绪的累积则会产生大量的能量,在自我调节不当或外界疏导不及时时,这些能量就会发展为负性能量,最终转化为对他人的暴力行为。此外,青少年的三观尚未成型,思想不够成熟,极易被社会不良团伙所利用而走上暴力犯罪的歧路[12]。高中生作为青少年中身心发展急剧变化、逐渐走向成熟的群体[13],应该得到更多的关注,以防止他们因缺乏引导而迷失自我。故本研究以青少年中的独特群体高中生为研究对象,探究消极同伴压力对校园暴力行为的影响。
一、研究方法
(一)对象
采用系统随机抽样方法,选取贵州省黔南州某普通高中高一、高二学生为被试,发放问卷520份,回收有效问卷478份,回收率91.92%。其中高一年级男生134人,高一年级女生132人,高二年级男生99人,高二年级女生113人。汉族112人,其他民族366人。
(二)工具
本研究采用支愧云等编制的“青少年校园暴力问卷”以及Clasen和Brown编制、李霈修订的“同伴压力量表”中的部分问卷[14]。
“青少年校园暴力问卷”包含身体暴力和心理暴力两个分问卷,经研究者检验,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青少年校园暴力问卷”得分越高,表明在被试身上发生校园暴力的频次越高。, 百拇医药(孟艳芳)
参见:首页 > 保健版 > 心灵空间 > 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