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18年第36期
编号:13331346
小学生共情能力及其培养策略(1)
http://www.100md.com 2018年12月2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8年第36期
     〔摘要〕近年来,儿童共情受到了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也得到了很多家长和老师的重视。小学生共情能力的提高对其养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优秀的品格以及调节自身情绪起着积极的作用。提高共情能力,有助于促进小学生的亲社会性,改善小学生的亲子关系,提高小学生自身的情绪调节能力。学校和家庭应当重视儿童共情能力的培养,通过科学的训练来提升儿童的共情能力。

    〔关键词〕小学生;共情;训练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8)36-0058-03

    共情的概念从出现至今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社会学、哲学等领域的许多分支学科对共情的概念进行了大量研究,至今仍是许多研究者关注的热点。目前,大多数研究者对共情的概念基本达成共识,即个体对他人的情绪做出适当的理解和反应。该行为被看成是个体的主动行为,即个体主动进入另外一个人的世界[1]。

    共情能力是一个人情绪智力的重要体现,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共情能力高的人可以较好地理解与感受他人的情绪,在判断他人的行动上更有优势。此外,共情能力有助于促进个体的亲社会行为以及抑制攻击性行为。

    培养小学生的共情能力,对其正确价值观的形成、优秀品格的培养及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都有积极意义。

    一、培養小学生共情能力的重要性

    共情是对他人的内心世界的换位体验 ......
1 2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049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