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18年第1期
编号:13203859
网络使用成瘾者认知神经机制研究综述(1)
http://www.100md.com 2018年1月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8年第1期
     〔摘要〕 随着网络日益普及,网络成瘾现象变得愈加普遍,亟须采取干预措施改善网络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网络使用成瘾者是指重复使用网络所导致的慢性或周期性着迷状态,从而产生难以抗拒、再度使用的欲望及想要增加使用时间的张力和耐受性等现象,对于上网所带来的快感会一直有心理与生理上的依赖的行为人。经颅直流电刺激(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tDCS)是一种非侵入性的,利用恒定、低强度直流电(1~2mA)调节大脑皮质神经元活动的物理治疗技术,可对行为成瘾相关脑区进行抑制或激活刺激。本文将依据已有研究进一步探讨并总结网络使用成瘾者的认知神经机制,分别从认知与动机功能受损、注意偏向、情绪加工与识别、抑制控制与感觉寻求、奖赏系统、决策与执行控制系统等角度进行阐述,了解内在作用机制,明确相关脑区定位,并探讨使用tDCS技术改善网络使用成瘾者现状,使网络使用成瘾者倾向于选择做出更多网络利他行为。

    〔关键词〕网络使用成瘾者;认知神经科学;心理生理机制;tDCS
, 百拇医药
    〔中图分类号〕B-845. 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8)01-0012-07

    一、引言

    2017年7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4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7. 51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7. 24亿,手机网民占比达96.3%;互联网普及率54. 3%,移动互联网主导地位强化及网络使用年轻化趋势凸显[1]。更多年轻人沉迷于网络虚拟世界,这就迫切需要从积极心理学角度采取措施改善网络使用所带来的消极影响。

    网络作为科技革命的重要标志和应用工具,带来便利同时,若长时间无节制使用,则会对个体身心和社会功能产生损伤[2]。根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用户经常使用的网络服务/功能”有五个维度:网络游戏、信息收集、在线娱乐、网络社交、网上交易。因此,网络成瘾可划分为五种类型:网络关系成瘾、网络强迫行为、网络色情成瘾、信息收集成瘾及电脑成瘾。网络成瘾障碍(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IAD)又称病理性网络使用(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PIU)[3],抑或问题性网络使用(problematic internet use),指重复使用网络所导致的慢性或周期性着迷状态,产生难以抗拒、再度使用的欲望,同时会产生想要增加使用时间的张力和耐受性等现象,对于上网所带来的快感会一直有心理与生理上的依赖[4]。
, 百拇医药
    具身认知理论(embodied cognition theory)认为人们的身体感受与身体活动会作用于人们的认知活动中[5],外部网络环境在一定程度上会局限网络使用者的身体活动,进而影响网络使用者的认知活动、身体以及知觉、记忆、推理等高级认知过程[6]。网络使用满足理论(internet use and gratifications approach)则认为,行为个体在使用网络时,自身某些需要会获得某种程度的满足,而这种满足感的获得会进一步导致更为频繁持久的网络使用,从而诱使个体形成依赖或成瘾[7]。Davis认知—行为模型认为“非适应性认知”(maladaptive cognition)是问题性网络使用发生的充分条件,非适应性认知主要涉及自我怀疑、较低自我效能感及否定自我评价,病理性网络使用对象的情感症状和行为症状是由认知症状诱发的[8]。可见,探讨心理、生理机制对于改善网络使用成瘾者现状至关重要。

    通过使用citespace软件、中国知网可视化分析等方式搜索整理网络使用成瘾者相关研究发现,研究较多集中在网络成瘾概念及其标准设定、网络成瘾量表的编制与修订、网络成瘾者的人格特质以及网络成瘾影响因素等方面,偏重于定性分析,对网络成瘾使用者的认知神经科学研究偏少且不完善。本文将分别从网络使用成瘾者的认知与动机功能受损、注意偏向、情绪加工与识别、抑制控制与感觉需求、奖赏系统、决策与执行控制系统等方面综述网络使用成瘾者心理、生理机制,明确网络使用成瘾者脑区分布,并展望使用tDCS技术作用于相关脑区改善网络使用成瘾者状况。
, 百拇医药
    二、网络使用成瘾者的心理、生理机制

    已有学者提出网络成瘾的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网络本身的属性导致个体成瘾,ACE模型指出,A(anonymity)、C(convenience)、E(escape)对应网络的匿名、便捷和逃避现实性,对个体产生巨大的吸引力,从而导致个体过多使用网络,最终导致网络成瘾[9];第二,个体的一些心理、行为易感特质导致了网络成瘾,如抑郁、焦虑、低自尊的人格特质等;第三,网络特性与个体特质间存在交互作用[4]。研究发现,网络成瘾者的执行控制能力存在受损现象[10],注意力存在缺陷和涣散,情绪加工能力有缺陷[11],具有抑郁、孤独、社交焦虑等人格特征[12]。弱中央统合理论(the weak central coherence,WCC)指出网络使用成瘾者具有较弱的中央统合能力,行为主体的认知、情绪、注意和人格等特征存在缺陷,执行控制、整合和注意能力会明显低于正常人[10,13]。

    目前網络成瘾研究依据研究目的不同而选用不同的研究范式,运用较为成熟的认知神经研究范式有Stroop范式、Oddball范式、Go/Nogo范式等。对网络成瘾的ERP(event-related potential)研究主要集中在P300、N1、N2、NogoN2/P3几个脑波成分上,对其他脑波成分也有所研究,如反映大脑自动化加工过程的失匹配负波(mismatch negativity,MMN),反映人类在前注意阶段决定对事物是否注意的自动分类加工的PN,反映情绪加工过程的晚期正电位(late positive potential,LPP)以及与人类行为、决策相关的错误相关负波(error relation negative,ERN)等。基于此,依据已有理论支撑,本文将依次详细论述网络使用成瘾者在认知与动机功能受损、注意偏向、情绪加工与识别、抑制控制与感觉需求、奖赏系统、决策与执行控制系统等方面的研究成果。, 百拇医药(刘思义)
1 2 3 4 5 6 7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