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19年第11期
编号:13343680
学生拒学的认知方式分析及学校和家庭的应对策略探索(1)
http://www.100md.com 2019年4月1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9年第11期
     〔摘要〕拒学的孩子逐年增多,他们对上学产生焦虑和恐惧情绪,从而回避上学。大部分有明显的情绪发作,还有一些伴有躯体化的症状,然而在家休息时则表现得很正常。这些学生拒学是心理素质有缺失,他们应对方式单一,或家庭养育方式出现偏差,还是学校甚至社会整个系统的不良影响所导致?他们的内心到底是怎样的?我们又该以什么方式去帮他们?本文从认知方式及其矫正等方面,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关键词〕拒学;认知方式;认知行为疗法

    〔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9)11-0060-03

    每年实验性示范性高中都会有个别孩子对上学产生焦虑和恐惧情绪,从而回避上学。大部分有明显的情绪发作,还有一些伴有躯体化的症状,然而在家休息时则表现得很正常。程度较轻的有可能还能复学,而大部分都休学,或休学再复读,而后又转学、退学,甚至还有从此蜗居在家与世隔绝的。这些孩子在初中毕业时是考进示范性高中的,可以说从某种角度看,他们的知识积累、学习能力都还不错,拒学原因到底是内在耐挫力等心理元素缺失?还是家庭教养方式有问题?抑或学校支持体系匮乏?本文基于对部分学生的个案访谈,探究他们拒学的认知方式等方面,并对学校和家庭的应对策略做了一点探究。

    一、关于拒学症的评估与分析

    1969 年,Berg 及其同事对拒学症的诊断标准做出说明 ,之后他们所描述的标准被职业咨询师和广大心理学工作者廣泛接受。这种标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由于长期缺席而导致严重的上学困难;

    2.当面临要去上学时,表现出严重的情绪紊乱,包括过度的恐惧、瞬间脾气爆发,或者生理上的不适和抱怨 ;

    3.不去上学而通常待在家里,常常把这种情况告知父母 ;

    4.未表现出反社会特征,例如盗窃、撒谎以及极具破坏性。

    学生拒学的表现主要有行为、心理和生理等三个方面。

    在行为方面,拒学不是一下子就显现的,通常从间歇性请假开始逐渐显现。孩子在上学前表现出恐惧、哭泣、惊慌、抱怨和自我折磨等行为。

    在心理方面,拒学学生具有明显的烦躁、焦虑、抑郁等心理特征。

    在生理方面,拒学学生通常开始会报告有躯体疾病,如胃痛、头痛、恶心、胸痛、呕吐等。

    在拒学的成因分析方面,德国社会学家泰尔曼(Tyerman)认为,拒学的本质是不适应学校生活。

    二、拒学者的错误认知模式

    拒学的孩子往往存在严重的认知歪曲,大体归纳如下。

    (一)糟糕至极的认知

    这些孩子的成就动机很高,确切地说,成就动机的两个维度都很高——渴望成功和害怕失败都居于高位。他们并没有从学习中获得乐趣,更多的是通过过度学习来维持暂时的成绩优势。考前容易焦虑,对考试结果极为重视,对考试分数的意义会做过度延伸。如果考不了好成绩,就认为自己完了,感觉高中三年都会处于危险境地,高考也随之岌岌可危。自己建立的目标没有任何弹性和修正余地,而且对此目标过于重视和苛求。即使暂时成绩良好,也不会有学习的快感,每时每刻都背负着压力。

    (二)绝对化的认知

    拒学的孩子自尊心很强,过度重视他人评价,爱面子。假如达不到这个目标,就认为同学都会看不起自己,老师都会对自己失望,不重视自己,与其这样被忽略,就不如不学了。事实上,不是所有人都会这样关注和评价自己。

    (三)以偏概全的认知

    面对一次考试的失利,拒学的孩子可不会归因为偶然的因素,通常会立即冒出“总是”这样一类词语,归因为稳定的人格方面的因素,以至于丧失了改变的可能。

    (四)扩大化的认知

    这类孩子通常只看到成绩本身在自身发展中的重要性,而忽略了其他因素在生命发展中的作用,把学习成绩看成是发展的唯一要素。因此对学习成绩高度重视,甚至达到孤注一掷的程度,一旦成绩不像自己预想的那样,就开始全面否定自我价值,看不到自己其他方面的优势。

    三、拒学者的错误应对模式

    (一)情绪应对模式

    他们应对学习压力的情绪模式通常是焦虑和恐惧。这类孩子通常在考试前两周左右就已经启动了焦虑情绪,日常生活里,他们情绪更易激惹,不耐烦,唯恐任何小事耽误他们的复习。而且直接把复习内容和考试结果挂钩,总觉得自己没准备好,看到周围人做题,自己情绪就焦虑起来。其实,他们的复习通常很全面,但就是习惯性地使用焦虑和恐惧的方式来应对。

    (二)内心冲突模式

    最害怕听别人说自己用功和认真,觉得这是聪明的反义词。担心经过努力,学习成绩仍然上不去,“那不是证明我笨吗? ”“那不是证明我真的不行吗?”“与其那样就不如不学了”,至少不会被归结到笨,而是不努力。于是放弃上学,而放弃又不甘心,因为理性提醒他,不学习也是没有出路的。因此每日处于矛盾冲突的痛苦之中而停滞不前,并导致负性情绪发作。

    (三)固定化思维模式

    认为成绩好就意味着高中三年成绩会有优势,自己的能力也可以被肯定,应该说他们是急于被肯定,希望在高一一开始就获得优势感。如果不能实现,挫败感将更加严重,难以平复与超越。他们没有耐心面对成绩不提高的阶段,更没有勇气面对一直不能上升的结局,容易在这些阶段启动防御机制自我保护。

    (四)消极行为应对模式

    他们用躯体化、网络依赖等负性行为化的方式来缓冲压力,应对负性情绪,逃避学习责任。而这些办法对情绪紧张可能有暂时的缓冲,但一转到正题,焦虑情绪立马卷土重来,躯体化反应也随之降临,使问题更加复杂化,落下了更多的功课,自己也更加被动。

    他们的认知模式是歪曲的,应对方式是退缩的、儿童化的。形成这样的模式,可能与家庭教育、父母的期望和社会因素有关,更与个人要强、十全十美的性格有关。对日本拒学人群的研究发现,拒学也与人际关系孤独有关,患者的应对模式是被动的、消极的、退缩的、防御的,甚至以破坏性的方式应对自己心理的或实际的困难。, 百拇医药(梅晓菁)
1 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