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18年第36期
编号:13331349
校园欺凌系列心理课程的构建
http://www.100md.com 2018年12月2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8年第36期
     〔摘要〕校园欺凌在我国已是屡见不鲜,国家虽已颁布了相关的法律法规,然而因起步较晚,绝大部分中小学仍未有相关的干预机制和课程,研究也多集中于其发生原因和干预措施。在此背景下,本研究以心理课程为基地,力图构建以预防和解决冲突为目标的校园欺凌系列心理课程。

    〔关键词〕校园欺凌;心理课程;干预机制

    〔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8)36-0023-03

    一、引言

    “欺凌”这一概念最早于1978年由挪威学者欧维斯(Olweus)提出,他将其定义为“一个或几个人反复多次地遭遇来自另外一个人或几个人的消极行为”,发生在校园中的欺凌行为则称之为“校园欺凌”[1]。校园欺凌形式多样,主要包含肢体欺凌(以暴力形式进行的欺凌)、言語欺凌(言语威胁、戏弄、辱骂等形式的欺凌)、关系欺凌(通过散播谣言、鼓励和社会排斥等形式进行的欺凌)和网络欺凌(利用互联网进行的欺凌)等。校园欺凌的受害者因遭受长期负面的身心伤害,常会出现情绪问题(抑郁、焦虑等),进而造成学习和社交障碍,严重者甚至引发刑事犯罪。

    2016年,一项针对全国29个县十万余名中小学生的抽样调查发现,我国中小学校园欺凌的发生率为33.36%[2];同年,学者胡学亮[3]针对广东省12所中小学校千余名学生进行的调查显示,中小学生遭受欺凌的概率达七成以上。因此,校园欺凌越来越多地受到我国教育部门和各个中小学校的重视。2017年11月22日,教育部等十一部门印发了《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方案》,正式将校园欺凌列入法律法规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6174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