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19年第1期
编号:13329750
小学心理辅导活动课课堂纪律的管理
http://www.100md.com 2019年1月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9年第1期
心理活动课,课堂管理
     〔摘要〕在小学心理活动课上,当出现说话、做小动作、随意走动等违反课堂纪律的不良行为时,需要心理教师巧妙地運用策略来管理。结合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教学实践,我发现:设立心理委员辅助心理教师、运用积极解释风格的评价语评价学生、认识违反课堂纪律的学生,做到点名批评、用代币奖励法规范学生课堂行为,这四种策略能有助于课堂纪律的管理。

    〔关键词〕心理活动课;课堂纪律;课堂管理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9)01-0037-02

    小学心理辅导活动课一般以游戏为主体,特别是中低年级。理想的心理辅导活动课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在自我的探索中,经历四个阶段:体验活动—感受内心—反思自我—心理成长。但现实中教师用尽全力还是无法完全控制场面,学生闹哄哄,甚至出现随意走动、互相推挤等危险行为。采用怎样的策略才能保证心理辅导活动课良好的课堂纪律,让活动顺利开展,使学生从中受益匪浅呢?

    一、师生携手——设立心理委员辅助教师

    一节心理活动课,一个教师要面对50个学生,若想保证课堂纪律,难度确实大。我在小范围内将教师“单打独斗”的教学模式转变为“教师+心理委员”的教学模式。“教师+心理委员”的教学模式:教师和四名心理委员共同完成心理活动课的备课和实施,主要是优化活动设计和保证良好的课堂纪律。

    课前,教师与学生共同体验和探讨心理活动课的主要环节,特别是游戏环节。教师组织心理委员体验活动就相当于试上,可及时发现活动设计需要改进的地方。教师再根据心理委员体验活动后提出的建议和实际情况修改不足处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6043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