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18年第6期
编号:13239313
讨厌别人也讨厌自己的花季女孩(2)
http://www.100md.com 2018年2月2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8年第6期
     (三)寻找解决办法

    首先,重建依恋关系,提高依恋安全性。 我鼓励小星多和能给她接纳感、温暖感的人交流,比如她在咨询过程中提到的一位非常能理解她的读大学的堂姐,以及受她信赖、被她称之为“和煦春天”的心理老师,也就是我。在依恋治疗师霍姆斯看来,和这些人的交流所带来的积极感受与 “成功的父母带给他们孩子的感受”相似,可以有效弥补那些出现偏差的依恋关系,促进个体依恋内部工作模式的改善,帮助个体恢复情绪平稳,提高其情绪自我调节能力。

    基于此,我和她约定了接下来一周一次、一次50分钟、共10次的心理辅导,在辅导过程中,我努力做到:

    (1)进行情感性对话,尽可能多地接纳她的主观体验——感受、需求和想法;

    (2)当意见不一致或者因为纠正她的不合理信念而让她有不被接纳的感受时,敏锐地觉察她的感受并随时准备主动修复关系。
, 百拇医药
    (3)总体抱持接纳的态度,但伴随着对她的期待,这种期待略高于目前她对自己的期待。

    (4)对她的不合理信念及时进行面质;对她退缩的想法和行为设定限制,表达愿意和她一起努力的意愿。

    其次,在自我觉察中促进内省、调节情绪、增进自我认识与自我接纳。鼓励她在日常生活中增进自我觉察。一旦某个时刻开始感受到烦躁或者愤怒等,第一步,停下来,问一问自己:发生了什么事情?我的情绪体验是什么?我为什么有这种感觉?(“我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在回答自己的时候,一定要诚实。)接着要继续问自己,我为什么会这么想?到底我的哪一部分受到了损害?我能做些什么?也就是说,从觉察到自己的情绪开始,一步一步地,找到问题的根源,以及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不怕有情緒,怕的是情绪过于模糊,还没有被充分觉察和处理就被自己匆忙中忽略或者草率打发走了。

    再次,挖掘自我“闪光点”。试着每天发现自己的一个“小确幸”,并记录下来。事情大大小小都可以。比如:今天在课堂上我发言了,本来不想发言,可是我鼓起勇气战胜了自己,发过言之后感觉挺好,没有人鄙视我的答案。今天我和XX说话了,以前都不大敢和他说话,现在发现其实说句话也没有那么难。昨天晚上睡得好,因此今天的精力很好,感觉真舒服呢! 记录的时候,把重点放在事实和感受上,尽量少说评价性的话。坚持每天都记,每周都拿出来看一看。
, 百拇医药
    三、辅导效果与辅导反思

    小星是一个悟性很高的孩子,在和她一起完成了将近三个月的辅导之后,不久就是暑假,她作为准高三学生踏入了备战高考的征程。因为我暑假放假,一个假期没有见到她,但彼此在微信上一直有联系,从信息内容和语气分析,她的情绪已经越来越稳定,虽然对自己的质疑和对别人的不信任也时有反复,但她能调动积极的自我觉察,及时进行分析和自我调整,用她自己的话说:“我知道我还有好长一段路要走,但是因为已经有了方向,我心里就安定了,我不急,允许自己慢慢成长。”

    在对她的辅导过程中,我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体验,那就是自己常常要在面质和共情之间做出选择。因为她是一个依恋不安全类型的孩子,面对她常常出现的不合理信念——成绩在年级已经足够好了,可还是觉得自己很差,没有任何人看得起自己;明明内心深处对于父母把自己“遗弃”在异乡无法释怀,却绝不允许自己抱怨和责怪他们,甚至觉得就是自己不够好,出生的时机不对,因此才会让父母做出那样的决策。除了倾听和共情之外,我必须与她面质,然而每当面质之后,她就会敏感地问我是不是对她有看法,是不是她真的很糟糕,以致总是想不通在别人看来这么简单的道理。 面质会让她的焦虑感加重,以致我不得不不间断地一边面质,一边主动修复我们之间的关系,告诉她我不是对她有看法,我只是不同意她对于某件事情的具体看法。有时候我也会困惑,自己是不是应该更多共情而不是面质,但是,权衡之后我还是选择了在某些时候面质多于共情。因为我和她的关系是一个真实的人际关系,我接纳她,但并不意味着要纵容她错误的观点。 但不可否认,在整个辅导过程中,共情是贯穿始终的。对于一个依恋不安全、自我和他人模式都较为消极的孩子来说,我认为这是最适合的姿态。
, http://www.100md.com
    四、专家点评

    这是一个有情感温度、有理论深度、行为指导明确具体的咨询案例。在老师积极的共情、真诚的理解和无条件关注的氛围下,学生能全面地暴露自己的问题,表达自己真实的内心想法,对于一个自卑、敏感的青春期女孩而言,这一步并不容易。因此,这种倾诉与倾听过程本身已经具备了疗愈意义,蕴含着学生改变与成长的可能性。而对于这些表层问题,心理老师从依恋与人格的角度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把这种分析过程传递给学生,让学生得以在认知层面完成自我理解与接纳。在此之上,老师引导学生做出了在行为层面进行改变的努力,这些建议极具操作性,对于青春期的孩子而言,是非常适宜的。

    点评专家:朱凌云,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德育研究中心研究员

    (作者单位:北京市第十二中学,北京,100071)

    编辑/卫 虹 终校/于 洪, http://www.100md.com(李春花)
上一页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