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18年第26期
编号:13276953
走向动态的课堂 捕捉生成的美丽(1)
http://www.100md.com 2018年9月1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8年第26期
     〔摘要〕新课程观的出现,呈现给人们新的教学视野,从“预设性教学”走向“生成性教学”直至走向两者的有机结合已为教育史上的“大跃进”。预设性教学是遵循一定的教学规律,有目的、有计划地设计教学活动的目标、内容、方法与手段、组织形式等,进而提高教学活动效率。生成性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真诚的态度和为学生发展服务的心情与学生就相关课题进行平等对话,并根据学生的课堂行为表现与感受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与思路做出机智性调整,以使教学对话深入持久地进行下去的教学过程。预设性教学体现了科学性,而生成性教学体现了艺术性。

    〔关键词〕预设性教学;生成性教学;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8)26-0025-05

    【教学背景】

    新课程观的出现,呈现给人们新的教学视野,从“预设性教学”走向“生成性教学”,直至走向两者的有机结合已为教育史上的“大跃进”。预设性教学是遵循一定的教学规律,有目的、有计划地设计教学活动的目标、内容、方法与手段、组织形式等,进而提高教学活动效率的教学活动。生成性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真诚的态度和为学生发展服务的心情与学生就相关课题进行平等对话,并根据学生的课堂行为表现与感受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与思路做出机智性调整,以使教学对话深入持久地进行下去的教学过程。预设性教学体现了科学性,而生成性教学体现了艺术性。把预设性与生成性在心理课堂上有机结合起来,是我的教育理想,所以在这次“大跃进”中我也不断摸索着,前进着。

    恰逢上海市中职教师教学法改革交流评优活动,我以“巧用暗示,提升自信”这节课为载体,对教学设计进行了大胆的改革。

    根据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青春期的孩子正处于形成角色同一性的重要时期。这对中职生来说绝非易事。从横向比较来看,进入职校的学生多是基础教育阶段被忽略的弱势群体,一部分学生在与他人的比较中产生了“我不行”的思维模式,进而容易形成自卑心理;从纵向比较来看,从小到大,由于学业成绩的暂时落后,父母、老师、朋友总习惯性地给这些孩子一些负性的评价,这些评价会使他们感到迷茫、困惑、烦恼,难免会倾向于角色混乱,影响个人以后的发展。

    角色混乱主要还是积极的自我概念与消极的自我概念的冲突,如果能够使学生将消极的自我概念顺利过渡到积极的自我概念,那么学生的角色同一性也就迎刃而解。多次的心理辅导中,我发现自我概念的形成与心理暗示呈正相关关系,“经常给予自己积极的暗示”“在心中想象出一个比自己更好的‘自我’形象”是建立自信的有效方法。我思考:能否为学生创设环境,让学生主动察觉暗示对自己的影响,然后在同伴互助中,转化消极暗示,从而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呢?基于此假设,我设计了这次团体辅导。期待学生通过参与活动觉察暗示对自我潜能激发的影响,转化消极暗示,强化积极暗示,发掘潜能,提高自信。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了解暗示的含义、暗示的种类;

    能力目标:能觉察暗示对激发自信的影响;学会转化消极暗示,会运用暗示的方法形成正确的自我评价;

    情感态度目标:接纳自我、学会保持积极向上健康的心态,建立自信。

    【教学重点】

    会运用暗示的方法激发自信。

    【教学难点】

    能觉察暗示对激发自信的影响。

    【教学过程】

    一、热身游戏 :神秘之旅“左手氢气球,右手铅球”

    师:全体起立,播放音乐,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跟着老师的指导语去做。

    现在请缓缓地伸出你的双手,平伸于前方,手心朝上。把注意力集中在你的右手上,想象自己的右手挂着一个氢气球,轻飘飘的,一直带着你的右手往上飞。你的左手挂着一块很重的铅球,有篮球那么大,铅球压着你们的手向地面垂。

    师:现在请大家继续保持刚才的姿势,慢慢地睁开眼睛。

    师:看看自己的手和周围同学的手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有什么感觉?

    生:右手高、左手低。

    生:左手轻、右手重。

    师:实际上你们的手上什么都没有,怎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

    生:是老师的语言影响到我们。

    生:是暗示在起作用。

    师:同学们答得很好,通过活动,我们看到暗示确实可以刺激大脑,改变我们的行为。它对我们很重要。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学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内在心理状态如何,积极,热情的情绪是推动学习的内在动力。”在活动的载体中,无须高谈阔论,“心理暗示”的内涵得到自然的诠释。大家开始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我马上因势利导,让同学们谈谈生活中他们遇到过什么暗示现象。)

    二、“心晴”话题——暗示举例

    生1:在同伴中有人打哈欠,其余人也会跟着打哈欠。

    生2:有人闯红灯,自己不由自主也跟着过马路了。

    生3:早上來到学校,如果有人说自己肤色很差,没精神,第一节课就真的会觉得自己很累,需要休息。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材料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时,也就是联系学生的元认知时,学生才会对学习产生兴趣。这样一个设计,让学生发现原来暗示现象离我们这么近,符合学生的认知基础,容易共情,既满足了学生学习和理解知识的需要,又强化了学习动机。)

    三、“心晴”探索——暗示的作用

    通过同学们的举例我们发现暗示正如巴甫洛夫说的那样,是最简单,最典型的条件反射。受暗示性是我们每个人的特性,只是有些人受暗示性强些,有些人受暗示性弱些。今天我们也来检测一下暗示对自己的作用。

    现场实验,全班共有4个小组,3个小组为任务组,1个小组为观察组。

    1.任务组随机抽取一张暗示语(积极暗示 消极暗示 无暗示)然后完成共同任务:设计一个展示“团队合作的”活动, 时间3分钟。, http://www.100md.com(李雅娟)
1 2 3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