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教育理论在幼儿教育领域的发展适宜性探究(2)
积极教育从培养儿童的积极天性出发,致力于培养儿童的优秀品质和美好心灵,促进心理积极和谐发展与心理潜能充分开发。教师对学生的优势识别和培养是实现积极教育的关键,积极优势包括六大美德和24项积极心理品质,每个儿童都会拥有几种积极的优势品质,如创造力、勇敢和领导力等都是孩子增长知识、维持友谊、取得成就的基础。尽管积极品格有一定的遗传性,但通过学习每个儿童都可以拥有一定的优势,并可以发挥优势来对抗压力和抑制不良行为[17]。在学前教育阶段,可以通过讲适合学前儿童的传统故事和组织节日活动,引导儿童在听故事和参加活动的过程中发现自身的积极品质,同时也发现他人的积极品质;让儿童练习使用简单的线索讲故事,既练习了语言技能又加强了对故事结构的理解,不但有助于培养儿童的积极品質,也有助于提高传统教育要求的学习技能[18]。
四、积极教育观对民族学前教育高品质发展的适宜性
“发展适宜性教育”是全美儿童早期教育协会极力提倡的儿童早期教育理念,彰显了整合理论、多元智能理论和全纳教育理论的核心思想[19]。全美儿童早期教育协会(NAEYC)于1987年颁布了《适宜0~8岁儿童发展的教育实践》,首次明确阐述了有关“发展适宜性教育”的基本观点和实施方式等,不仅成为美国幼儿教育的行动指南和评价标准,同时也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20]。发展适宜性教育(Developmentally Appropriate Practice,DAP)意指“与儿童发展相适宜的教育”,主要包括“年龄适宜性”和“个体适宜性”,教师应当根据儿童在某年龄阶段的典型发展状况,向儿童提供适宜的教育,无论是课程还是师幼互动,都应当适宜于儿童的个体差异[21]。近三十年来,“发展适宜性教育”对自身的理论体系进行了两次修订,倡导早期教育要“以儿童为本”,可持续、生态、健康全面发展[22]。要判断教育是否适宜,除了儿童的发展外,还要考虑文化和语言的多样性,在美国儿童早期教育协会发布的第二版和第三版说明中,明确了教师要掌握儿童生活的社会文化背景等相关知识,即“文化适宜性”。
, http://www.100md.com
探讨积极教育理论在幼儿教育领域的发展适宜性,需要充分考虑儿童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符合“年龄适宜性”和“个体适宜性”;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积极教育也要符合“文化适宜性”。积极教育依托积极心理学的各项研究成果,遵循儿童客观的发展规律,尊重脑认知神经科学的最新发现,提倡对儿童的差异进行识别并有针对性地提供个性化指导。积极心理学也日益重视跨文化的比较研究,在积极的情绪体验、积极的个性特征、积极的心理过程等方面的研究都获得了有意义的成果,有关“快乐”“乐观”“积极品格”“感恩”“心理韧性”等研究都表明积极教育理念在各种文化中存在普适性[23]。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蕴含了丰富的积极教育理念,音乐、舞蹈、工艺美术、雕塑、服饰、建筑,尤其是融入幼儿园日常活动中的艺术课程、“非遗”手工制作课程,已经极大丰富和提高了儿童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全国各族人民普遍拥有吃苦耐劳、勤奋勇敢、坚韧不拔、自信乐观等优良品质,在幼儿教育中可以通过让孩子参与讲读、角色扮演传说故事等,对自己和故事中人物的积极品质进行识别和理解,这与积极教育提倡的优势教育也是相适宜的。利用故事开展积极教育,一方面符合学前儿童喜欢传说故事的心理倾向,促进其语言能力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促进学前儿童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增强民族凝聚力,同时培养文化包容意识,发展多样性思维[24]。节日庆典除了有汉族比较普遍的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也很丰富,蒙古族那达慕、彝族火把节、傣族泼水节等,可以结合儿童积极教育开展相应的活动,不仅能给孩子以心灵上的洗礼,也能回归质朴,培养孩子对传统节日和对民族的积极情感。
, 百拇医药
发展适宜性教育也需要优秀教师——能够让儿童快乐并让教学活动有效的教师,务求“润物细无声”和“无声胜有声”,这与积极教育所提倡的渗透式教育理念不谋而合。教师是帮助儿童成长的环境创建者,提升儿童发展与学习的目标定位者和评价者,与家庭建立互惠关系的合作者[25]。积极教育的开展离不开师资培训,在一线教师群体进行积极教育理念的渗透式培训,是在幼儿教育领域发展适宜性积极教育的当务之急。
五、结语
纵观我国早期教育走过的百年风雨历程,我们一直在不懈地为儿童争取权利,争取发展适宜的教育[26]。世界上并不存在着一种最优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教育模式;我们每一所学校、每一个教室,都可以有自己的符合“发展适宜性”的教育实践[11]。积极教育理论作为一种年轻的教育理论取向,已经在教育领域的各个阶段展开尝试,并已取得了可以量化的实证研究成果。学前阶段的儿童身心发展迅速、可塑性极强,探讨积极教育理论在学前阶段的发展适宜性极为必要。
, 百拇医药
积极教育提倡的优势教育同样不能否定问题所在,不能过于理想化[17]。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并不都是一定要在学前阶段完成的,要充分考虑学前教育阶段的发展适宜性,结合学前教育的已有实践,采用渗透式的教育方法,教师经过积极教育理念的培训之后,在学前教育的日常活动中处处可以体现积极教育的方法。通过与幼儿积极的沟通、积极的情绪反馈和积极正向的引导,识别并悦纳儿童的行为表现,顺应并发展儿童的积极天性,一定能够培养出幸福快乐、积极乐观的阳光儿童。
参考文献
[1]程志龙.我国幼儿教育面临的问题、成因和对策[J].学术界,2014(5):207-217.
[2]庞丽娟,王红蕾,吕武.对“全面二孩”政策下我国学前教育发展战略的建议[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6):12-21.
[3]杨晓萍,李敏.焦点与转向:我国学前教育质量研究述评[J].教育研究,2016(4):74-80.
[4]陈振华.积极教育论纲[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9):27-39., 百拇医药(贾新超)
四、积极教育观对民族学前教育高品质发展的适宜性
“发展适宜性教育”是全美儿童早期教育协会极力提倡的儿童早期教育理念,彰显了整合理论、多元智能理论和全纳教育理论的核心思想[19]。全美儿童早期教育协会(NAEYC)于1987年颁布了《适宜0~8岁儿童发展的教育实践》,首次明确阐述了有关“发展适宜性教育”的基本观点和实施方式等,不仅成为美国幼儿教育的行动指南和评价标准,同时也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20]。发展适宜性教育(Developmentally Appropriate Practice,DAP)意指“与儿童发展相适宜的教育”,主要包括“年龄适宜性”和“个体适宜性”,教师应当根据儿童在某年龄阶段的典型发展状况,向儿童提供适宜的教育,无论是课程还是师幼互动,都应当适宜于儿童的个体差异[21]。近三十年来,“发展适宜性教育”对自身的理论体系进行了两次修订,倡导早期教育要“以儿童为本”,可持续、生态、健康全面发展[22]。要判断教育是否适宜,除了儿童的发展外,还要考虑文化和语言的多样性,在美国儿童早期教育协会发布的第二版和第三版说明中,明确了教师要掌握儿童生活的社会文化背景等相关知识,即“文化适宜性”。
, http://www.100md.com
探讨积极教育理论在幼儿教育领域的发展适宜性,需要充分考虑儿童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符合“年龄适宜性”和“个体适宜性”;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积极教育也要符合“文化适宜性”。积极教育依托积极心理学的各项研究成果,遵循儿童客观的发展规律,尊重脑认知神经科学的最新发现,提倡对儿童的差异进行识别并有针对性地提供个性化指导。积极心理学也日益重视跨文化的比较研究,在积极的情绪体验、积极的个性特征、积极的心理过程等方面的研究都获得了有意义的成果,有关“快乐”“乐观”“积极品格”“感恩”“心理韧性”等研究都表明积极教育理念在各种文化中存在普适性[23]。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蕴含了丰富的积极教育理念,音乐、舞蹈、工艺美术、雕塑、服饰、建筑,尤其是融入幼儿园日常活动中的艺术课程、“非遗”手工制作课程,已经极大丰富和提高了儿童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全国各族人民普遍拥有吃苦耐劳、勤奋勇敢、坚韧不拔、自信乐观等优良品质,在幼儿教育中可以通过让孩子参与讲读、角色扮演传说故事等,对自己和故事中人物的积极品质进行识别和理解,这与积极教育提倡的优势教育也是相适宜的。利用故事开展积极教育,一方面符合学前儿童喜欢传说故事的心理倾向,促进其语言能力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促进学前儿童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增强民族凝聚力,同时培养文化包容意识,发展多样性思维[24]。节日庆典除了有汉族比较普遍的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也很丰富,蒙古族那达慕、彝族火把节、傣族泼水节等,可以结合儿童积极教育开展相应的活动,不仅能给孩子以心灵上的洗礼,也能回归质朴,培养孩子对传统节日和对民族的积极情感。
, 百拇医药
发展适宜性教育也需要优秀教师——能够让儿童快乐并让教学活动有效的教师,务求“润物细无声”和“无声胜有声”,这与积极教育所提倡的渗透式教育理念不谋而合。教师是帮助儿童成长的环境创建者,提升儿童发展与学习的目标定位者和评价者,与家庭建立互惠关系的合作者[25]。积极教育的开展离不开师资培训,在一线教师群体进行积极教育理念的渗透式培训,是在幼儿教育领域发展适宜性积极教育的当务之急。
五、结语
纵观我国早期教育走过的百年风雨历程,我们一直在不懈地为儿童争取权利,争取发展适宜的教育[26]。世界上并不存在着一种最优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教育模式;我们每一所学校、每一个教室,都可以有自己的符合“发展适宜性”的教育实践[11]。积极教育理论作为一种年轻的教育理论取向,已经在教育领域的各个阶段展开尝试,并已取得了可以量化的实证研究成果。学前阶段的儿童身心发展迅速、可塑性极强,探讨积极教育理论在学前阶段的发展适宜性极为必要。
, 百拇医药
积极教育提倡的优势教育同样不能否定问题所在,不能过于理想化[17]。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并不都是一定要在学前阶段完成的,要充分考虑学前教育阶段的发展适宜性,结合学前教育的已有实践,采用渗透式的教育方法,教师经过积极教育理念的培训之后,在学前教育的日常活动中处处可以体现积极教育的方法。通过与幼儿积极的沟通、积极的情绪反馈和积极正向的引导,识别并悦纳儿童的行为表现,顺应并发展儿童的积极天性,一定能够培养出幸福快乐、积极乐观的阳光儿童。
参考文献
[1]程志龙.我国幼儿教育面临的问题、成因和对策[J].学术界,2014(5):207-217.
[2]庞丽娟,王红蕾,吕武.对“全面二孩”政策下我国学前教育发展战略的建议[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6):12-21.
[3]杨晓萍,李敏.焦点与转向:我国学前教育质量研究述评[J].教育研究,2016(4):74-80.
[4]陈振华.积极教育论纲[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9):27-39., 百拇医药(贾新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