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自残行为及其心理辅导对策(1)
〔摘要〕中学生自残行为性质恶劣,严重危害学生群体的身心健康,但是我国目前对青少年自残行为的研究很少。深入了解中学生自残行为的特点和原因,可以帮助辅导者深入理解学生群体这一行为的本质。本研究通过丰富的中学生自残行为的辅导案例,剖析了中学生自残行为,并在其基础之上提出应对策略,以期为学生自残行为的心理辅导和干预提供指导。
〔关键词〕自残行为;中学生;心理辅导
〔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8)14-0020-03
自残行为是指不以死亡为目的、故意伤害自身身体组织的行为[1]。调查结果显示,我国不同地区的青少年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自残行为,并且发生率正在逐渐升高[2-5]。自残行为具有负面影响,极端的自残行为可能会导致死亡、身体损毁、残障等恶劣的后果,并且这种行为在青少年群体当中容易产生负面的互相感染,而严重危害学生群体的身心健康。本文以广东省中山市实验中学的中学生为例,对中学生自残行为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心理辅导策略。
, http://www.100md.com
一、中学生群体中常见的自残行为及表现
割伤行为。学校教师、校医及心理辅导教师发现,部分初中生存在使用钉子、碎玻璃片、小刀或其他尖锐物品割伤自己身体部位的行为。学生大多割伤手臂及手腕处,部分学生会选择相对隐蔽的身体部位,以防被老师和同学发现。
撞击行为。部分学生在生活中存在用头部、拳头撞击墙体等行为,当被冲撞的部位体验到疼痛感的时候,便会停止下来,次数和频率均不固定。
鞭打行为。一些中学生存在使用皮带、戒尺等尖锐物品鞭打自己的行为,这种行为一般发生在家里或隐蔽的场所,在学校期間学生会克制自己,以防被同学发现会觉得自己很变态。
过度拔毛发、指甲等行为。这一行为主要出现在女生中,男生中较少。主要表现为病理性的拔头发、拔手指甲等行为,并且次数频繁,持续时间长。
, http://www.100md.com
二、中学生常见自残行为的原因分析
中学生面临着许多来自社会环境的危险因素和青春期发展阶段对他们提出的挑战。他们出现上述自残行为的主要原因如下。
(一)强烈的负面情绪体验和攻击行为
学生出现自残行为与焦虑、挫败感、内疚感、自责感、压抑、烦躁、孤独感等强烈的负面情绪体验有关,这一发现与西方学者Guertin的研究结果一致[6]。当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到这些负面情绪,而又无法通过正常的渠道来排解的时候,伤害和攻击自己身体的痛感,会暂时成为他们释放心灵痛苦的通道,自残行为可能减轻了学生情绪体验中的痛苦和挫败感。
(二)自残行为常伴随着特定的心理障碍
中学生自残行为与抑郁症、精神分裂症、躁郁症、双向情感障碍等有关。西方有学者指出,要对自残行为列出特定心理障碍的诊断指标[7],但是目前这一观点还存在着诸多争议。
, http://www.100md.com
(三)童年早期创伤
部分学生在童年早期经历过社会暴力事件,例如家庭成员间的暴力,父母离异,不良的家庭教育,养育者的精神忽视与虐待,被同学欺凌、殴打等严重负性生活事件,更容易表现出自残行为。西方有研究发现,12~18岁的自残者中,在家庭内存在困难的占有很大比例,父母离婚、分离或死亡等造成了家庭破裂,生活在这样的家庭中的儿童的自残机会,是有更好照顾的青少年的20倍[8]。早期的童年创伤经历,可能会使学生心中固化自身的失败、不配被爱护等消极念头,从而导致学生在遭遇挫折时更容易使用消极的应对方式。
(四)青少年特定心理发展阶段
中学生处于青春期,在这一阶段同辈关系对学生的影响要远远超过其他群体,加之青少年的尝鲜和好奇心理,导致自残行为会在学生间具有强烈的传染性。加之学生的自残都会在隐蔽的身体部位施行,不容易被家长和教师发现,因此会更加扩大这种危险行为相互感染。另外,中学阶段学业压力较重,13~14岁的青少年处于“精神断乳期”和“心理断乳期”,同时,又是身心快速发展的“风暴期”,学生感觉自己已经是独立的成年人,但由于现实能力的不足,当在生活和学业中体会到挫败感时,容易导致急躁和自责,从而出现自残等极端的行为。
, http://www.100md.com
(五)渴望关爱和关注的心理
由于处于特定的心理发展阶段,中学生一方面感觉自己已经是成年人,另一方面也渴望能够获得教师、家人及同学的关爱和关注。笔者在心理辅导的过程中发现,尤其是在学业成绩、人际交往表现一般,在同伴中存在感较低的学生,当其一直没有展示自我的机会,可能以自残等极端行为,来寻求老师和同学的关注。
(六)缺乏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
笔者在为学生做心理辅导的过程中发现,大部分出现自残行为的学生在生活中均没有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人都具有社交的需要,包括友谊、爱情、归属、信任与接纳的需要。对于中学生而言,他们需要有社会交往、良好的人际关系、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和爱,在组织中能得到他人的接纳与信任。因此,当部分学生在家庭中缺失亲情和关爱,并无法与同学形成良好的支持网络时,当频繁体验到压抑和痛苦时,无法从自身的社交系统中获得支持和接纳,更加容易以自我伤害等行为来作为释放痛苦的渠道。
, 百拇医药
(七)生理因素
中学生自残行为有一定的生理因素。有学生这样描述说:“每次我会感觉到身体和大脑中充斥着一股气流,我自己无法压制。”西方有医学研究表明,青少年自残者往往极容易生气、冲动、焦虑、易怒,他们大脑中多巴胺的含量较少,多巴胺的水平会影响人的自我控制能力[9]。
三、中学生自残行为的心理辅导策略
针对中学生自残行为的心理辅导需要融合多种策略和技术来进行,并且在不同的时期应有不同的侧重点。例如在辅导的开始阶段主要集中在支持性会谈上,为来访学生提供心理支持,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适当地宣泄情绪,并及时甄别出需要转介的学生等;中期辅导的侧重点可以集中在认知调整与具体的方法指导方面;咨询后期的辅导应重点集中在巩固新的应对方法,强化前期的辅导效果方面。下文将按照辅导的前期、中期、后期三个阶段来分别对具体的辅导策略作阐述。, http://www.100md.com(罗元珊)
〔关键词〕自残行为;中学生;心理辅导
〔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8)14-0020-03
自残行为是指不以死亡为目的、故意伤害自身身体组织的行为[1]。调查结果显示,我国不同地区的青少年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自残行为,并且发生率正在逐渐升高[2-5]。自残行为具有负面影响,极端的自残行为可能会导致死亡、身体损毁、残障等恶劣的后果,并且这种行为在青少年群体当中容易产生负面的互相感染,而严重危害学生群体的身心健康。本文以广东省中山市实验中学的中学生为例,对中学生自残行为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心理辅导策略。
, http://www.100md.com
一、中学生群体中常见的自残行为及表现
割伤行为。学校教师、校医及心理辅导教师发现,部分初中生存在使用钉子、碎玻璃片、小刀或其他尖锐物品割伤自己身体部位的行为。学生大多割伤手臂及手腕处,部分学生会选择相对隐蔽的身体部位,以防被老师和同学发现。
撞击行为。部分学生在生活中存在用头部、拳头撞击墙体等行为,当被冲撞的部位体验到疼痛感的时候,便会停止下来,次数和频率均不固定。
鞭打行为。一些中学生存在使用皮带、戒尺等尖锐物品鞭打自己的行为,这种行为一般发生在家里或隐蔽的场所,在学校期間学生会克制自己,以防被同学发现会觉得自己很变态。
过度拔毛发、指甲等行为。这一行为主要出现在女生中,男生中较少。主要表现为病理性的拔头发、拔手指甲等行为,并且次数频繁,持续时间长。
, http://www.100md.com
二、中学生常见自残行为的原因分析
中学生面临着许多来自社会环境的危险因素和青春期发展阶段对他们提出的挑战。他们出现上述自残行为的主要原因如下。
(一)强烈的负面情绪体验和攻击行为
学生出现自残行为与焦虑、挫败感、内疚感、自责感、压抑、烦躁、孤独感等强烈的负面情绪体验有关,这一发现与西方学者Guertin的研究结果一致[6]。当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到这些负面情绪,而又无法通过正常的渠道来排解的时候,伤害和攻击自己身体的痛感,会暂时成为他们释放心灵痛苦的通道,自残行为可能减轻了学生情绪体验中的痛苦和挫败感。
(二)自残行为常伴随着特定的心理障碍
中学生自残行为与抑郁症、精神分裂症、躁郁症、双向情感障碍等有关。西方有学者指出,要对自残行为列出特定心理障碍的诊断指标[7],但是目前这一观点还存在着诸多争议。
, http://www.100md.com
(三)童年早期创伤
部分学生在童年早期经历过社会暴力事件,例如家庭成员间的暴力,父母离异,不良的家庭教育,养育者的精神忽视与虐待,被同学欺凌、殴打等严重负性生活事件,更容易表现出自残行为。西方有研究发现,12~18岁的自残者中,在家庭内存在困难的占有很大比例,父母离婚、分离或死亡等造成了家庭破裂,生活在这样的家庭中的儿童的自残机会,是有更好照顾的青少年的20倍[8]。早期的童年创伤经历,可能会使学生心中固化自身的失败、不配被爱护等消极念头,从而导致学生在遭遇挫折时更容易使用消极的应对方式。
(四)青少年特定心理发展阶段
中学生处于青春期,在这一阶段同辈关系对学生的影响要远远超过其他群体,加之青少年的尝鲜和好奇心理,导致自残行为会在学生间具有强烈的传染性。加之学生的自残都会在隐蔽的身体部位施行,不容易被家长和教师发现,因此会更加扩大这种危险行为相互感染。另外,中学阶段学业压力较重,13~14岁的青少年处于“精神断乳期”和“心理断乳期”,同时,又是身心快速发展的“风暴期”,学生感觉自己已经是独立的成年人,但由于现实能力的不足,当在生活和学业中体会到挫败感时,容易导致急躁和自责,从而出现自残等极端的行为。
, http://www.100md.com
(五)渴望关爱和关注的心理
由于处于特定的心理发展阶段,中学生一方面感觉自己已经是成年人,另一方面也渴望能够获得教师、家人及同学的关爱和关注。笔者在心理辅导的过程中发现,尤其是在学业成绩、人际交往表现一般,在同伴中存在感较低的学生,当其一直没有展示自我的机会,可能以自残等极端行为,来寻求老师和同学的关注。
(六)缺乏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
笔者在为学生做心理辅导的过程中发现,大部分出现自残行为的学生在生活中均没有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人都具有社交的需要,包括友谊、爱情、归属、信任与接纳的需要。对于中学生而言,他们需要有社会交往、良好的人际关系、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和爱,在组织中能得到他人的接纳与信任。因此,当部分学生在家庭中缺失亲情和关爱,并无法与同学形成良好的支持网络时,当频繁体验到压抑和痛苦时,无法从自身的社交系统中获得支持和接纳,更加容易以自我伤害等行为来作为释放痛苦的渠道。
, 百拇医药
(七)生理因素
中学生自残行为有一定的生理因素。有学生这样描述说:“每次我会感觉到身体和大脑中充斥着一股气流,我自己无法压制。”西方有医学研究表明,青少年自残者往往极容易生气、冲动、焦虑、易怒,他们大脑中多巴胺的含量较少,多巴胺的水平会影响人的自我控制能力[9]。
三、中学生自残行为的心理辅导策略
针对中学生自残行为的心理辅导需要融合多种策略和技术来进行,并且在不同的时期应有不同的侧重点。例如在辅导的开始阶段主要集中在支持性会谈上,为来访学生提供心理支持,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适当地宣泄情绪,并及时甄别出需要转介的学生等;中期辅导的侧重点可以集中在认知调整与具体的方法指导方面;咨询后期的辅导应重点集中在巩固新的应对方法,强化前期的辅导效果方面。下文将按照辅导的前期、中期、后期三个阶段来分别对具体的辅导策略作阐述。, http://www.100md.com(罗元珊)
参见:首页 > 保健版 > 心灵空间 > 大众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