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自我概念、心理健康和学业成绩的关系(1)
〔摘要〕学生的学业成绩是学校、教师、父母以及学生本人十分关注的,成绩的高低直接反映了学校的教育质量、家庭教育的效果、个体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对个体学业成绩产生影响的因素有环境因素、智力因素、个体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习惯以及个性心理品质等诸多因素。本研究从心理卫生和健全人格培养的角度,以普通小学生为研究对象,对其自我概念、心理健康水平和学业成绩的现状进行分析,探索相互之间的关系,验证三个变量之间的理论模型,检验心理健康在自我概念和学业成绩之间的中介作用。本研究选取兰州市安宁区某城区小学4~6年级512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自我描述问卷”(SDQI)和“心理健康测评问卷”(MHT)进行测查,最终得出结论:(1)小学生自我概念、心理健康和学业成绩之间存在显著相关;(2)小学生心理健康在自我概念与学业成绩之间起中介作用。
〔关键词〕小学生;自我概念;心理健康;学业成绩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8)07-0033-04
, 百拇医药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
近年来,我国研究者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调查发现,小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容乐观,看似无忧的他们,也有许多我们意想不到的心理健康问题。冯程程对大连市小学生的调查显示,小学生的心理行为问题可达15.4%,其中有3.2%的学生心理问题比较严重[1]。向晴2015年对江西省部分地区的小学生进行调查,发现小学生存在不同程度心理问题,占总人数的50.64%[2]。在个体成长过程中,自我概念是个体心理发展的重要特征,每个人一生的发展都离不开自我概念的发展。而个体的自我概念并不是直线发展的,在青春期之后呈上升趋势,而在此之前则是先上升后下降的[3]。小学生的自我概念在三年级已初步形成,并且逐步从主观趋向客观,从简单到复杂,这个时期是重要的转折和过渡阶段,将为个体成年后自我概念的发展奠定基础[4]。学业成绩是教育者和学生个体十分关注的,而教育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要保持学生学业成绩的平稳状态并且有所进步,需要从个体全部的教育资源去考虑,而小学生的自我概念发展以及心理健康水平和学业成绩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 百拇医药
(二)研究的意义
通过对小学四、五、六年级学生的自我概念和心理健康以及学业成绩三个变量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为科学预测小学生的学业成绩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文献综述
(一)学业成绩的研究
1.学业成绩的概念
学业成绩是指个体在学业领域的知识以及技能水平,一般以学业考试或者检测成绩为标准。本研究中有关学业成绩的资料,来源于该校期末由学校统一组织的各科考试成绩。
2.影响学业成绩的因素
学校是学生进行学习的主要场所,对各科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学生的主要任务。而学业成绩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包括儿童的智商、学习动机、学习习惯、学习兴趣,家长的教养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所处的教育环境等。学生的智力因素是完成学业的基本条件,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水平以及家长的教育方式是十分重要的,优质的教育资源和个体所处的社会环境也是影响学生学业成绩的重要方面。
, 百拇医药
(二)自我概念的研究
1.概念界定
长期以来,自我概念一直是界定不明确的,与自我、自我意识等界限不清,交叉重叠,甚至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它是哲学命题,处于各种研究的边缘,既有重叠又有分离。美国机能主义学派的心理学家James将自我概念引入心理学,此后心理学各个流派的研究者逐渐将自我概念作为对自我研究的一个单独命题来研究。Cooley认为自我概念是在与他人的交往和互动中获得的自我知觉的内容,是基于他人判断的一种反映,就像照镜子一样,个体的自我概念主要是通过与家人、朋友、老师等“重要他人”的交往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罗杰斯在《来访者中心疗法》一书中指出,自我概念是个体对与自身相联系的内容的知觉[5]。本研究采用《心理学大辞典》的作者朱智贤提出的定义,自我概念是基于个体在认知、情绪情感和意志方面协调一致基础上形成的自我个性的调节系统[6]。
2.自我概念的作用
, 百拇医药
《自我概念发展与教育》(Self - concept Develop-ment and Education)是著名心理学家伯恩斯(Burns)的重要著作,在这本书中他对自我概念的作用进行了系统的、完整的论述,提出了十分重要的有价值的且导向明确的观点[7]。自我概念的作用有如下几个方面。第一,自我引导的作用。在生活中,个体总是会遵循对自己看法保持一致性的方式,来进行自己行为的调整和控制。第二,自我解释的作用。不同的个体在经历同样的事情之后,个体的自我概念可以对其进行不同的解释,并累积不同的经验。第三,自我期望的作用。自我概念比较积极的个体对自己的期待和愿望比较高,消极的个体则对某些事情的期待和愿望较低。
(三)心理健康的研究
1.心理健康的定义
国际上一般认为比尔斯(Beers)的《一颗自我发现的心》(A Mind That Found Itself)一書于1908年3月出版,是心理健康运动开始的标志。本研究采用世卫组织(WHO)给出的定义,心理健康不仅仅是指个体在精神方面没有疾病以及异常的行为,更重要的是个体在生理方面、心理方面及社会适应方面能保持良好的状态[8]。
2.心理健康的标准
关于心理健康的标准,最经典的是马斯洛和米特尔在合著的《变态心理学》(Metamorphosis Psychology)中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总共包括十条具体内容:(1)充分了解自己;(2)有切合实际的生活目标;(3)具有完整和谐的人格;(4)能与外界顺利沟通;(5)具备一般学习的能力;(6)个性可以体现;(7)需要被满足;(8)人际关系良好;(9)可以有效控制情绪;(10)具有安全感[9]。, http://www.100md.com(彭敏)
参见:首页 > 保健版 > 心灵空间 > 大众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