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19年第1期
编号:13329745
没有哪个孩子想做坏孩子
http://www.100md.com 2019年1月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9年第1期
家庭教育,期待,偏见
     〔关键词〕家庭教育;期待;偏见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9)01-0078-02

    期中考试中,有位学生因作弊被发现,可能受到处分而痛哭不已。办公室的老师们也对此议论纷纷。其中一位教师的观点虽然我不敢完全认同,但也颇有感触,认为有一定道理。他说,如果学生连作弊的念头都没有了,要么就是非常优秀,要么就是不可救药了。记得曾经阅读朋友的微信公众号发送的美文,非常欣赏文章“没有哪个孩子想做坏孩子”的观点,感慨万千。文章通过著名英国女作家伊迪丝·内斯比特的小说《想做好孩子》切入,引用故事里的孩子成立“好孩子”协会,想为大家做好事,实际却做了不少让人哭笑不得的趣事,例如:想捞起落入水中的牛奶瓶,却反而被鳄鱼(其实是罐头)咬了脚的故事,等等。但这些糗事无法抹杀他们想做好孩子的愿望。残酷的现实与良好愿望的巨大反差,更加突出了他们想成为好孩子的决心。这对于以结果论英雄的家长和教师应该有很大的启示。这里,我想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说明没有哪个孩子想做坏孩子,以及得到家长和教师信任有多么重要。

    小时候,父亲相信棍棒在教育中的力量。在暴力的教育之下,我对父亲总是充满恐惧,尤其在犯错误“惹祸”或者考试成绩惨不忍睹的时候,恨不得离家出走。父亲对我的学习成绩貌似要求不高,不管试卷难度如何,只要语文、数学两门都超过80分就算过关,否则就是棍棒相加。上学的时候虽然知道考试成绩不好回家日子难过,但总是挡不住贪玩的诱惑,直到大祸临头才追悔莫及。

    记得一年暑假前的期末考试,我的语文成绩超过了80分,但数学只考了58分,这让我恐惧万分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6378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