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18年第31期
编号:13268370
青少年内隐攻击性的成因、危害及对策分析(2)
http://www.100md.com 2018年11月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8年第31期
     3.男女普遍存在,但表现方式不同

    外显攻击性行为的相关研究发现,未成年人不同性别的外显攻击性行为存在差异性,男性的外显攻击性普遍高于女性[22,23]。但在青少年内隐攻击性的研究中发现,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即男女普遍具有内隐攻击性[24,25]。

    但是,在内隐攻击性的表现方式上,同外显攻击性一样,不同性别之间也存在差异。有研究发现,男性的内隐攻击性以更直接的方式呈现,比如打架等;而女性的内隐攻击性则以间接的方式呈现,比如对受害者采用言语侮辱、谩骂等[24,26-28]。

    4.具有强弱之分

    受个体、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内隐攻击性是有强弱之分的。即有的个体普遍具有高内隐攻击性,而有的个体具有低内隐攻击性。比如青少年犯罪的往往都是那些具有高内隐攻击性的人。我们可以理解为青少年均具有内隐攻击性,但内隐攻击性的强度存在差异。

    5.具有自动化的特点

    已有研究发现,内隐攻击性者对攻击性线索的加工具有自动化的特征,即对该线索的加工需要的认知资源更少[29,30]。对具有攻击性的刺激在无意识条件下自动加工,这也是人们一般感受不到内隐攻击性存在的原因。当环境中有强度很大的攻击性刺激时 ......
上一页1 2 3 4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4677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