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布袋木偶在小学心理课上的应用(2)
如,在二年级的一堂课中,上课铃声刚刚响起的时候,学生还沉浸在下课时玩闹的状态中,没有完全安静下来。这时,如果采用强硬的措施,用说教的方式,学生未必不能安静下来,然而这多少会影响师生之间的情绪,为课堂开了一个“坏头”。怎么办呢?我将自己藏在讲台后,手上套着一个熊偶,置于讲台之上,喧闹的课堂立马禁了声,学生们眼睛睁得大大的,盯着小熊,注意力集中到讲台来了。接着,我结合绘本故事《大熊有一个小麻烦》,以第一人称讲述了大熊遇到麻烦想请求别人帮助,却没人愿意耐心倾听的遭遇,说明了倾听的重要性,也顺势导入了课题“学会倾听”,这样一来巧妙地控制了课堂秩序,同时营造了轻松的氛围,为接下来环节的开展做好了铺垫。
(二)活动展开:替身演出,身临其境
在心理活动课中,不少教师会使用心理情景剧作为主题活动,帮助学生学习方法,解决困扰。心理剧是“通过特殊的戏剧形式,让参加者扮演某种角色,以某种心理冲突情景下的自发表演为主,将心理冲突和情绪问题逐渐呈现在舞台上,以宣泄情绪、消除内心压力和自卑感,增強当事人适应环境和克服危机的能力……在演出中体验或重新体验自己的思想、情绪、梦境及人际关系,伴随剧情的发展,在安全的氛围中探索、释放、觉察和分享内在自我。这是一种可以让参与者练习怎么过人生,但不会因为犯错而被惩罚的方法。”[3]但是由于课堂时间的有限性,在没有充分时间准备的情况下,课堂上的心理剧通常只是即兴戏剧。这类的即兴演出,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要么会出现忘词的突发情况,要么则是参与者本身过分注重夸张演出,导致演出者与观众频繁笑场,草草收尾。这样流于形式的心理剧,看似热闹非凡,实际上并没有办法真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达到教学目标,反而浪费了大量有效的课堂时间。
, http://www.100md.com
布袋木偶作为传统戏剧的一种表演工具,在课堂需要使用心理剧技术的时候,自然能为其服务,而且相比一般的心理剧更具优势。
比如在“当受到批评的时候”这一课上,我以课本设置的情境——懒羊羊偷吃蛋糕被发现为引子,让学生自主设计接下来的情节,分别扮演批评与被批评的角色,目的是让他们学会批评与被批评时应该注意的方式方法,并能够通过表演得到切实的体验。虽然这个环节马上就引起学生的兴趣,让他们积极思考应对方法,但是在表演时却出现了笑场和忘词的问题,以至于最后学生的关注点在表演技巧而不是在中心问题上。
于是,在第二个班级,我事先准备好了对应的角色木偶,在学生设计好情节,写好简单的对话之后演出时,只需要在讲台后面操纵木偶,参考事先准备好的剧本,就能顺利进行演出。这一次,由于学生不必在背诵台词上花费太多时间,而是有了更多的时间体会角色的内心活动,写下发自内心真情实感的台词,而且,在表演时也不用直接面对观众,减轻了紧张感,该环节进行得很顺利,自然,观众的注意力会回到情节本身来,更容易引起他们的情感共鸣与自我反思。
, 百拇医药
(三)课后拓展:模拟实际,空椅训练
我们都知道,良好的心理品质的养成不在于一朝一夕,而在于细水长流日积月累。仅仅靠一节40分钟的课,无法让学生的心理状况立刻发生彻底的改变。因此,设计一个在结束之后能够继续作用、影响学生实际生活的拓展活动成为了深化课堂教学成果的有效方法之一。
例如,在以人际沟通为主题的课程中,我们的教学目标是要让学生克服害羞或恐惧心理,学会以合理的方式与他人进行沟通。学生在课堂上可能已经达成认知目标,了解到沟通的技巧,但是还没能达到熟练运用的程度,或者一时间无法马上克服回避的心理,达成良好沟通的能力目标。这时候空椅技术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它用于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对话,操作时可放两张椅子在来访者面前,坐到一张椅子上面时,就扮演自己;坐在另一张椅子上时,扮演别人,两者展开对话,模拟与人沟通的场景。利用空椅不断进行练习,在这种模拟实际的情境中逐渐完善沟通技巧,提高人际交往能力。但是对于年龄较小的学生来说,面对一张空椅子模拟训练有一定的难度。结合日常生活经验中多数人曾经有过的对玩偶倾诉宣泄的情况,将空椅替换成布袋木偶,减轻了紧张感,增加了安全感,更有利于他们的倾诉和练习。
, 百拇医药
四、注意事项
布袋木偶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既是一件好事,也可能变成一件“坏事”。通常我们只在一两个课堂环节中利用布袋木偶,但是学生的注意力却可能一直停留在它身上,而影响接下来的教学环节。所以,在不需要用到布袋木偶的环节,要合理过渡,让其离开学生的视线,避免注意力转移。
同时,在前文中提到,我们会将布袋木偶作为“替身”,让学生通过与替身的练习,来促进和他人的沟通,训练人际交往能力。我们最终的目标是要让学生回归到实际中,因此进行适当次数的训练即可,把握好时机,让木偶及时退场,再鼓励学生,让他勇敢迈出第一步,走进人际交往,而不是一直停留在与偶对话的状态,加剧回避心理。
在日常生活的基础上,积极开发已有资源,促使心理健康教育与非遗项目的有机融合,既能够让历史精粹得以保存,不断流传,还能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完善课程建设,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逐步培养起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生活即教育”,将一切可利用素材转化为心理健康教育的载体,将是我们不断努力和探索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林鸣.小玩具四两拨千斤[N].中国质量报, 2009-4-17,第8版.
[2] 李莉.人偶心理游戏疗法——一套简单有效的心理咨询技术[J].心理技术与应用,2015(2):55-58.
[3] 张日昇.咨询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何厝小学,厦门,361009)
编辑/卫 虹 终校/于 洪, 百拇医药(李惠娜)
(二)活动展开:替身演出,身临其境
在心理活动课中,不少教师会使用心理情景剧作为主题活动,帮助学生学习方法,解决困扰。心理剧是“通过特殊的戏剧形式,让参加者扮演某种角色,以某种心理冲突情景下的自发表演为主,将心理冲突和情绪问题逐渐呈现在舞台上,以宣泄情绪、消除内心压力和自卑感,增強当事人适应环境和克服危机的能力……在演出中体验或重新体验自己的思想、情绪、梦境及人际关系,伴随剧情的发展,在安全的氛围中探索、释放、觉察和分享内在自我。这是一种可以让参与者练习怎么过人生,但不会因为犯错而被惩罚的方法。”[3]但是由于课堂时间的有限性,在没有充分时间准备的情况下,课堂上的心理剧通常只是即兴戏剧。这类的即兴演出,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要么会出现忘词的突发情况,要么则是参与者本身过分注重夸张演出,导致演出者与观众频繁笑场,草草收尾。这样流于形式的心理剧,看似热闹非凡,实际上并没有办法真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达到教学目标,反而浪费了大量有效的课堂时间。
, http://www.100md.com
布袋木偶作为传统戏剧的一种表演工具,在课堂需要使用心理剧技术的时候,自然能为其服务,而且相比一般的心理剧更具优势。
比如在“当受到批评的时候”这一课上,我以课本设置的情境——懒羊羊偷吃蛋糕被发现为引子,让学生自主设计接下来的情节,分别扮演批评与被批评的角色,目的是让他们学会批评与被批评时应该注意的方式方法,并能够通过表演得到切实的体验。虽然这个环节马上就引起学生的兴趣,让他们积极思考应对方法,但是在表演时却出现了笑场和忘词的问题,以至于最后学生的关注点在表演技巧而不是在中心问题上。
于是,在第二个班级,我事先准备好了对应的角色木偶,在学生设计好情节,写好简单的对话之后演出时,只需要在讲台后面操纵木偶,参考事先准备好的剧本,就能顺利进行演出。这一次,由于学生不必在背诵台词上花费太多时间,而是有了更多的时间体会角色的内心活动,写下发自内心真情实感的台词,而且,在表演时也不用直接面对观众,减轻了紧张感,该环节进行得很顺利,自然,观众的注意力会回到情节本身来,更容易引起他们的情感共鸣与自我反思。
, 百拇医药
(三)课后拓展:模拟实际,空椅训练
我们都知道,良好的心理品质的养成不在于一朝一夕,而在于细水长流日积月累。仅仅靠一节40分钟的课,无法让学生的心理状况立刻发生彻底的改变。因此,设计一个在结束之后能够继续作用、影响学生实际生活的拓展活动成为了深化课堂教学成果的有效方法之一。
例如,在以人际沟通为主题的课程中,我们的教学目标是要让学生克服害羞或恐惧心理,学会以合理的方式与他人进行沟通。学生在课堂上可能已经达成认知目标,了解到沟通的技巧,但是还没能达到熟练运用的程度,或者一时间无法马上克服回避的心理,达成良好沟通的能力目标。这时候空椅技术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它用于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对话,操作时可放两张椅子在来访者面前,坐到一张椅子上面时,就扮演自己;坐在另一张椅子上时,扮演别人,两者展开对话,模拟与人沟通的场景。利用空椅不断进行练习,在这种模拟实际的情境中逐渐完善沟通技巧,提高人际交往能力。但是对于年龄较小的学生来说,面对一张空椅子模拟训练有一定的难度。结合日常生活经验中多数人曾经有过的对玩偶倾诉宣泄的情况,将空椅替换成布袋木偶,减轻了紧张感,增加了安全感,更有利于他们的倾诉和练习。
, 百拇医药
四、注意事项
布袋木偶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既是一件好事,也可能变成一件“坏事”。通常我们只在一两个课堂环节中利用布袋木偶,但是学生的注意力却可能一直停留在它身上,而影响接下来的教学环节。所以,在不需要用到布袋木偶的环节,要合理过渡,让其离开学生的视线,避免注意力转移。
同时,在前文中提到,我们会将布袋木偶作为“替身”,让学生通过与替身的练习,来促进和他人的沟通,训练人际交往能力。我们最终的目标是要让学生回归到实际中,因此进行适当次数的训练即可,把握好时机,让木偶及时退场,再鼓励学生,让他勇敢迈出第一步,走进人际交往,而不是一直停留在与偶对话的状态,加剧回避心理。
在日常生活的基础上,积极开发已有资源,促使心理健康教育与非遗项目的有机融合,既能够让历史精粹得以保存,不断流传,还能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完善课程建设,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逐步培养起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生活即教育”,将一切可利用素材转化为心理健康教育的载体,将是我们不断努力和探索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林鸣.小玩具四两拨千斤[N].中国质量报, 2009-4-17,第8版.
[2] 李莉.人偶心理游戏疗法——一套简单有效的心理咨询技术[J].心理技术与应用,2015(2):55-58.
[3] 张日昇.咨询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何厝小学,厦门,361009)
编辑/卫 虹 终校/于 洪, 百拇医药(李惠娜)
参见:首页 > 保健版 > 心灵空间 > 大众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