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19年第21期
编号:13366585
家庭教育中如何运用“比较”(1)
http://www.100md.com 2019年7月2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9年第21期
     〔关键词〕家庭教育;比较;亲子沟通

    〔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9)21-0076-04

    一、正确认识“比较”

    人们生活的每一个环节都会有比较,一个人的行为是否正确,事业是否成功,决策是否合适,都是在比较中衡量出来的。比较的存在有其必然性,比较也是人类基本的思维方式之一。当代实验美学理论家瓦伦丁(C.W.Valentine)曾在对半岁以下儿童所做的比较本能心理实验中发现:婴儿具有比较的本能,他们对于不同色彩有选择的能力[1]。生活中的比较往往带有自动倾向,它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下意识的超思维活动。不管是家长还是孩子,总在不经意间跟周围的人作比较,别人不比,自己也会不知不觉地去比较。

    比较有其有利的一面。法国文化心理学家拉康强调,儿童思维的镜子阶段是一种认证,其目的在于“发现差异”。[2]这里的“认证”就是为了加强对差异的区分,而一旦差异特征成为一个参照系,就可以作为进行其他对比的依据了[3]。但是孩子最初的内部参照体系并不完备,他们对于好坏对错的认证更多地是从家长那里获得“标准感”的,当然,成人有时也会怀疑自我参照体系里的标准的正确程度。因而大人和孩子都经常观察周围的人是如何做的 ......
1 2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4927 字符