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18年第11期
编号:13230182
你的爱,胜过一切(1)
http://www.100md.com 2018年4月1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8年第11期
     〔摘要〕运用元认知干预技术对青春期女高中生进行心理干预,分析其家庭问题背后的真正心理机制(潜意识条件性情绪反应),通过临床暗示训练消除其过敏反应,改善其焦虑情绪并输入积极的价值观和理想信念,帮助其正确认识家庭问题,促进积极转变进而塑造优秀人格。

    〔关键词〕元认知干预技术;青春期;潜意识条件性情绪反应

    〔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8)11-0047-03

    青春期的少年身心发展正处于一种非平衡状态,心理上的成人感与幼稚性的交融使他们面临种种矛盾挑战。随着青少年们一系列生理与智力的特殊变化,他们在自我意识、情绪情感以及与父母、伙伴关系等方面会表现出极端的特点[1]。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家庭中各式人际关系的影响交互作用,特别是父母的婚姻质量对儿童心理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有研究表明,青少年的抑郁心境会在17~18岁达到高峰,随后下降至成人水平;并且有抑郁情绪的青少年具有较少的同双亲的亲密度、社会支持,比同伴会表现出较低的自尊。青少年的抑郁与持续的焦虑,若不加以治疗会对成年后的生活、工作产生不良影响。
, http://www.100md.com
    本文以一名女高中生由于家庭问题引起的持续的焦虑心境的干预辅导为例,介绍元认知干预技术的主要原理与治疗过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可操作性建议。

    一、来访者基本情况

    (一)自然情况

    小琳(化名),女,高二,学习成绩中等偏上,踏实努力,谈吐之间表現出文静且敏感。其父亲是医院后勤,性格温和,小琳与父亲关系不错;母亲是医院护士,性格比较偏激,对小琳要求严格,批评较多。父母在她八岁时离异,此后她跟着爸爸和奶奶居住,在她初中时父亲再婚,搬离了奶奶家。母亲有过两个男朋友却一直未再婚,小琳刚读高中时母亲将她从奶奶家接出来在学校旁租房住。

    来访者自述:“自己从没有感受过圆满的家庭氛围,一直有个心愿希望父母有天可以一起来接自己回家,陪伴自己一天。”母亲强烈排斥这件事,所以她一直认为自己一切的努力都是为了让父母看到自己光亮,甚至能完成自己的心愿。生活中,母亲习惯性的批评让小琳经常感到自卑、孤独,与同学的人际关系也受到了影响。
, 百拇医药
    (二)症状表现

    1.母女关系

    小琳认为母亲性格急躁,一旦提到与父亲有关的话题就会发脾气,还会借机批评她的学习成绩,母女之间多次因此发生争吵,这种批评的话语会使小琳难受很多天。小琳很渴望母亲的关爱,却又觉得母亲从未理解过自己,只会用生活费来敷衍,有时小琳觉得自己的努力都是白白浪费,情况严重时自杀的念头还会闪过。

    2.人际关系

    小琳认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带有“功利性”。自述:“我如何对待对方,对方就应该如何对我,如果没有,我就会很伤心,觉得别人特别不够朋友”,所以小琳会经常用些讨好的方式让同学帮她做事。同学之间聊天会开些玩笑,一旦同学对她有些消极的评价说法,小琳就会非常受不了,很容易陷入焦虑的状态。

    二、来访者问题形成心理机制
, http://www.100md.com
    (一)消极潜意识条件性情绪反应

    元认知干预技术运用科学的整体心理观来分析来访者问题形成的心理机制,突破了以往心理疗法只针对单因素的局限,将来访者认知、行为、潜意识及其关系等因素进行完整、清晰的整体表征[2]。元认知干预技术体系应用新潜意识观的指导,即没有意识到或意识到了调控不了的自动运行的心理活动过程与状态,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研究分析出,几乎所有的心理障碍都是以潜意识条件性情绪反应为关键因素。潜意识条件性情绪反应是一种在条件反射形成和发生过程中本人未曾意识到,或者本人意识到但无法控制的情绪反射,可表示为S-E-R的过程。此种反应过程容易建立也容易消除,其中S(stimulation)是问题情境或刺激事件,E(emotion)是自动产生的情绪,R(reaction)是条件性情绪推动下个体的反应。潜意识条件性情绪反应具体表现为躯体反应(R1);情绪与思维具有同质性,所以也会表现出非理性症状思维(R2);受到消极情绪与认知的影响还会表现出非理性的外显行为(R3)。
, 百拇医药
    在咨询过程中诊断,小琳的持续焦虑心境是后天成长过程中受家庭环境影响形成的消极的潜意识条件性情绪反应。与母亲交流的过程中,当母亲用过激语言批评她时(S),她便会条件化的产生焦虑、自卑的情绪(E),并会与母亲争吵,觉得自己的一切努力都是浪费(R),这些反应使她产生负性认知评价性情绪,更加不知所措与悲伤(E'),加重了她的焦虑。此种潜意识条件性的过敏情绪也泛化到了她与同学们的交往中,产生类似的反应过程。

    总体来看,小琳有着青春期非常明显的矛盾、敏感的心理特征,自我意识很强,很希望父母与同学都可以看到自己的闪光点,很抵触他们的负性评价。也由于她的家庭环境稍显特殊,负性情绪的积累使她的基础焦虑很高,一直希望自己可以足够优秀赢得他人的表扬,特别是母亲。她的情况可总结为图1。

    (二)青春期非理性思维与行为

    小琳其实很爱自己的母亲,却又对她有诸多抱怨;她也想与同学们交好,却又控制不住自己与他们生气。一方面,小琳内心脆弱细腻,拥有强烈的自尊心,她希望自己的一切言行表现都可以受到赞赏,对他人的批评有着很夸张过敏的极端化思维。另一方面,她的思维中存在着固化的错误理念,她根据母亲的反应认定,母亲一直不满足自己的心愿是因为自己的学习成绩不够优秀。根据阿诺德的情绪认知评定理论,这种非理性思维是她长期的焦虑、压抑心境的重要原因。

    小琳由于家庭复杂,并且阅历尚浅,还没有懂得如何去真正关爱、孝敬父母;在人际交往中也缺乏相应的沟通技巧。小琳对这种刺激情境没有正确的应对办法,与母亲、同学的关系一直处于很紧张的状态。

    三、元认知技术的干预设计过程

    (一)认知辅导, 百拇医药(李婷婷)
1 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