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保健版 > 家庭健康 > 青春期保健 > 青少年成长
编号:13240624
从“蓝鲸游戏”谈青少年自杀行为的识别、预防与干预(1)
http://www.100md.com 2018年2月1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8年第5期
     〔摘要〕本文结合“蓝鲸游戏”,从自杀的人际关系理论分析“蓝鲸游戏”导致青少年自杀的心理及行为原因;从性格特点、行为评估、情感支持系统、童年创伤等方面识别“蓝鲸游戏”高危人群;根据预防自杀的三个级别,提出“蓝鲸游戏”自杀行为的预防措施和危机干预,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提供指导与借鉴。

    〔关键词〕蓝鲸游戏;青少年;自杀;预防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8)05-0012-04

    “林深处见鹿,海蓝时现鲸”,这本是一个悠远唯美的意境,一个源自俄罗斯的“蓝鲸游戏”打破了人们对于这份美好的憧憬与向往。与“英雄联盟”“王者荣耀”等热门网游不同,“蓝鲸游戏”是一个引导青少年逐步自杀式的死亡游戏。该游戏借由多个社交媒体,以类似于“4:20叫醒我”“蓝鲸PRTST”“蓝鲸游戏群”等QQ群名做掩饰,为青少年分配“导师”,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诸如在凌晨4:20起床看恐怖电影、爬起重机、用刀片划伤自己、在手臂上雕刻鲸鱼等50项任务,直至结束自己的生命。
, 百拇医药
    截至2017年5月,全世界已有超过130名青少年因为“蓝鲸游戏”相继自杀,可怕的是,这种自杀游戏就如同瘟疫一般,藉由社交平台从俄罗斯传播到了世界上其他国家,包括墨西哥、英国、阿根廷、中国等在内的多国都发布了警告。据调查,“蓝鲸游戏”流入中国后,当月就成为了百度百科十大热门词汇之一,“蓝鲸”话题在互联网多个平台不断升温,其影响范围之广、危害程度之大,已经远远超乎我们的意料。一个看似“愚蠢荒诞”、让很多成年人“嗤之以鼻”的游戏,却令很多青少年们沉迷其中不能自拔,匆匆走向生命的不归路。那么,“蓝鲸游戏”是如何引导青少年们前仆后继地陷入自杀圈套?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在当前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我们应该怎样去识别和预防这种行为的发生呢?

    一、从自杀的人际关系理论谈“蓝鲸游戏”

    青少年自杀由于人数的日益增加而备受世界各国的关注。近年来,网络的普及和社会的发展,为青少年的自杀意念和自杀行为提供了“温床”。据调查,自杀是青少年非正常死亡的第三大原因。迄今为止,对青少年自杀行为的原因,学术界做了许多的研究和探讨,如自杀的心理动力学理论、杀死自我理论、“痛苦呐喊”模式、逃避自我理论、家庭系统理论等等。针对“蓝鲸游戏”这一特殊的利用网络循序渐进的自杀行为,笔者认为,除了青少年自身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蓝鲸游戏”的诱导性及恐吓性外,自杀的人际关系理论可以从人际的视角对青少年“蓝鲸游戏”自杀的心理和行为做出解读。
, 百拇医药
    自杀的人际关系理论提出了一个人实施自杀行为的三个核心因素,分别是受挫的归属感(缺乏归属感)、知觉到的累赘感(感到自己是负担)和习得的自杀能力(有能力实施自杀行为)。前两个因素与自杀意念相关,即自身想要自杀;第三个因素与自杀能力相关,即不怕死、不怕痛、对死亡的痛苦有超强的忍耐能力。

    (一)受挫的归属感

    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在其需要层次理论中指出,情感和归属的需要是人类的五种需要之一。自杀的人际关系理论也重视归属感对个人的重要意义,将归属的需要作为个体与他人联结的重要关系。据发现,部分因“蓝鲸游戏”自杀的青少年,有的出自离异家庭,有的遭受家庭暴力或校园欺凌,有的亲人伤亡,有的受父母关注太少,有的考试失利受到父母批评,有的恋爱受挫……这些导致他们出现社会退缩、开放性低、回避行为增多、悲观抑郁等表现,同时父母、亲朋、师长等社会支持系统没能给予他们足够的关爱和及时的正面干预,当个体知觉到自己与他人缺乏重要的联系或者与他人有意义的联系已经丧失,归属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时,便产生了心理上的孤独感和痛苦感,萌生出“我死了,也没人关心”的想法。
, http://www.100md.com
    (二)知觉到的累赘感

    部分青少年由于青春期的敏感心理,导致他们人际交往出现问题,缺少朋友或朋辈关系破裂,和父母交流少,很少得到他人的帮助,在这种强烈的孤单、封闭心理状态下,容易产生被世界抛弃,自身存在可有可无的感觉。他们会产生一种给别人“拖后腿”的错觉,认为自己是家庭、社会、朋友的负担,认为自己死了比活着更有价值和意义,于是萌生了“我是个累赘,我死了,他们就没有负担了”或者“我死了对父母、社会都有利”的想法。據调查发现,因“蓝鲸游戏”自杀的青少年,普遍存在自我讨厌、低自尊、自责、羞愧等人格特点,再加上心理压力过大无法排解的焦虑感和痛苦感,以及社会胜任需求无法得到满足产生的累赘感,与受挫的归属感一起激发了青少年的自杀意愿。

    (三)习得的自杀能力

    有了以上两点,还只能激发参与者的自杀意识,不足以引发自杀行为。一般来说,自杀行为是一种令人痛苦和恐惧的行为,真正实施自杀行为的人少之又少。那么为何参与“蓝鲸游戏”的青少年会不惧痛苦,前仆后继地实施自杀呢?通过观察“蓝鲸游戏”的任务单发现,50个任务指令,从最初的看恐怖电影开始,到后来在身体上刻鲸鱼,爬起重机,说出自己的死亡日期,直至结束自己的生命,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自杀者从最初的视觉感官、心理体验、在身上割开浅口等这些比较温和的手段,逐渐发展到后来的自残、体验死亡感觉、适应死亡痛苦等一系列尝试,游戏让参与者一步步习得了自杀能力,产生了对痛苦、恐惧以及疼痛的习惯化和耐受性,最终克服自我保护的本能,酿成了悲剧。可以说,“蓝鲸游戏”是让参与者在通往死亡的道路上逐渐适应死亡。
, http://www.100md.com
    二、识别“蓝鲸游戏”高危人群

    自2003年开始,每年的9月10日被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自杀预防协会确定为“世界预防自杀日”。预防自杀已经成为一项国际性行动,影响了越来越多的人。而预防自杀,关键又在于识别自杀的高危人群,若能及早识别,完全可以预防自杀想法产生。那么,如何识别参与“蓝鲸游戏”自杀的青少年呢?

    从性格特点上来说,参与“蓝鲸游戏”有自杀风险的青少年在认识问题上,过于片面,易偏激,冲动性强,易激惹;过分追求完美,过于内向、孤僻、敏感、多疑,遇到问题时易陷入情绪低落、焦虑、抑郁、绝望之中;情绪不稳定、具有反社会人格,自我讨厌、低自尊、自责、羞愧、有负罪感等都能成为他们自杀的性格因子。, 百拇医药(滕美丽)
1 2下一页


    参见:首页 > 保健版 > 家庭健康 > 青春期保健 > 青少年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