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17年第34期
编号:13207950
小学高年级学生学校归属感与社交行为的关系(3)
http://www.100md.com 2017年12月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7年第34期
     2.训练社会交往技能

    社会交往技能的训练对于改善同伴关系、减少退缩行为有明显的效果。如奥登和阿瑟(1997)训练小学三年级和小学四年级的被孤立儿童学习与别人玩耍、合作、轮流、分享、交往和鼓励同伴,结果使他们受同伴欢迎程度明显提高。有了一定的社会交往技能,儿童在同伴交往中就会成功,而这种成功又会大大鼓励行为退缩儿童,使他们增强自信,进而再次取得交往成功。这样就形成一个有效的良性循环,使儿童从自卑的阴影中走出来。

    儿童社会交往技能的训练有多种方法,常用方法有:移情训练、观察学习(榜样)、角色扮演。

    儿童在社交中体验到的失败,是由于缺乏对人的理解和解决人际问题的技能。移情训练可以使儿童能够辨别别人的情感状态,采取别人的观點,提高对他人观点的采择能力。具体的做法是设置一个能激起情绪的情节,描述一个故事情景。如小学生甲和乙在一块学习,甲先说了一句:“你真讨厌!”问儿童:“你认为甲为什么会这样说乙?乙会有什么反应?”
, http://www.100md.com
    观察学习是儿童在榜样影响下学习和回忆他所看到过的行为,经过对行为的抽象、归类,然后指导自己的行动。所选择的榜样可以是身边的小学生,也可以是故事中的人物。

    据研究,角色扮演可以帮助儿童减少退缩行为,有助于儿童社会技能的提高。具体做法是让退缩儿童扮演交往活动中的角色,然后交换角色,这样,儿童自然要考虑在不同的角色中应选择什么样的交往方式。成人可以在一旁给予指导评价。还可以让儿童参加表演短剧,例如让他扮演剧中一个热情大方、能拯救弱小者的无所畏惧的英雄,从中体验一下成功的快乐,进而恢复自信。[14]

    五、研究局限和未来研究方向

    (一)研究局限

    首先,在数据收集方面,本研究所收集的数据只是来自部分农村小学生,并不能代表全体小学高年级学生。因此,在数据结果方面不具有普遍性。其次,学生数据的收集方式是问卷调查的方式,采用小学生自我报告的结果来进行分析,使得到的数据结果带有明显的主观性,并且理解能力差的学生对社交问卷的个别词未能恰当理解。再次,已有研究表明学生的社交行为与许多因素相关联,而本研究只是对学校归属感与社交行为的相关研究,本研究还欠缺对学校归属感和学生社交行为的心理过程的研究。
, 百拇医药
    (二)未来展望

    以往的研究者已把学校归属感与学生个人心理因素的研究作为重点。Wentzel(1998)研究了父母、教师、同伴在社会关系与中学生学校动机之间所起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从教师和同伴那里获得的支持与对学校感兴趣直接相关[15]。动机理论家的研究也表明社会支持和归属感直接影响学生对价值目标的选择[14]。Roser等人研究了学生在学校的经验和他们的信念和行为,结果表明学校归属感、学业自我效能感等与学生知觉到的进步和提高正相关[16]。Carol Ames(1992)研究了教室结构等因素对学生动机产生的影响。许多研究者已开始研究与学校归属感有关的影响学生发展的心理因素,这也表明学校归属感将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而在学校归属感与学生社交行为方面的研究,目前国外也只有少量的文献出现,国内还没有这方面的研究,因此,对这方面的研究比较有理论和实践价值。对于学校归属感与学生社交行为之间的心理过程的研究将是我们下一步的研究重点,这方面的研究将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方面产生重要的指导意义。
, http://www.100md.com
    注:本文获第七届“健康杯” 心理健康教育优秀成果评选活动一等奖。

    参考文献

    [1]Ridley D S,Walther B,著,沈湘秦 绎.自主课堂——积极的课堂环境的作用[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

    [2]梅仲荪,段蕙芬,顾海根,等. 爱国情感教育心理学初探(第2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张春兴. 教育心理学[M].台北:台湾东华书局出版社,1998.

    [4]Goodenow C,& Grady K E. The relationship of school belonging and friends’values[J].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Educa-tion,1993,62(1):60-71.
, 百拇医药
    [5]Eisenberg N,Fabes R A. Prosocial development[M]. Preprint,1998.

    [6]Eisenberg N,Carlo G,Murphy B,et al . Prosocial development in late adolescence:A longitudinal study[J]. Child Development,1995,66:1179-1197.

    [7]Eisenberg N,Miller P. The relation of empathy to prosocial and related behaviours[J]. Psychological Bulletin,1987,101(1):91-119.

    [8]Rubin K H,Chen X,McDougall P. et al. The waterloo longitudinal project:Predicting internalizing and externalizing problems in adolescence[J]. Development and Psychopathology,1995(7):751-764.

    [9]Brown B B. Peer groups and peer cultures[M]. In S. S . Feldman & G. R. Elliott(Eds.),At the threshold:The deve-, 百拇医药(张超丽)
上一页1 2 3 4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