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心理测量在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中的运用
〔摘要〕心理测量,是根据一定的法则用数字对人的行为加以确定,即依据一定的心理学理论,使用一定的操作程序,给人的行为和心理属性确定出一种数量化的价值。本文通过对运用心理测量的课例进行分析,重点阐述了心理测量在心理课堂中运用的可行性、意义和注意事项。
〔关键词〕心理测量;心理健康教育课;课例分析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8)04-0026-02
心理测量,是根据一定的法则用数字对人的行为加以确定,即依据一定的心理学理论,使用一定的操作程序,给人的行为和心理属性确定出一种数量化的价值。心理测量已被广泛应用于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中。对青少年进行心理测量,可以掌握他们的整体心理状况以及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对准确分析其心理特征、及时排除心理障碍、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起到重要作用。但在以往的研究中,心理测量主要运用于学生心理档案建立、心理咨询以及心理疾病诊断等方面,很少涉足于心理课堂。笔者认为心理测量作为心理健康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如果能将它合理地运用于心理课堂,相信定能发挥其独一无二的作用。
一、心理测量在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中运用的可行性
1905年,法国心理学家比奈和医生西蒙成功地开发出世界上第一个智力测验量表,称比奈-西蒙量表。此后,心理测量便在心理学史上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无论是智力测验、人格测验还是心理评定量表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423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