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不良行为的心理探因及教育对策
〔摘要〕中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特殊时期,由于个性心理不健全和外部环境的影响,往往容易出现令家长和教师深感头痛和棘手的不良行为。有效地防止学生不良行为是学校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本文分析了中学生常见不良行为的心理成因,并给出教育对策。〔关键词〕不良行为;中学生; 成因;教育对策
〔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8)15-0066-02
中学生的不良行为可以分为过错行为和不良品德行为两种。对这两种行为不良的区分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与管理意义。两者都是指行为不符合道德要求,只不过后果的严重性和行为的稳定性不同,如果将过错行为视为不良品德行为,就会将问题严重化,反之则有轻率之嫌。从而导致教育与管理措施的不当,失去对学生行为不良转化条件的把握和矫正良机。
过错行为是由不恰当的需要或好奇、好动、试探、畏惧、缺乏经验、认识能力不足等因素引起的违反纪律和一般行为规则的行为。品德不良行为是错误的意识倾向或个体特点所产生的违反道德规范、损害他人和集体利益的不良行为。
一、中学生不良行为的心理探因
青少年时期生理发育与心理发展之间的矛盾,导致了青少年不健康的需要、错误的道德观念、消极的道德情感体验、道德意志薄弱、不良的行为习惯等。导致这些行为的原因如下。
人际关系不正常。有的孩子缺乏家庭温暖;有的家长过分溺爱孩子,孩子以自我为中心,不能与同学和睦相处;有的学生与教师关系紧张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818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