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17年第35期
编号:13206670
优质的陪伴,更好的教育(3)
http://www.100md.com 2017年12月1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7年第35期
     足够细心、耐心、智慧的老师或者家长,在孩子刚接触手游时,就可以有所察觉,还会与孩子探讨手游的利弊,并引导孩子学会辨别与自我控制,会深入孩子的世界,探寻孩子从哪里了解到游戏,又为什么玩游戏,然后引导孩子发现游戏的本质。

    “在一起”的优质陪伴对于老师来说,不是对每个孩子都时时陪伴,而是在平时多关注、观察孩子,及时通过孩子行为的变化来了解他们的内心变化,并和家长紧密合作、保持良好的沟通状态。在时间、精力允许的前提下,“在一起”的优质陪伴既包括老师和家长能够让孩子有被接纳、被重视的归属感和安全感,还包括老师和家长能了解他们心理的动态发展,熟知他们的心理变化过程,及时发现并分析他们的心理变化原因,能以恰当的方式(比如匿名调查、平等沟通、一起研究等方式)来同孩子们保持良好、良性循环的平等关系,并作为孩子的伙伴一起讨论、解决他们所遇到的困惑或问题。

    这样,“在一起”的优质陪伴便可从学校延续到家庭。只是,莫把陪伴当成监督,会让孩子感受到被控制、不信任、自由空间受到侵犯,而失去自主感。
, http://www.100md.com
    (三)反思教育策略:如何培养不被手游迷住的孩子?

    老师需要先了解孩子与手游接触的程度。第一项是调查,可利用问卷或访谈调查孩子的玩手游习惯,如通过班会课向孩子了解他们对于手游的态度和真实想法,或向家长调查孩子在家的学习和休闲习惯。不要问孩子玩手游的对错,而是通过沟通,了解孩子在手游中的需要。因为有研究以“青少年健康上网”为项目名称,通过三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进行干预,从中发现,对于网络害处认识的增加并不一定带来青少年网络成瘾行为的改变,反而是网络好处认识的降低可以有效地预防青少年的网络成瘾行为[5]。

    视孩子玩手游的轻重程度,采取不同的家校合作策略。如果程度较轻,老师、家长也要提前介入,打好“预防针”。这方面可以参考第二部分优质陪伴的建议。如果程度较重,可尝试从八个因素入手。

    1.在入门性、操作性、升级难度方面

, 百拇医药     由于每个孩子基础不同,老师在讲课、布置作业时,可以适当因材施教、分层教学。让我们结合升级难度和激励机制来说明。比如有些孩子只能答对简单题,老师在课堂提问时,就可选择适合他们水平的题目,这样他们更容易体验到入门与操作性的容易,不会因此失去信心。老师可有梯度地布置作业,比如设置abc三种水平,这三种水平都能涵盖所学内容,只是在难度系数方面有差异。老师可要求所有孩子都完成a水平,只要完成就是达到要求,但同时鼓励孩子去尝试完成b和c水平,只要尝试,就认可他们的努力,暂不管对错。要注意不对学生分层,以免贴标签,挫伤孩子的积极性。作业层次的选择由孩子做主,老师只观察与调整教学策略。比如,有研究者提出了“滚动分层布置作业”的策略,虽然提出的初衷是避免学生抄作业,但实际上就是一种因材施教、分层教学的体现[6]。现在的小学测试有所改良,每个大题给出一定题量,只要孩子做对其中部分题量,就判定该大题得满分,保护了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又鼓励他们尝试学习,孩子对考试的恐惧就减轻了。

    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实质上就是把孩子看成独立的个体,不整齐划一地设定目标和进行统一的教学要求,更尊重孩子原有的水平。但这也意味着老师备课的负担加重了,需要更多了解学情、预设更多可能性,对老师的教学素养是挑战,也是提升。给学生的要求和作业进行适合他们学情的分层,从升级难度的角度讲,实际上就是增加了难度梯次,类似游戏中的关数设定。因此,每一层水平里既要有孩子“够得到”的题目,同时要有“稍微跳一跳才能够到”的题目,每一层里的小梯度既不会让孩子望而却步,又让孩子的“最近发展区”得到了发展。家长的陪伴支持以及适当的“助攻”,能让孩子的归属感增强。
, http://www.100md.com
    2.代入感方面

    學业的现实感难以引起孩子的想象和代入感。因此我们需要另辟蹊径,从培养孩子对自己的责任感开始,让他们能直面现实,不惧不逃。一方面,让孩子能体验到自己不对行为负责的自然后果:事先与孩子们对一些事务进行约定,如果孩子们没有完成约定,就要为此付出代价。老师在确定代价方面,要注意选择孩子们在意的事物。一般来说,年纪较小的孩子在乎老师的评价,比如能否当班干部,年纪较大的孩子则在意自我形象的完美,老师可据此设立约定与代价。另一方面,在课程(专项课程、心理课程或班会课)中引入生涯规划的内容,引导孩子通过各种游戏、活动自我探索,发现兴趣,了解愿望、梦想,并细化为可操作事项,逐步靠近梦想。老师和家长可作为梦想计划的顾问,对计划的合理性和可执行性提供建议,为孩子的梦想提供施展空间或机会。孩子便能逐步学习对未来的自己负责,活在当下,投入学业,而不是以想象、幻想来畅想未来。

    3.激励机制方面

, 百拇医药     为孩子提供优质的陪伴,让孩子体会到鼓励与认同、支持与包容,是外部激励,会正向鼓励孩子的努力,现在流行的正面管教理念,在这方面做得细化而有效。而激发内部动机,则是让孩子形成内部激励的关键。老师和家长需要花些心思。比如,作为老师,精心准备课程,让孩子觉得课程有趣;教孩子学习方法,让他们学会探究每一项课程中的兴趣点;让孩子有机会当小老师,体验知识传递的成就感;作为家长,注意孩子的兴趣取向,为孩子提供这些兴趣与学业的内在联系;运用惯性力量,让孩子能够时常接触到课程,以重复和惯性让孩子自然而然地喜欢;身体力行,示范对学业的热忱,潜移默化影响孩子的兴趣点……

    4.互动性与归属感方面

    老师、家长的反馈和激励,能让孩子感受到互动的亲近感和归属感。这两方面都细微体现在前面几个因素的实践中,当老师和家长做到时,便增加了互动性,为孩子提供了更多归属感。因此,我们这里更想强调的是老师和家长的立场,与孩子互动、为孩子提供反馈时,要尽量避免教导式语言,而要选用建议式、参考式的平等式语言,比如,“你这道题做错了,你这边应该改一下,学习要多用点心”,这种语言有一种居高临下的感觉,孩子很容易排斥这种反馈,而“你这道题如果这边变动一下,是否会更接近正确答案呢,你试试看”这种语言,孩子则更容易接受。孩子感受到被关注、有归属感,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有人理解自己,懂得自己的烦恼,愿意听自己说,也愿意陪自己变得更好,即使自己犯错了,也可以被包容,并且能被说“没关系”。试想想,为什么游戏中的反馈语让人看了就容易会心一笑?原因就在这里。老师和家长若在孩子面前把权威感加重,孩子就不容易听进他们的劝导。, http://www.100md.com(洪慧芳)
上一页1 2 3 4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