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保健版 > 心灵空间 > 大众心理 > 儿童心理 > 儿童孤独症
编号:13281776
自闭症儿童课堂干扰行为积极干预个案研究(1)
http://www.100md.com 2018年8月2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8年第24期
     〔摘要〕在对个案课堂干扰行为观察和结构化访谈的基础上进行功能分析,得出个案问题行为的功能是感官刺激。根据干扰行为的功能制定有针对性的前事控制、行为教导以及后果处理等多种策略对个案的问题行为进行干预。经过12周的系统干预:个案抓凳子的课堂干扰行为明显减少,运用手势及图片表达的积极行为显著增多,并且口语能力也有所提高,干预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自闭症儿童;课堂干扰行为;积极行为支持;功能性行为分析;干预策略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8)24-0045-04

    一、基本情况

    张某,男,2004年9月出生,父母经商,居家环境较好,家庭气氛民主。父母平时比较忙,由爷爷、奶奶、伯父、伯母带,他们都很溺爱他。张某的认知、理解能力较差,只能指认部分常见事物,能够理解一步指令和少许二步指令,健康状况良好。家族无精神病史,母亲孕期和产期正常,剖宫产,各项指标正常。两岁半时,发现异常,在广州中山三院确诊为儿童自闭症。有少许语言,只有几个词语发音清晰(阿姨,爸爸、妈妈),其他发音模糊,上下分别长了两排牙齿,影响咬硬的食物。粗大动作发展一般,能跑,会双脚跳,但不会单脚跳,不会拍球、抛接球。精细动作发展较差,不会握笔,不会用剪刀,生活基本能够自理。能通过用手指或者拉人,并发出咿咿呀呀的声音等方式与人沟通。喜欢玩滑板、秋千、波波池等。经常在课堂上兴奋地使劲用手抓凳子发出很大的声音,影响课堂教学。一直在特殊学校就读至今。
, http://www.100md.com
    二、界定需要干预的问题行为

    综合分析各种途径收集的信息,对张某的目标行为进行操作性定义:

    张某的干扰行为是指在课堂上用手抓凳子发出响声。

    张某的干扰行为持续时间长,发生频繁,行为发生时伴随兴奋的情绪出现,没有接受过系统干预。张某的干扰行为与发生的情境有关,情境不同,持续的时间也不同。

    三、问题行为的功能评估

    (一)量表化访谈结果

    采用Durand的“行为动因评估量表”对其他教师和家长进行访谈,结果如表1。从表1可知张某的干扰行为的主要功能是满足刺激。

    (二)ABC行為观察记录
, 百拇医药
    运用ABC行为观察记录表,观察记录张某的课堂干扰行为,主要记录干扰行为发生的前提事件、行为表现及结果,表2为张某课堂干扰行为观察记录摘要。综合量表化访谈和直接观察的结果,可以得出:张某干扰行为的主要功能是感官刺激。

    四、实施干预

    Janney和Snell[1]认为积极行为支持一般包含三种介入策略:事前预防、行为教导和后果改变。对张某也从这三个方面进行干预。

    (一)事前预防

    第一,调换凳子。干预前研究者反复思考“为什么他喜欢抓凳子?而不是其他东西?”后来发现,班级的凳子稍微用力一抓就会发出比较大的响声,而且抓完不会让手觉得很痛,张某通过抓凳子获得感官刺激。研究者将张某的凳子换成一张打磨抛光的木凳,这样抓起来声音会大幅度降低。同时将他的座位安排在老师比较容易看到,并且方便指导的离讲台较近的中间位置。还将一个语言能力较强的学生安排在他的另一边,给他树立一个模仿学习的榜样。
, http://www.100md.com
    第二,重视课堂常规的建立。教师在上课前,先用积极语言对学生提出行为要求。例如,学生一起跟着教师说:“脚放好,手放好,腰挺直,眼睛看着某老师。”张某虽然不会完全跟着大家有节奏地说,但是他会模仿老师的动作。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恰当的方式提醒。例如教师说“一二三,坐端正”“小眼睛,看黑板”“小脑袋,抬起来”等。在张某的课桌上,贴上两张图片,一张是认真听课的图片,下面打钩,表示应该这样做;一张是用手抓凳子的图片,打叉,表示不能这样做。

    第三,实施个别化教学。张某各方面的能力都比班级其他学生差,没有办法参与很多课堂教学活动。教师分析他的能力状况、学习风格,选择适合他的教学内容,采用恰当的教学方式促进他的发展。例如,绘画与手工课,张某不会用剪刀,教师担心他的安全,没有发给他剪刀,无聊的他就会出现问题行为如抓凳子。教师让他学习撕纸、粘贴碎纸,这样不仅可以训练他的手指精细能力,还可以避免问题行为的发生。教师的教学活动不仅要适合班级大部分学生,还要照顾到少数学生的个别化需要。教师可以通过提供涵盖同一主题、难度不同的学习任务单或个别化学习材料等来实现兼顾全部与个别的目的。
, 百拇医药
    第四,课间安排丰富的活动。研究者和班级教师商量,课间安排一个助教带领张某在走廊里跑步或学青蛙跳,或在教室里和老师玩“转转停”的游戏等,增加他的活动量,引导他宣泄多余的精力,同时满足他的感官刺激和获得关注的需要。

    第五,陪读家长提供及时恰当的辅助。张某的妈妈每天都在学校陪读,但是很多时候都没有在教室,即使在教室也是在玩手机,没有发挥陪读的作用。研究者和他妈妈协商,让她坐在张某的后面,当张某学习有困难时,给他提供辅助,当问题行为要出现时,及时提醒制止。

    第六,保持课堂的兴奋水平。有些特殊儿童通过干扰行为来提高自己的生理兴奋水平,课堂沉闷,学生总是保持安静的上课状态的话,很容易使他们的生理兴奋水平下降,学生很可能通过某些行为来提高自己的兴奋水平,这个时候干扰的问题行为随之发生[2]。因此,教师要保持课堂的适当兴奋水平,合理地平衡动静的比例,让学生的兴奋水平保持在适当的范围。例如,张某喜欢跟着节奏摇摆身体,课堂上教师可以在适当的时候将知识融入音乐游戏中,提高他的课堂参与度。

    (二)行为教导

    第一,制作对错牌,帮助判断行为的对错。张某很喜欢扑克牌,每天来上学书包里面都装着一副扑克牌。张某的认知能力很差,不知道行为的对错,因此帮助他提高行为对错的判断能力有助于他的行为改变。为了提高他这方面的能力,研究者制作了一副可以打钩和叉的对错牌。将他的好行为与不好的行为拍照制成扑克牌,告诉他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同时引导他在牌上打钩和叉。并且将对错牌与代币制结合起来,当他出现错误的行为时,在扑克牌的背面打叉,当出现对的行为时在另一张扑克牌的背面打钩,当出现5个钩时,允许他去教室对面的感统室玩10分钟滑板。, 百拇医药(肖艳林?陈燕玲)
1 2下一页


    参见:首页 > 保健版 > 心灵空间 > 大众心理 > 儿童心理 > 儿童孤独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